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歷史沿革,全面細致地解析其內在所存有的基本涵義,這些涵義主要以實踐性價值觀、實踐性世界觀、實踐性發展觀以及實踐性創新觀為核心的諸多方面。而基本涵義所包含的這些方面則在客觀上表征著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價值導向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此基礎上來強化馬克思實踐哲學的主體論和發展觀,進而追求著現實化的實踐創新所帶來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實踐哲學;涵義;現實意義
要想深入化地解析馬克思實踐哲學,就要切實地對其文章《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給予全面細致的領會。原因在于,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給予實踐哲學以基礎性的定位。在該文中他認為以往傳統的哲學家只是在解釋這個世界,但是所有的問題卻是要改變世界。這就已經表明了他所認知的實踐開始同傳統意義上的實踐產生了根本性的分野和差異。
1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歷史沿革
從馬克思實踐哲學形成的歷史脈絡來看,它的理論來源是德國的古典哲學,馬克思實踐哲學是在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創造性地形成的。當歷史退到西方哲學起源的古希臘哲學時,當時的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對實踐概念進行了最初的理解和劃分,他從實踐活動層面出發,總體上將實踐分成生產勞動性的實踐活動和道德行為性的實踐活動兩類部分。而亞里士多德對于實踐的認知一直延續到康德這里才對其進行了改進和發展,康德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劃分,繼而將哲學分為了理論化哲學和實踐化哲學。康德對理論化哲學范疇和實踐化哲學范疇分別給予了清晰的闡述,在康德看來,理論化哲學就其自身屬性來講應歸于現象層面,它是依據人的自我認識來引導著自身的活動。而實踐化哲學則與理論化哲學不同,它不歸于現象層面,而應納入本體層面。因為實踐哲學是依據著道德性的規范來引導著人的實踐活動。這種規范性活動是以人的自由意志作為核心要件的,人只有切實按照道德來活動才會真正地獲得自由,這種因道德而自由的概念就是實踐。由此可見,康德認知的實踐不是實際化的活動,它僅是一種道德判斷行為,這種道德判斷行為還為真正地脫離理論化的實踐范疇。
康德對于哲學的這種劃分,馬克思是極力反對的。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康德的這種劃分本質其實就是割裂了現象與本體,兩者均在各自的領域獨活動而不能有機融合。而哲學的真正含義則是將兩者融合統一。
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將實踐當作了一切生活的根本,理論無法脫離現實的生活而獨立地存在著,它只能現實地成為實踐生活的一部分,而馬克思這種對實踐的認知也從客觀上批判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因為,實踐在黑格爾那里被看作是一種絕對精神化的活動,這種活動來源于人的思想而非人的實際活動,這樣他就實際性地將實踐限定在了人的精神范疇之內而抽象化地發展了實踐的能動作用,雖然這樣對于人的解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還是沒有在根本上觸及到實踐的內在涵義。
德國古典哲學當中,第一個對思辨哲學產生質疑的人是費爾巴哈,而他也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直接來源者。在費爾巴哈看來,思辨的實踐歸根到底是一種脫離感性生活人的抽象物質,這種理解從根本上就含有著物質生活化的成分在內。
2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理念
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基本觀念就是實踐,這也是馬克思建構其哲學體系的科學理論原則,更是其哲學的基本思想與核心。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已經地對實踐給予了明確的概念界定,即實踐要從現實的活動中去尋找,它是人的現實能動性活動。而馬克思對于實踐的這一界定也就是現實等同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最根本性特質就是實踐。因為人本身就是實踐活動下的積極產物,他早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就論述過:“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1]所以,在個人的現實實踐活動當中,人的實踐也就直接地證實了人的本性具有著社會性,人是社會化下的人。
人通過實踐活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同時還創造了人的世界歷史。馬克思始終認為,世界歷史的形成與發展就其本身來說是一種人以自身的勞動實踐所形成的過程,這種過程對于人來說是其在自然界的一種生成過程。如果人類以及人類發展的歷史失去了人本身的實踐活動方式,那么人類以及人類歷史就將失去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所以說,實踐本真就是人化的實踐,這種人化實踐的核心是強調人的主動性,并以此來確立其哲學的主體性地位。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言:“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2]這也明確地表明了馬克思實踐哲學將一直秉著主體性為先的原則去理解世界,而非是以客體化或者直觀化的形式來看待世界。
但是,馬克思實踐哲學所闡述的主體性為先原則并非是拋棄了事物的客體化層面,而是要能動地實現主客體的雙向對象化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的結果就是自然人化同人化自然的現實有機統一。由于人在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活動能夠變革主客體,從而導致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人在變革自然的同時也使自然變革了人。人對于世界的改造就是自然的人化過程,人對于世界的適應則是人的自然化過程,自然的人化過程和人的自然化過程全部在實踐當中得到統一,以此促進著實踐的有機發展。
3 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于當代中國的指導意義
以人為本的科學價值觀正是來源于馬克思實踐哲學。正是立足于勞動,馬克思才真正地闡述了人類終極發展的價值意義,即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注。所以,以人為本的科學價值觀也就現實地豐富了馬克思實踐哲學,從而促使馬克思實踐哲學對當代如何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給予了與時俱進的理論發展。
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于以人為本的指導也從客觀上發展了當代社會的主體性思想。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更多地是要充分發揮廣大勞動者的集體智慧。所以,發揚主體性精神進而提升人的主觀能動性將是當今我們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實踐哲學中著重強調著科學化的發展,將人看做是自然世界的有機部分。人在向自然索取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生活資料的同時還要保持著自然世界的長久存在。這一理論闡述為我們當今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理論給予了基礎性的理論支撐,而科學發展觀的闡述同時也推動和豐富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發展。
縱觀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歷史沿革,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從馬克思實踐哲學同中國社會發展有機結合所形成的三次偉大變革來看,就可以現實地發現這些都是創新性的實踐。它不但可以驗證理論的創新度,同時還能夠促進理論的發展,這樣,對實踐創新所形成的一系列效果的探究就成為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當代要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3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7.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