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玉 李瑞蓮 鄒茜
摘 ? 要:介紹了棉花油后直播集中吐絮栽培技術,通過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改變打頂方式和化學催熟,長江流域油后直播棉花生產可實現集中吐絮,在10月上中旬吐絮結束,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產和減少棉花生產用工,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棉花;油后直播;集中吐絮
中圖分類號:S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4)02-0041-02
Cultivating Technology of Centralized Ball-open for Direct Sowing Cotton after Rape Harvest
LIU Ai-yu, LI Rui-lian, ZOU Qia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HNAU, Changsha 410128, PRC)
長江流域棉區棉田種植制度以油棉兩熟制為主。為了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發揮雜交棉的個體生長優勢與生產潛力,通常采取育苗移栽、大棵稀植、大水大肥、延長棉花生育期的高產栽培技術途徑。這種“以個體換群體,以時間換空間”為顯著特點的雜交棉栽培技術體系,單株生產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在節約用種量、避免蕾期田間蔭蔽等方面十分有效。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工價的不斷升高,這種栽培方式的缺陷已成為棉花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棉花開花結鈴時間長,吐絮期也長,從8月上中旬到11月中下旬,甚至12月仍在吐絮,因此,收花環節費時、費工,成本高。當前以育苗移栽為主的棉花生產用工28~32個/667m2[1],據調查,其中收獲用工占總勞動力成本的50%左右[2]。由于吐絮期長,不利于發展機械化收花,而且棉鈴形成的時空變化很大,大量依靠秋桃增產、棉株外圍鈴比例增加也導致棉花纖維品質差且[2-4]。棉花產量進一步提高受到單株生產力的限制,棉花生產季節長也加大了受自然災害影響的風險。
經過近幾年的研究與實踐,通過調節播種期、適當增加密度、肥水調控與化學調控相結合等措施,構建合理群體結構可使棉花成鈴相對集中,再通過肥料和化學催熟相結合等栽培管理綜合技術措施,促進棉花集中吐絮,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棉花集中吐絮的栽培技術體系。這種栽培技術可以使棉花生產縮短吐絮時間,集中在30~40 d內吐絮,實現集中收花,并為實現機械化收花創造條件,同時為多熟制棉田后茬作物的及時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該技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技術措施。
1 選用良種,適當增加種植密度
棉花油后直播可減少育苗環節的用工,大大降低棉花生產的勞動力成本,但播種期較育苗移栽普遍推遲30~40 d,生長季節縮短,不利于棉株個體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因此需要選擇結鈴性強、纖維品質好的中早熟棉花品種。將發芽率在80%以上的中早熟棉花品種的脫絨包衣種子,于5月10~25日油菜收獲后及時整地播種,播種最遲不超過5月底。采取半精量穴點播的方法,播棉種1~2粒/穴;雜交棉行距70~80 cm,穴距30 cm,播種密度2 750~3 150穴/667m2,定植密度為2 000~3 000株/667m2。常規棉密度適當增加,可達到3 000~4 000株/667m2。如2012年、2013年在常德臨澧縣分別以中熟雜交棉品種湘雜棉20號、湘農大棉1號為試驗材料,5月15日、20日油后板田穴點播,株行距80 cm×30 cm,收獲密度2 300~2 500株/667m2,分別獲得籽棉產量289.3 kg/667m2和275.0 kg/667m2。
2 適當減氮,平衡磷鉀肥施用
與育苗移栽稀植大棵、大水大肥的高產栽培途徑相比,油后直播由于密度增加,需適當減少N肥投入,以免造成徒長和田間蔭蔽;并適當增加磷鉀肥用量,有利于促進棉花早熟。一般中等肥力水平的棉田,大約施純N 15 kg/667m2、P2O5 ?8~10 kg/667m2、K2O 12 kg/667m2。
施肥方法:采取整地時一次性施入棉花專用緩/控釋肥;或不施基肥,于棉苗3~4葉期,一次性在棉花行間開溝埋施棉花專用緩/控釋肥;也可以分2次施肥,第一次在棉苗3~4葉時施含N、P2O5、K2O各15%的復合肥30 kg/667m2左右,第2次在棉花初花時施含N、P2O5、K2O各15%的復合肥40~50 kg/667m2,外加尿素10 kg/667m2、氯化鉀5 kg/667m2。
3 化學調控,提高成鈴率
合理的化學調控對于控制徒長和蕾鈴脫落、促進生殖生長具有很好的效果[5-6],已成為棉花生產的主要技術措施之一。棉花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重疊時間長且矛盾突出,尤其是雜交棉在高密度下營養生長旺盛,極易出現田間蔭蔽,造成嚴重徒長和蕾鈴脫落。因此,常用縮節安進行調控,以減少脫落和提高成鈴率。由于不同棉花品種對縮節安的敏感性有顯著差異,因此化學調控的次數和縮節安的用量要因品種而異。與現行的營養缽育苗移栽比較,油后直播、集中吐絮栽培棉花生長季節短,化學調控的次數和縮節安的用量均減少。苗期一般不需要進行化學調控,蕾期至花鈴期根據棉株長勢,可噴施縮節安2~3次,總用量3~5 g/667m2。
4 簡化整枝,適時重度打頂
簡化整枝是棉花輕簡化生產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油后直播棉播種較遲,生長期間氣溫較高,且在減少氮肥用量的情況下,葉枝發生較少,因此中期可不整枝。8月上旬,在棉株高度達到110~120 cm時打頂,去掉頂端10~20 cm的主莖,保留果枝14~16盤/株,對于超過6個果節的果枝去掉其頂端,保留果節不超過6個/果枝。這種打頂方式可使棉株縱向和橫向生長均整齊,田間通風透光良好,同時,便于控制棉花群體開花期,有利于棉鈴集中成熟吐絮。
5 促早催熟,集中吐絮
打頂后用1%~2%的過磷酸鈣浸出液40 kg/667m2進行葉面噴施,可促進光合產物向棉鈴轉運,有利于棉花早熟。當棉株吐絮30%~40%時進行化學催熟,可采用乙烯利或乙烯利與百草枯混合進行葉面噴施,也可選擇市場上廣泛使用的落葉劑如噻苯隆、脫吐隆等。噴藥前對已吐絮的棉花進行采收,以免降低纖維品質。或者分2次進行化學催熟,第一次于棉株自然吐絮20%時,用40%的乙烯利30 mL對水30 kg/667m2僅對棉株中下部噴施,第二次于9月下旬~10月上旬,當棉株吐絮50%左右時,用20%質量分數的百草枯40 mL,加40%質量分數的乙烯利30 mL對水40 kg進行全株噴施。
棉花集中吐絮的栽培技術,與當前長江流域棉區普遍采用的依靠延長棉花生育期獲得高產的生產方法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棉花的全生育期縮短60~70 d,吐絮期縮短35~40 d,可在10月上中旬吐絮結束,并且產量不減少;通過調節播種期,棉花生長期間溫光條件好,棉株生長快、發育早,且省去了育苗移栽環節,節省了育苗移栽所需的勞動力成本;通過合理密植、肥水調控和化學調控優化了群體結構,重度打頂抑制了棉株頂端優勢,使棉株高度整齊一致,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和棉花生長環境,結桃快而集中;通過促使集中成鈴并結合化學催熟促進干物質向生殖器官運轉和落葉,棉花吐絮集中,解決了常規生產方法棉花吐絮期長、需要多次采收,用工多且難以實現機械化采收的問題,可以實現棉花采收2次即可結束(根據天氣和勞動力,棉花采收次數也可以增加1~2次),節約了棉花采收環節的勞動力成本,為實現機械化收花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解決了棉花與冬作物生產爭地的矛盾。
參考文獻:
[1] 紀從亮,史 偉,鄒芳剛,等. 關于創新棉花栽培技術的幾點思考[J]. 中國棉花,2008,35(9):2-6.
[2] 李瑞蓮,劉愛玉,李育強,等. 湖南省棉花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建議[J]. 湖南農業科學,2013,(3):37-38.
[3] 王仁祥,張志剛,陳金湘,等. 栽培因子對棉株不同座果點主要農藝及經濟性狀影響的研究[J]. 棉花學報,2004,16(5):296-300.
[4] 劉愛玉,李瑞蓮,陳金湘. 栽培因子對抗蟲雜交棉生育期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2):120-123.
[5] 鄧紹華,蔣國柱,董占山,等. 棉花化學調控與產量關系的數學模型研究[J]. 棉花學報,1992,4(S1):45-52.
[6] 李丕明,何鐘佩,李召虎. 棉花應用縮節安(DPC)化控技術研究概況與進展[J]. 作物雜志,1991,(2):1-3.
(責任編輯:高國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