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梅枝
摘要:棗梆戲是河南獨具特色的藝術品種,它以樸實的語言,優美的旋律,精湛的技藝,在中國戲曲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針對汝南棗梆戲在發展中現存的主要問題做為切入點,提出了發展我省民間戲曲藝術的應對策略,對河南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棗梆戲 傳承 發展
一、棗梆戲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現狀
棗梆,原名“本地(zhao)”,是指山西本地的梆子腔。是山西的上黨梆子流傳到汝南地區后,在當地語言特色和音樂影響下經過改編,加工、整理改編的一種戲曲劇種。由于舊時貶稱山西人為“山西找”,因此稱山西傳入的上黨梆子為“找梆”,因為其伴奏擊節的樂器是由棗木制作而成的,因此將這個劇種稱為“棗梆”。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就在黃河兩岸的河南、山東一帶經營典當、鹽、煙、染坊等行業。由于脫胎于上黨梆子,棗梆戲和上黨梆子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粗狂、健壯、豪放,注重表現力。在唱腔上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委婉活潑,花腔和旦角更是細膩綿延、優美動聽,別具一格。棗梆戲的板式、旋律依然保存了上黨梆子的唱腔特點,但它又和上黨梆子有著明顯的不同:唱腔中真假嗓結合,真嗓吐詞,假嗓拖腔,并且真假嗓音是完全分開的,真嗓突然翻高八度而成假嗓,假嗓的拖音很長。這個假嗓用:“咦、呀”拖腔(為小旦、小生所用),“啊、歐”拖腔為黑臉、花臉所用,腔韻悠長,給觀眾余音縈繞之感,這是棗梆戲特有的韻律。也深受當地人得喜愛,因此在汝南民間傳有這樣的說法:“要說啥戲好,還是本地棗”。
棗梆戲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有:大花腔、靠山吼、流水板等二十余種,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梆子等。目前,保存下來的棗梆傳統劇目有七八十種,經常演出的有四十余種,《天波樓》、《蝴蝶杯》、《訪四川》、《八仙頭》、《代州愿》等通常被稱為“老八本”,棗梆戲傳入后,流行于臺前縣、范縣、濮陽等地區。在民間,過年前后人們都會不斷搭臺子唱戲,一般從大年初六開始一直唱到收麥時節,并且在廟會時也有大型演出,成為當地農民辦紅白喜事的采用的重要藝術品種。
汝南棗梆戲歷史悠久,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它經歷了無數個興衰過程,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優美的旋律音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是華夏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反映了河南地區的民情和習俗,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愛憎分明的傳統品德。然而,隨著西方各種文娛形式的的大量傳入,戲曲藝術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民間戲曲的發展空間在逐漸萎縮,棗梆戲面臨著藝人流失、無人傳承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二、棗梆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文化生存環境使戲曲發展受到制約
戲曲的文化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改變加工創造而來的產物,也是鄉村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鄉村的封閉性逐漸被打破,充滿了現代化氣息,人們逐漸拋棄封建思想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而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時代的進步下不斷改善,廣播、電視等信息媒介的普及,人們有了更多的機會走出鄉村,去感受熱鬧的現代生活帶來的便捷與先進。從受眾上講,關注和喜歡棗梆戲曲的人群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一般都在追捧著潮流文化,在音樂上更關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電子音樂等。對于來自民間的傳統戲曲文化,并不感興趣,更不用說作為地方性小劇種的棗梆戲。由于現代人們生活方式一系列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整個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環境的嚴峻形勢,使傳統的戲曲尤其是棗梆戲這種小劇種的生存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經費不足致使劇團瀕臨倒閉
范縣棗梆劇團是汝南地區現存兩個專業劇團其中之一,劇團現有42人,劇團人員都分布在周圍各個村莊。排練的場所離他們居住的地方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藝人的平均年齡在四十歲左右,為了使劇團發展下去劇團人員都省吃儉用集資購買演出設備,劇團的服裝、器樂、音響設備等都是由劇團人員自費購買。由于劇團常年缺乏資金,無力購買搭建舞臺的設備,每次出門演出都要自己花錢租舞臺,為劇團的演出帶來很大的不便也耗費了一些不必要的資金。對于到比較遠的地方演出時,劇團人員還要自己解決路費和吃住問題,有時入不敷出,使劇團承接演出時常常出現分歧,有時導致一些活動接不了。另外,從劇團的硬件設施上看,劇團的服裝道具、伴奏樂器、音響設備等都已經老化,排練沒有固定的場所,常常都是臨時在演員家里排練。究其原因:1.主要是缺乏政策扶持、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劇團外出演出都是自己尋找演出機會,對于不熟悉棗梆戲的地方常常遭遇碰壁,基本都是在周邊鄉鎮演出。如果政府可以為劇團創立和介紹演出機會,提供一些資金扶持,將能更好的推動劇團的發展;2.缺乏觀眾,棗梆戲觀眾群體大多數為老年人,而年輕觀眾很少;加上影視媒體的沖擊,人們利用電視、電腦、手機等來觀看節目,對于搭臺唱戲的演出形式漸漸忽略,從而導致民間戲曲規模不斷的縮小;3.劇團收入少,由于劇團人員多,演出酬勞少,每次演出平均每人分得幾十元的酬勞,加上演出次數的減少造成劇團瀕于解散;棗梆戲師傅在向徒弟傳授技藝時都會有所保留,不會把所有技藝傳給徒弟,俗語稱“留一手”。據范縣棗梆戲第六代傳承人韓合銀介紹,棗梆戲的板式由原來的四十多種到現在已經失傳到二十二個板式,大多都是由于棗梆戲師傅在傳承技藝上對徒弟有所保留,這樣,一代傳一代,傳承下來的板式就越來越少。藝人們年齡越來越大,了解棗梆戲的人越來越少,學習棗梆戲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面對即將失傳的技藝,藝人們很是擔憂。
(三)流行音樂帶來的負面影響
戲曲文化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元化音樂的背景下,國際多元化音樂教育成為世界音樂教育的主流,然而,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西方一些文化糟粕在不少地方死灰復燃,使青年人收到了嚴重的精神危害。大多數青年人由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足,特別崇尚西方所謂的流行音樂和靡靡之音,音樂藝術審美的多元化傾向,雖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的民族音樂,但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副面影響。因此,這就要求人們在世界多元化音樂藝術的大浪沖擊下,要不斷的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從而培養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
就棗梆戲的發展來看,這種傳統的戲曲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現在喜歡傳統戲曲的大多數為老年人,而年輕人大多都追逐潮流,熱衷于當代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對于傳統戲曲表現出不高的興趣,對戲曲缺乏健康的藝術審美觀,由于演唱戲曲并不能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收益,很多年輕人學習戲曲的積極性更是不高,而是崇尚所謂的流行音樂,由于培養戲曲演員的相關學校和機構也越來越少,棗梆戲得不到很好的普及與發展,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各種戲曲設施嚴重短缺,演出場地甚少,服裝、道具、音響、樂器更是欠缺,嚴重的影響到棗梆戲藝術的發展。
三、棗梆戲的傳承與應對策略
(一)爭取政府支持、優化軟硬件環境
對于棗梆戲傳承困難的問題,政府應給與支持和保護措施,首先要提倡樹立民族意識,政府方面要加大對棗梆戲曲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力度,通過各種媒介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真正的了解棗梆戲,認識棗梆戲,更好地感受到棗梆戲曲的藝術魅力。從而激起人們對戲曲的興趣,進而倡導人們樹立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把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光大,各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工作職責是結合當前的文藝形勢,正確引導農民開展好民間藝術活動,努力做到以當前我省的文藝形勢為指導,緊緊圍繞“找準民間戲曲藝術發展的良性之路;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民間戲曲隊伍;營造一種良好的民間戲曲藝術發展氛圍;建立一套適合民間戲曲藝術發展的運行機制”的目標,充分發揮民間戲曲藝術骨干的作用,促進我省民間戲曲藝術的迅速發展。
其次、政府和文化部門可結合棗梆戲劇團利用節假日時間開辦戲曲學習班。聘請當地知名演員授課,對于學生可以在假期的時間學習,使孩子從小接觸并了解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也為棗梆戲的傳承開辟了道路。對于成人可利用空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不但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也能給生活增添樂趣。同時,培養一支穩定的農村文化隊伍是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切實加強對鄉、村文化隊伍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充分發揮民間戲曲藝人的重要作用,為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造就更多更優秀的文藝骨干力量,逐步提高民間戲曲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把棗梆戲融入高校欣賞課
學校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場所,具有保護、發展、傳承的職能。戲曲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欣賞戲曲時,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中國傳統的音樂、服裝、舞蹈、文學等內容,也能從中了解到價值觀、人生觀、倫理觀和道德觀。聽賞戲曲,可以提高人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我們可以把棗梆戲引進高校作為藝術欣賞課,不僅能夠使傳統地方戲曲得到傳播推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如:在高校開設棗梆戲演唱課,聘請當地知名藝人來授課,讓傳統戲曲走進高校,使更多的大學生了解、認識、熱愛并能傳唱一小段地方戲的代表曲目,活躍大學生的文化生活。
(三)以科技為依托推進棗梆戲發展
首先,棗梆戲在內容上都是傳統的劇目,內容與現代人們生活不夠接近,缺乏創新性,因此建議在劇本內容的創作上融入貼近人們生活的東西,因此在舞臺表演形式上加入現代化元素,以增加舞臺的視覺表現力。另外,在演唱技術上可以運用現代科學的演唱方法,借鑒聲樂技法的處理技巧從而增加棗梆戲的唱腔魅力。其次,以科技為依托來推進棗梆戲的發展。例如,可以通過報紙、新聞報道一些棗梆戲動態,向廣大群眾介紹棗梆戲,推廣棗梆戲的相關知識,可把一些好的作品拍成視頻傳到網上供大家學習欣賞。也可以創建戲曲平臺、戲曲貼吧、戲曲討論群等網絡平臺來擴大棗梆戲的傳播和受眾范圍,促進促使棗梆戲的發展。
綜上所述,戲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體現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懷,反映了河南人民奔放樸實的審美情趣,我們應該樹立起保護中國傳統戲曲的意識,更好的發揚傳承戲曲文化,更好的展現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博大魅力。
參考文獻:
[1]孫美.棗梆唱腔的源與流[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09年.
[2]栗守田.上黨梆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