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高
我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 工作,在水資源管理中建立了“三條紅線”的管理制度,并將其作為考核各省相關領導的主要指標。目前,湖南省農業用水量占全省總用水量的80%,而節水灌溉面積僅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的10%,節水潛力巨大。
湖南省灌溉試驗中心站作為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設在湖南的唯一節水灌溉示范基地,以水稻“淺控結合”灌溉技術為依托,于2012年向水利部申報并承擔了水利部重點推廣項目“超級稻高產栽培‘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 該技術是湖南省灌溉試驗中心站科研人員在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孫景生研究員與肖俊夫副研究員指導下,經過多年試驗研究與大田示范形成的重要科研成果,曾獲益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技術是根據水稻需水規律量身定制的節水灌溉技術,其核心為“四淺三控”,即移栽返青期、分蘗前期、孕穗期與抽穗期淺灌,分蘗后期、乳熟期與黃熟期控灌,適用于常規稻與雜交稻種植。
與常規灌溉技術相比,該技術有四大突出特點:一是增產效益明顯。通過控制田間水分,協調肥、氣、熱,能有效提高分蘗成穗率、結實率與千粒重。二是節水效益明顯。根據水稻需水量進行合理灌溉,改變了大田漫灌這一傳統灌溉模式,實現了有效節水。三是省工與節本效益明顯。應用該技術進行水稻種植,減少了田間灌水次數與灌水量,同時擱田時間相應增加,其占比達到了本田生育期的70%~80%。隨著擱田時間的增加,降低了田間濕度,不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與蔓延,從而減少了病蟲草害的防治費用。四是通過協調水、肥、氣、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提高稻米品質。隨著農業灌溉用水緊缺問題越來越突出,該技術推廣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廣泛。
1 ? 技術推廣的實施過程
1.1 ? ?健全領導組織保障體系
鑒于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管理中長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工作協調、技術轉化及資金落實不到位等,因此在該技術推廣過程中,以成立領導小組的方式,建立健全了從項目主管單位、項目承擔與協作單位,再到基層農技站的“三級聯動”領導組織保障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注重吸納水利部門、農業部門、氣象部門等與技術推廣有關的政府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確保了技術推廣的成效。
1.2 ? ?建立示范區及落實示范面積
根據水稻種植面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建立了桃江縣桃花江灌區、赫山區滄水鋪鎮、南縣青樹嘴鎮、澧縣大坪鄉等四大“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示范區,并在各示范區周圍形成了一定的輻射區。同時,通過“項目承擔單位與鎮政府或部門簽訂合同”、“鎮政府或部門與村一級簽訂合同”、“村一級與農戶簽訂合同”的方式共落實該技術推廣面積5.51萬hm2。
1.3 ? ?制定技術應用路線
該技術的應用路線可以概括為“五法并用”:“一法”是集中培訓,即以建立師資隊伍、確定培訓對象、實施按需培訓的方式,于2012年、2013年分別在桃江縣桃花江灌區、赫山區滄水鋪鎮、南縣青樹嘴鎮、澧縣大坪鄉等四大示范區,有針對性地舉辦以灌溉管理方法、灌水技術、施肥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為主題的10期培訓班,培訓管水技術員1 132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5萬份。示范區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班,讓示范戶掌握超級稻需水規律、耐旱耐淹特性以及以水調肥、控水控病等特點,并能正確理解水分脅迫原理,提高節水灌溉技術理論水平。“二法”是現場教輔,即在水稻種植的關鍵時期,技術人員帶隊(聘請示范區當地高級農藝師以及項目組技術人員)到示范區對示范戶進行現場教輔,確保節水灌溉技術的充分合理運用。“三法”是蹲點指導,即針對技術推廣涉及面廣、技術人員較少這一實際情況,采用每村設1~2個重點示范戶,每個村民小組設1個示范戶的方式,項目組定期派技術人員到各推廣示范區對重點示范戶和示范戶進行一對一的蹲點指導,再經由重點示范戶和示范戶的帶動作用,來提高技術的推廣應用率。“四法”是發布灌溉預報,即根據當地氣象局的氣象預報資料,并結合我站多年的氣象資料,印發灌溉預報通知,指導農民進行技術的應用。“五法”是信息咨詢,即針對現場指導的連續性、時效性不強等問題,依托村級遠程教育平臺建立“‘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信息咨詢QQ群”,做到技術人員實時在線,管水技術員負責聯絡溝通,讓示范戶可以隨時咨詢并及時得到答復。
2 ? 技術推廣的主要成果
2.1 ? ?節水增效
根據2012年的推廣情況統計,該技術推廣取得了增產糧食909.35萬kg,節省農藥化肥成本1 848.5萬元,累計節水1 964.4萬m3,累計省工83.24萬個等節水增效成果,創造直接經濟效益9 373.12萬元。
2.2 ? ?抗旱效益
據測算,通過“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節約灌溉用水1 275 m3/hm2、節省灌溉成本450元/hm2、節省灌溉用工52.5個/hm2、增產稻谷450 kg/hm2。該技術在幫助農民抗旱中催生了四大效益:首先是相對增加灌溉面積。因為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采取了編繪技術要領連環畫、培訓節水技術員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示范戶逐漸掌握了“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操作要領,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淹水灌溉理念,使有限的灌溉水源得到充分利用,使過去只能灌溉0.07 hm2稻田的水量現今能灌溉0.17 hm2以上稻田。其次是降低抗旱成本。如桃江縣示范區屬丘陵山區,水田地勢不平坦,為有效應對旱情,既要靠桃花江水庫的水來灌溉,又要靠山塘河壩的水來灌溉,有的地方還要靠打井抽水進行灌溉。應用該技術后,水稻減少了灌水量和灌水次數,從而降低了抗旱成本。第三是緩解用水糾紛與促進省工增產。過去遇到干旱時,爭水搶灌現象時有發生;現在示范區因灌溉面積和灌溉水量得到保證,在2013年遭受歷史罕見特大干旱的情況下,沒有發生一例爭水搶灌糾紛。第四是該技術即使在干旱嚴重的情況下,仍然保證了正常供水,改善了農田小氣候,有效提高了秧苗成活率與分蘗成穗率,避免了因過度干旱而導致不分蘗的現象,減少了灌溉管理用工。
2.3 ? ?發明專利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發明了“測樁”這一簡易高效的測量水位新裝置,并通過申請專利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該項專利因其具有制作成本低、攜帶方便、能實現精確測量水位等優勢,特別是在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大面積推廣中,有效解決了“在農田基礎設施并不完善以及盡量減少農民種田成本下如何實現有效測量灌溉水位”這一難題,因而在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中應用前景廣闊。
2.4 ? ?技術推廣創新
該技術推廣使用了《圖表卡片式田間管理手冊》及《技術要領連環畫》。因《圖表卡片式田間管理手冊》直觀明了與通俗易懂,它的應用有效提高了節水灌溉技術、水肥耦合技術等水利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而《技術要領連環畫》則將“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用人物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它的應用有效解決了農戶因知識水平有限難以接受、理解技術要領的問題,從而提高了該技術的普及率與轉化率。
3 ? 技術推廣的建議
3.1 ? ?加強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發展節水高效農業與建設節水型社會是科學應對水資源短缺問題,提高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成功實踐表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有效應用能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新增灌溉面積與提高農業節水能力,并能實現節水、增產、省工和節本的綜合效益。因此,各地在以后的農技推廣中,應加強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3.2 ?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更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與紐帶。“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成功實踐表明,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關鍵是在技術應用上應根據農民知識水平有限、節水灌溉意識不強等實際情況,采取舉辦培訓班、現場教輔、遠程信息咨詢等全方位多渠道的方式進行;同時,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解決技術應用與普及中的難點問題。
3.3 ? ?重視技術推廣方法的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中存在推廣方法簡單、服務環節單一、推廣人員缺乏開拓性與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自覺意識等突出問題,再加上農民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造成技術成果推廣很難產生實效,科研成果更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成功實踐表明,提高農技推廣成效的關鍵是在宣傳培訓上應以注重培訓內容的通俗形象化;在組織管理上應注重建立領導組織保障體系,以成立項目領導小組的方式將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吸納進來,以形成合力;同時,應注重技術推廣方法上的創新,如制作通俗易懂的圖表卡片式田間管理手冊與技術要領連環畫,將節水灌溉技術與水肥耦合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等其他農業技術結合在一起進行推廣等。
3.4 ? ?注重抗旱技術的應用
近年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旱災發生呈現出頻率、范圍、程度加大的態勢,平均不到3年就有一次重特大干旱發生,發生地由北方蔓延到南方和東部多雨地區,旱災造成的損失加劇。據統計,全國因旱災損失糧食由20世紀50年代的43.5億kg上升到90年代的209.4億kg,2000年以來高達300多億kg。面對日益嚴峻的旱災形勢,科學技術成為了農民抗災保收的“法寶”,如抗旱品種、抗旱栽培技術、特別是抗旱灌溉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抗旱減災能力。水稻‘淺控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成功實踐表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能在幫助農民抗旱中起到相對增加灌溉面積、降低灌溉成本、緩解用水糾紛與促進省工增產等積極作用。因此,各地在以后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中,應注重挖掘其在抗旱保收方面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