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輝 陳桂華 唐文邦
摘 ?要:為進一步提高湖南省水稻生產能力,挖掘水稻新選育品種的生產潛力,對新選育的一季中稻和晚稻雜交稻組合進行初步篩選試驗,根據水稻產量表現,從中篩選出較適合湖南省種植的一季中稻雜交稻組合有:089S/92060、095S/8H361、134S/8H361、146S/92067、146S/92060、089S/92067、088S/92060、095S/92060、095S/0H001、095S/60207;晚稻雜交稻組合有:深95A/92194、深95A/518、深95A/92060、湘豐70A/92194、五豐A/60207、深95A/92194、深95A/8H361、炳1A/4418、深95A/0H001和263S/60207等。
關鍵詞:一季中稻;晚稻;產量;雜交稻新組合;篩選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4)02-0028-03
雜交水稻的產量優(yōu)勢在增加糧食產量、解決人類溫飽問題上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獲得一定產量的前提下,人們對稻米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稻米品質改良已成為目前水稻育種的重要目標之一[1],育成既高產又優(yōu)質的水稻品種或組合已成為育種工作的首要任務[2]。水稻產量和稻米的品質不僅受遺傳特性的影響,也受環(huán)境條件及栽培技術措施的影響[3]。水稻品種在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種植,其豐產性、抗逆性和適應性均存在差異[4-5],因此在生產上需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為了鑒定新選育的雜交稻組合的豐產性、抗逆性及適應性,篩選出適合湖南省種植的一季中稻和晚稻雜交稻組合,特進行了此次試驗,以期為湖南省雜交稻新組合的選育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 材料與方法
1.1 ? ?供試材料
一季雜交中稻以豐兩優(yōu)4號為對照組合,參試新育一季中稻雜交稻組合有:089S/92060、095S/8H361、134S/8H361、146S/92067、146S/92060、089S/92067、088S/92060、095S/92060、095S/0H001、095S/60207、134S/0H001、119S/92060、095S/92067、088S/92067、105S/92060、065S/92060、123S/92067、075S/60207、088S/60207、089S/60207、146S/92242、152S/92067、146S/92242、088S/70124、053S/92060等99個(見表1),均由湖南農業(yè)大學水稻科學研究所提供。晚稻雜交稻組合以天優(yōu)華占為對照組合,供試新育晚稻雜交稻組合有:深95A/92194、深95A/518、深95A/92060、湘豐70A/92194、五豐A/60207、深95A/92194、深95A/8H361、炳1A/4418、深95A/0H001、263S/60207、炳1A/0H001等47個(見表2),均由湖南農業(yè)大學水稻科學研究所提供。
1.2 ?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2在湖南農業(yè)大學試驗農場進行,陽光充足,水源清凈,排灌方便,試驗地為紅黃泥土壤類型,肥力中上等,有機質含量中等。
1.3 ? ?試驗設計
試驗田前作為冬閑田。一季中稻雜交稻組合均于4月20日播種,采用塑料軟盤育秧,6月9日移栽,栽插規(guī)格 20.0 cm×26.7 cm,單本栽插,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30.0 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統(tǒng)一按常規(guī)栽培要求實施。晚稻雜交稻組合均采用塑料軟盤育秧,于6月20日播種,7月17日移栽,栽插規(guī)格均為16.5 cm×20 cm,雙本栽插,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30.0 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統(tǒng)一按常規(guī)栽培要求實施。
1.4 ? ?指標測定及數據分析
分別在一季中稻和晚稻雜交稻組合成熟期,測定各小區(qū)水稻的實際產量。使用 Microsoft Excel 2003和DPS軟件分別進行數據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一季中稻雜交稻組合產量表現
從表1中看出,一季中稻雜交稻組合產量高于豐兩優(yōu)4號(對照)的組合有70個,產量低于對照的組合有29個。產量排在前10位的雜交稻組合是089S/92060、095S/8H361、134S/8H361、146S/92067、146S/92060、089S/92067、088S/92060、095S/92060、095S/0H001、095S/60207,分別比對照增產21.04%、18.40%、14.97%、14.80%、14.78%、14.02%、13.90%、13.83%、13.42%、13.28%;其中,產量最高的組合是089S/92060,產量達743.13 kg/667m2,比對照增產21.04%。產量排在最后5位的雜交稻組合分別是095S/Y0制7、053S/Y0制7、088S/Y0制7、117S/Y0制7、119S/Y0制7,產量分別為497.66、488.30、486.11、472.22、471.05 kg/667m2,分別比對照減產18.94%、20.46%、20.82%、23.08%、23.27%。
2.2 ? ?晚稻雜交稻組合產量表現
從表2中看出,晚稻雜交稻組合產量高于天優(yōu)華占(對照)的組合有16個,產量低于對照的組合有31個。產量高于對照的晚稻雜交稻組合有深95A/92194、深95A/518、深95A/92060、湘豐70A/92194、五豐A/60207、深95A/92194、深95A/8H361、炳1A/4418、深95A/0H001、263S/60207、炳1A/0H001、236S/70124、深95A/92067、191S/60207、早豐A/518、早豐A/92194,分別比對照增產5.80%、5.73%、5.61%、5.06%、4.96%、4.62%、4.40%、3.56%、3.02%、2.99%、2.23%、2.20%、1.71%、1.19%、0.70%、0.28%;其中,產量最高的組合是深95A/92194,產量達681.12 kg/667m2,比對照增產5.80%。產量排在最后5位雜交稻組合分別是236S/02276、192S/10964、236S/10964、236S/518、236S/Y0制7,產量分別為577.47、571.44、555.73、551.76、546.36 kg/667m2,分別比對照減產10.30%、11.24%、13.68%、14.29%、15.13%。
3 ?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99個供試新育一季中稻雜交稻組合中,產量高于對照品種豐兩優(yōu)4號的雜交稻組合有70個,產量低于對照的組合有29個。根據各雜交稻組合田間篩選試驗產量結果可知,在篩選試驗中產量表現較佳的雜交稻組合有089S/92060、095S/8H361、134S/8H361、146S/92067、146S/92060、089S/92067、088S/92060、095S/92060、095S/0H001、095S/60207,可繼續(xù)開展進一步田間品比試驗;而篩選試驗中產量表現較差的雜交稻組合有095S/Y0制7、053S/Y0制7、088S/Y0制7、117S/Y0制7、119S/Y0制7,這些組合可考慮退出田間品比篩選試驗。
在47個新育晚稻雜交稻組合中,產量高于對照品種天優(yōu)華占的組合有16個,產量低于對照的組合有31個。根據各雜交稻組合田間篩選試驗產量的結果表現,在篩選試驗中產量表現較佳的雜交稻組合有深95A/92194、深95A/518、深95A/92060、湘豐70A/92194、五豐A/60207、深95A/92194、深95A/8H361、炳1A/4418、深95A/0H001和263S/60207等,這些組合可繼續(xù)開展田間篩選試驗,進行豐產性能的研究。而篩選試驗中產量表現較差的雜交稻組合有236S/02276、192S/10964、236S/10964、236S/518、236S/Y0制7等,這些組合基本上從篩選試驗中淘汰了。
與常規(guī)品種不同,雜交稻品質改良難度更大,因為雜交稻商品大米為F2。對于高產、優(yōu)質雜交組合的選育,首先要著力加強優(yōu)質秈型不育系的研究。主要育種策略是利用現有的高產、品質優(yōu)異(低或無堊白、整精米率高)的保持系或常規(guī)優(yōu)質品種,與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不育系雜交,在后代中有目的地選擇高產、優(yōu)質的植株再進行不斷回交,直至篩選出目標性狀較好的不育系。同時,恢復系品質改良也很重要,優(yōu)質恢復系培育的主要策略是利用現有的優(yōu)質恢復系進行雜交,重點應放在提高恢復系的產量與稻米品質方面。另外,可利用遠緣雜交,擴大遺傳距離,以利于雜種優(yōu)勢的增強以及優(yōu)質基因的導入。總的來說,就是通過優(yōu)質不育系和優(yōu)質恢復系配組來選育高產、優(yōu)質的雜交組合[6-7]。
試驗僅對所選育的一季中稻和晚稻雜交稻組合的產量表現進行了初步研究,對其產量構成因素、植株的抗病性、稻米品質等方面還需作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 王才林,朱 ?鎮(zhèn),張亞東,等. 江蘇省粳稻品質改良的成就、問題與對策[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08,23(2):199-203.
[2] ? ?王 ? 豐. 雜交稻品質性狀遺傳研究進展[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05,(5):11-14.
[3] ? 繆發(fā)華,張華書. 水稻新品種(系)品比試驗簡報[J]. 上海農業(yè)科技,2011,(5):40-41.
[4] ? 孫同林,尤和平,殷建華,等. 水稻品比試驗簡報[J]. 上海農業(yè)科技,2010,(3):41-42,30.
[5] ? 梁 ? 珍,陳景智,黃偉平. 興國縣2006年水稻雜交組合品比試驗簡報[J]. 江西農業(yè)學報,2008,20(2):122-123.
[6] ? 羅 ? 明,霍中洋,張洪程,等. 稻米品質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J]. 吉林農業(yè)科學,2005,30(1):18-20.
[7] ? 倪善君. 影響稻米品質的因素及對策[J]. 墾殖與稻作,2003,16(1):47-49.
(責任編輯:成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