【摘要】信息課不同于其他學科注重概念的理解,背誦,它是一門動手性較強的綜合實踐課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不應該是枯燥的、白開水一樣的概念的講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簡稱“因材施教”。下面筆者愿意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多年來較成功教學方法。
【關鍵詞】信息;課程;教學方法
信息和計算教學專業是由信息科學、計算科學、運籌和控制科學等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學科專業。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的教學基礎和教學思維能力,把握信息和計算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統的科學探究練習,能解決信息科學和工程技術實際新問題的高級專門人才;主要任務是探究“信息技術的核心基礎和運用現代計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學和工程新問題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信息和計算科學專業可以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信息素養和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理論基礎,能夠利用理論解決信息科學領域中的實際新問題。對本專業的學生來說,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做好該專業的教學工作,為學生打好功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力
所有的信息技術教師都會面臨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教授階段。面對一堆陌生的、枯燥難理解名詞、概念。教者受累,學生聽著也如同天書,聽得一頭霧水。有經驗的信息技術教師會用叫生動形象的名詞給專業的術語做個比喻,這樣既活潑有趣,又能方便學生更好地學習信息課,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例如,把計算機比作是人體,那CPU比做是人體的心臟,由此學生就知道CPU是整臺電腦的靈魂,是核心部件。而內存就好比人的大腦,我們用鼠標,鍵盤往電腦里輸入東西,而大腦也需要休息吧,因此我們有時就用筆記本記錄些東西,這就是(光盤或者U盤)。此種方法對于對信息技術剛入門的中學生來說形象,生動,有利于對一些語言的格式,概念等的理解。
二、開展小組間競賽法
科學實驗證明,比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生熱情,因為在每個青少年的世界里都有英雄情節。比賽真正地滿足了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例如,在對Word進行教學訓練時,筆者發給每個學生一份文字材料,先輸入文字,然后對文字按要求進行編輯,并且根據不同的內容插入不同的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比速度,比質量,比合作!最后小組間進行比較,評出優秀組,給予獎勵,并把其勞動成果放在校內網供其他班級學生欣賞。筆者用此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當然,在設計比賽活動時,信息技術教育者要有明確、具體的教學任務,要考慮到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接受范圍,另外還要考慮素質教育的核心---一切以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不能為了比賽而比賽,這樣不但起不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反而成了拔苗助長。非但完成不了教學任務,還起到了負面效果。
三、運用生活實例進行教學
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例如在對WORD表格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每個學生根據各班實際為自己設計款美觀、個性、獨特的課程表。最后讓學生自己使用打印機打印出來,或者讓學生參與一些校務工作,例如,學校的“致家長的一封信”可以學生自己輸入,自己打印的形式。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同時教學目標也順利的完成了,同時還為學校分擔了工作。實踐證明此法收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同時也得到了學校領的贊許。
四、加強學生就業方向的指導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就業方向的指導,并給學生設定目標以此來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目前,在學校中流行考碗一族,學生們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考證上,并且社會上應運產生了太多的培訓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過于重視考證,但是忽視對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及能力的培養。有些學生甚至產生投機取巧的心理。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畢業時手里拿了一摞證書,計算機二級證,會計電算化證書,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合格證書,辦公軟件應用模塊證書等等。但是在求職過程中確屢屢碰壁,甚至在工作過程中不會用最基礎的辦方向指導公軟件,不會使用打印機甚至不能勝任文員的工作。在目前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針對這種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社會需要,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且相應地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同時教師要讓讓學生明確社會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觀能動性。
總之,當今時代已經轉變學習型的時代,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不斷發展,不停進步的學科種類,對于從事基礎信息技術教育的我們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戰。我們要根據各地學生的不同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科特點,研究出適合當地學生身心特點,同時又適合本學科的教學模式。批判地繼承傳統的教學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教學中以完成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根本出發點,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所學知識,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另外,教師一方面要加強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提高自身素質,以更飽滿的姿態投入到更好的教學工作中。為未來社會培養新型、高素質、有創造力的人才。
作者簡介:張濤玲,女,西藏大學財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