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烏銅走銀工藝是云南特有的一種金屬工藝,具有工藝獨特、材料貴重,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效果突出,觀賞性強、極具收藏價值等特點,曾與北京的景秦藍齊名。但在現代社會中,這一傳統工藝的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該工藝的傳承發展需要社會的共同關注。
關鍵詞:烏銅走銀;獨特魅力;發展現狀;制約因素
烏銅走銀是云南所特有的一種傳統金屬工藝,它于清朝雍正年間發源于云南省石屏縣異龍鎮的岳家灣村,興盛于民國時期的昆明城,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曾和景泰藍并稱為“天下銅藝雙絕”。著名學者袁嘉谷在《異龍湖歌》中“器精稱烏銅”的詩句,稱頌的正是烏銀走銀工藝品。
1 烏銅走銀工藝的獨特魅力
1.1 工藝獨特、材料貴重
烏銅走銀,是在銅胎的基礎上加入多種金屬進行煉造,以形成特殊的合金;而后在胎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并將純銀(或金)熔化成水填入圖案的刻痕當中,利用高溫和化學處理使銀(或金)與銅融為一體,再經過冷卻、打磨、拋光、捂黑等技術處理后所形成的。整個制作過程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并且需要運用到合金冶煉、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鏨刻等多門傳統技藝。而且它是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摻合其他多種金屬熔煉而成的,所使用的原材料都是昂貴的貴金屬。
1.2 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效果突出
烏銅走銀工藝品在制作過程中,均需要在器物上鏨刻出各種紋飾。它所使用的圖案紋飾,有八仙過海、花鳥魚蟲、梅蘭竹菊、飛禽走獸、龍鳳鹿鶴以及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和幾何紋樣等等,題材廣泛且多是傳統的吉祥紋樣。這些裝飾紋樣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人雅士的意趣,折射出了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滲透。而烏銅走銀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以熔化之銀(或金)水注入鏨刻好的紋飾刻痕內,再經打磨、捂黑等一系列工序處理后,銅胎會由紅色轉變為烏黑色。在這里銅胎色彩的轉變,主要是通過用手捂和擦的方式來完成的,是利用了手上的汗漬與冶煉好的合金銅發生氧化作用而在合金銅表面形成漆黑的氧化層,而由于銀不會被氧化,就呈現出銀光閃閃的燦爛紋飾。白銀花紋圖案,游走于烏黑銅胎上,栩栩如生,光澤秀麗,呈現黑白分明的裝飾效果,再加上器物上的書法繪畫藝術,整件器物顯得十分古雅、極具觀賞性。
1.3 實用為主、力求美觀
因受制作技藝的限制,烏銅走銀極少制作大件,而收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館的《五百里滇池》巨型屏風就是其現存代表作。烏銅走銀工藝品雖說主要是以小型用品為主、少有大件,但卻種類較多,但凡文房器物、生活用品如花瓶、筆筒、墨盒、香爐、茶具、酒具、煙斗、飾品等等均有涉獵。這些用器都以生活器具為主,在設計制作過程中既注重了使用功能,又力求美觀效果,達到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
1.4 觀賞性強、收藏價值大
烏銅走銀是云南所獨有的一項流傳了280多年的、極具滇味文化代表的古老技藝,其工藝品制作工藝精湛、雕工細膩精致、色彩對比鮮明、構圖靈活飽滿,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加之其所用材質貴重、身價不凡,其制作工序都是精細的手工活,費時費力,制作成本很高;現存世的作品極為稀少,而且能掌握此絕技的人更是稀少,這些因素都使得烏銅走銀具有了較高的研究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2 烏銅走銀工藝的發展現狀
烏銅走銀以其獨具魅力的特別工藝而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這門古老的技藝由于各種原因而逐漸哀落。目前整個云南省能夠獨立制作烏銅走銀的藝人十分稀少,大約只有五六人。在這些傳承人中,又以昆明市官渡鎮烏銅走銀傳習館的館長金永才、晉寧縣晉城鎮“銅晉堂”李叢仲、保山市板橋鎮“四寶齋”萬光紅為代表在繼承制作烏銅走銀。盡管各級政府都對該項傳統技藝予以了重視,并將其納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其發展現狀仍不容樂觀。
3 制約烏銅走銀工藝發展的因素分析
3.1 宣傳不足、產量低
烏銅走銀工藝復雜精細、技術含量極大,全手工操作、費時費力、制作不易,根據器型大小和制作難度的不同,一件成品往往需要花費數周乃至數月時間方能制成,過長的制作周期使得一個傳承人一年也只能做十多件成品,其產量極低。而且烏銅走銀的制作主要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進行,既缺乏規模又缺乏適當的宣傳。所以烏銅走銀雖曾輝煌一時,但由于當時千金難求,一般人很難擁有;其制作技術和工藝都是密不外傳的,極少有文字資料介紹;而自新中國建立以來,烏銅走銀又一直處于低谷,不曾有太大的發展。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包括當地人在內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這樣一門工藝存在。
3.2 工藝復雜、要求高
制作一件烏銅走銀,需要經過煉銅、打坯、鍛片、鏨刻、走銀(或金)、焊接、拋光、捂黑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不僅制作工藝復雜,而且要求極高。首先在制作過程中不能出錯,如果在某個步驟不小心造成失誤,就會導致整個銅胚作廢而前功盡棄。其次,制作工藝的特殊性要求制作者須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型雕刻等多種技藝,并能在實際制作中加以靈活運用。烏銅走銀制作工序的繁雜性還要求制作者做事時細致入微且極具耐心,富于創造能力,敢于創新。
3.3 配方保密,傳承嚴
合金銅的冶煉是烏銅走銀工藝制作的關健環節,因為只有在各金屬的合金比例達到相應的比例時,冶煉出的合金銅才會與人體汗液發生反應而變成烏黑色。但是在冶煉時要使用哪幾種金屬,這些金屬各占多少比例等關鍵問題卻是秘不外傳的。即使是家庭成員,其配方的傳承也必須在“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女兒”的保守規則限制下進行,因此也造成了傳承人極少,該技藝幾近失傳的局面。
3.4 缺乏創新、價格貴
烏銅走銀的發展主要以繼承傳統為主,其形制、紋飾、種類都較為傳統而單一。在現代琳瑯滿目的工藝品沖擊下,這些缺乏新意的產品,缺乏了市場競爭力。同時,烏銅走銀在制作過程中需要以金、銀、銅等多種貴金屬為材料來進行冶煉,而材料的貴重、工藝的復雜使得烏銅走銀的制作成本高昂,銷售價格也非常昂貴,這過高的售價使得眾多的消費者望而卻步。
烏銅走銀是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我們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予以重視,從而讓這一處于眾多因素制約下的傳統工藝展現出它應有的、獨具特色的魅力。
作者簡介:姚麗華(1972—),云南大理人,保山學院珠寶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