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部 湖南省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科技強農”精神,圍繞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目標,突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普及服務”3個關鍵環節,將科技強農工作從實驗室一直延伸到田間地頭,做到了“科技強農”之路的全程貫通。2012年,農業應用性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達80%和58%,土地集中率達22.6%,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50%以上,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5057元。
一、長沙市“科技強農”之路的主要做法
(一)抓科技研發,突出做到“三個到位”
第一,領導重視到位。長沙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科技強農”作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主要領導多次親自組織中科院亞熱帶農業所、湖南農大、湖南農科院等單位專家學者進行座談,全面聽取專家學者對全市“科技強農”工作的意見建議,將專家學者的合理化建議充分吸納到該市《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總體規劃》中。同時,成立農業科技領導小組,負責全市部門之間的橫向協調、農業科技的規劃指導與相關決策的組織實施。在領導小組的協調下,全市科技發展總體規劃、人才引進規劃、重大項目布局規劃等事關全市發展全局的規劃中,農業科技強市問題都列有專章,確保“科技強農”在整體布局中有位置、在扶持發展上有項目、在人才支撐上有保障。
第二,政策措施到位。為確保“科技強農”目標實現,長沙市明確提出:鞏固生物育種在國內外的領先地位,加快農業重大動植物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升都市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實施現代農業與健康科技重大專項建設,推動超級雜交水稻育種、農產品加工、秸稈綜合利用、有機肥開發、新型獸藥研制、農產品深加工設備制造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升都市農業和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加快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示范應用。繼續建設優質稻、生豬、水產、蔬菜、茶葉、花卉苗木等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建設。繼續實施科技助農“直通車”、農村人才培養與實用技術培訓等工程,推進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在“科技強農”的每項具體工作上,專門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和管理辦法。
第三,扶持資金到位。列入長沙市“十二五”科技發展重大項目的純農業項目就有4個,分別是生物質能技術、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農產品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土壤修復技術開發,計劃投入科技研發資金5.1億元。2012年僅科技口投入農業科技經費達3500萬元。同年,得到該市重點支持的隆平種業有限公司、湖南水稻研究所等單位開展的水稻新品種選育項目,選育新品種30余個,5個通過審定。其中,“優質早秈高效育種技術及新品種選育應用”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長沙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等單位開展的蔬菜新品種選育項目,通過省級審定的新品種8個;健康養殖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二)抓成果轉化,著力打造“四大平臺”
第一,科技示范基地平臺。從2008年起,長沙市開始實施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工程,制定了《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發展規劃》,按照百里水稻走廊、百里水產走廊、百里茶葉走廊、百里花卉走廊4條產業帶進行布局,計劃到2015年發展100家特色基地。同時,出臺《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管理辦法》,并定期召開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工作會議,由市政府對典型示范基地進行授牌。目前,示范基地已發展至57家,共引進新品種180余個,轉化新技術100余項,累計創造稅收2億元,輻射帶動農民增收達9億元,拉動就業1.3萬人。實施4年來,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已成為長沙市科技興農的“窗口”和“名片”。
第二,12396科技助農直通車信息服務站平臺。通過突出抓好“信息服務站點”建設,切實將國家科技部“星火科技12396科技助農直通車”工程做實做到位。目前,長沙市已組建200余家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站點,其中信息服務示范站40余家,目前,大部分站點已具備開展“熱線電話、專家在線網、遠程培訓、QQ群互動、專家出診”等形式的科技服務能力,得到國家科技部、工信部的充分肯定。
第三,“百村百名大學生”培訓平臺。為了讓廣大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帶得動”的高素質實用人才,為農業科技轉化工作培養扎實的“二傳手”,長沙市從2007年開始,啟動實施“百村百名大學生”培育工程,由市縣科技部門統一組織,從農業科技示范戶、返鄉創業農民工及有志于創新的農村青年中,選擇學員,分別送到湖南農大等相關農業院校進行培訓,現已成功培育兩屆,第三屆正在實施當中,前兩屆220名學員中,169人一次性通過了自學考試的全部課程,一次性畢業率達到77%,超過原計劃7個百分點。第三屆學員將于今年畢業。全市涌現了一批像石曙明、羅強等農業科技創業典型,為農業科技的轉化找到了可靠載體。
第四,農科教中心平臺。近年來,長沙市充分利用各鄉鎮原有的農科教中心,采取“部門聯動、資源整合、科教結合”的方式,整合人社、團委、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機等部門資源,將農科教中心打造成農業科技轉化的一個中心平臺,深得群眾好評。據長沙縣青山鋪鎮、望城區格塘鎮農民反映,農科教中心既是農民朋友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的源頭,又是農民朋友請求幫助指導的真正“娘家”,最新科技信息、技術應用咨詢、產品儲存銷售等等,都可以找農科教中心,都能得到滿意答復。
(三)抓技術普及,全面完善“五項服務”
第一,以信息方式進行普及服務。依托“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站點”平臺和農科教中心的各類科技簡報,根據農作物生長規律及動物疫病防控階段性要點,有意識地向群眾發布技術短信和技術簡報,既保證了群眾能及時得到技術指導,又不失時機地向群眾進行新技術的推廣普及。近3年來,長沙市12396信息服務站點共發布各類信息15萬余條,農科教中心共編發各類技術簡報300多期。
第二,科技特派員下鄉服務。2007年以來,在長沙市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下,從9所中央或省直屬院校和科研機構共選派了400余名農業類科技專家學者組成特派員隊伍,根據新技術普及推廣的需要,針對群眾需求度相對較高的一般性問題,有意識地派科技特派員下鄉,面對面地為群眾進行臨時集中授課或單獨為種植大戶解決技術難題。近6年來,全市共組織特派員下鄉(企業)7000余次,推廣新技術、新品種370余項,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00多期,使10多萬農民受益。
第三,集中培訓服務。依托鄉鎮農科教中心、12396信息服務站點和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的技術骨干,根據需求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群眾進行集中培訓,僅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平均每年組織技術培訓就達270多次,特色農產品基地累計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基地技術輻射區農民增收達9億多元,收入年均增幅達60%。
第四,熱線咨詢服務。重點開通三路技術服務熱線,即12396信息服務站點技術服務熱線、農科教中心技術服務熱線、科技特派員技術咨詢熱線,群眾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內容、技術需求的不同層次分別找專家進行咨詢,確保隨時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技術難題。2013年以來,望城區格塘鎮農科教中心接到的各類技術咨詢電話就達800余次,據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接到電話后,凡是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就把相關科技特派員介紹給群眾,由群眾打電話向特派員請教。
第五,政府“搭橋”服務。為了切實解決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從2007年開始,長沙市連續6年舉辦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組織上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上千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公司、投融資機構和科技中介機構參加會議。據統計,2010年組織的“科交會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對接會”,收集來自80家農業生產企業的100多項技術需求,邀請湖南農業大學等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技術專家到現場答疑,切實解決了該市農業企業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成功簽約項目15個。2011年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對接會”,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等1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8位專家教授和湖南曙光山城酒業有限公司等54家企業代表,促成企業與專家達成合作意向44項。近3年共擇優支持32個科交會簽約農業項目,扶持資金達700萬元,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二、長沙市“科技興農”做法的一些啟示
(一)強化組織領導是實現“科技強農”的根本前提
從長沙市“科技強農”的發展之路來看,根本前提就是領導重視,具體措施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深入科研院所找專家座談;在全市科技發展規劃中專門就農業科技發展工作列出專章;資金投入上“真金百銀”;為了促進科技特派員及時下鄉指導,在相關項目經費中專門提出10%~20%,用于特派員下鄉的生活補助,特派員拿農民群眾簽字滿意的憑條到科技部門領取等等,真切地把一般口頭上的領導重視,從行動上落到了實處,使科研工作者思想上有動力、工作上有目標、科研上有經費,調動了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
(二)夯實轉化平臺是實現“科技強農”的關鍵舉措
為了盡可能地縮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之間的路程,長沙市成功打造了“四大平臺”。如果說實驗室只是新科技、新產品產生的源頭,那么這些中間平臺的建立與夯實,則成為新科技、新技術走向田間地頭強有力的中轉站。特別是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更是成為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強有力的推手。據調查,該市目前已建立的57家示范基地中,有43家基地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種廣泛的合作關系,使新技術、新品種一旦研發成功,就能迅速在各個基地得到推廣,并在基地對周邊農戶的帶動下,迅速落到田間地頭,基本實現科技成果到生產力的直接轉化。
(三)緊貼基層需求是實現“科技強農”的重要突破
根據基層群眾的現實需求,及時便捷地為群眾解難答疑,往往是科技成果能不能真正為群眾所掌握的最后一道障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為了真正打通這“最后一公里”,長沙市緊貼基層需求,建立并完善五項服務,每一項服務都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來設置,既結合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又做到了隨問隨答,更重要的是,服務費用全部由政府承擔,真正做到了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專家級的全免費服務,讓科技成果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無障礙。
(感謝湖南省農村新聞中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