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新課程標準倡導小組合作學習課堂評價已經成為成為高效課堂一個提升點。對數學學科的課堂評價研究已經逐漸走進學者的視野中,但研究并不系統與完善。本文通過一定的研究,發現數學課堂評價現存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合作學習;課堂評價;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數學課堂也不例外,作為一門對思維和語言要求比較強的學科,合理的評價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源泉,它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又能促進學生相互團結協作。
一、合作學習的含義
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思想起始于杜威的小組合作理論。杜威認為小組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合作共享的學習體驗還能培養學生初步的民主觀念。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中學生依不同性別或能力混合編成若干小組(每組約2至6人),小組成員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導,共同努力學會教師每節課安排的內容,并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形式。
二、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
一般認為,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如果把教學過程看做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看做一個系統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那么應當重視課堂教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活動
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各個要素無法孤立地存在,每一個要素都必須以其他要素的存在為前提。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各個要素只有綜合發揮作用,才能形成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各個要素的高水平,并不一定能夠實現預期的效果。相反,只要能夠使各個要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即使某一個要素沒有達到高水平,也有可能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二)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具有動態生成性
課堂教學質量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的,在生成的過程中充滿了變數。綜合人們對教學過程要素的研究和課堂教學的本質特點,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要素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心理環境、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效果。
三、數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重點是評價教師的“教”,這種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內在運行機制,規范了課堂教學行為。但是隨著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逐漸暴露出其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學評價偏于片面
在傳統教學評價中,為了減少評價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在評價時往往拒斥被評價者對評價的介入,反對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溝通與協商,致使評價者高高在上,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在心理上相互對立,信息源單一,這種單方面的、直線式的、孤立的評價,使教學評價偏于片面而不全面,執行獨斷而非民主。
(二)評價的內容過于單一
在數學課堂評價中,相對部分的老師在評價時只注重對學生知識方面的評價,而不對學生情感方面做出相應的評價。教師大多只評價學生所學知識的對與錯。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態度與價值觀是否值得肯定。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大多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不關注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所付出的努力,這就反映出數學課堂評價的內容不夠多元化,過于單一。
(三)評價的方式過于狹隘
在數學課堂評價中,很多老師只關注少數幾個學生而忽視大部分學生。這一種偏好使得評價方式被老師自動的主觀化了。在現今的數學課堂上老師的評價趨于贊揚,而缺乏相對的負面評價,這將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評價觀念,引導學生參與
合作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生面臨的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這就需要依靠學生的智慧和分工協作。為此,我們應強化生生互動評價。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提供一定的時間讓大家思考。答案或結論得出后,讓那些思路明了的學生上前做“小老師”,向其他學生講解展示,再讓其他學生評價。這樣使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促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激發其求知欲、創造欲。對于突出有效方法的學生自然清晰地給予了準確的評價,對于較為困難的學生,在小組內的講解中心里也會比較放松,同時回答“小老師”的提問還會得到“小老師”的贊揚評價,這種來源于同學間的贊揚更為激勵人。
(二)豐富評價語言,營造和諧氛圍
課堂上如何進行評價,學生就會有積極的表現、愉快的情緒體驗呢?我認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讓課堂評價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以往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不錯”“很好”“再想想”“你能這樣回答很好”等這樣的評價語言。的確,這些語言有一定的激勵性,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無法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認為課堂上的評價語言不應拘于一種形式,它應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發生的情況而異,教師要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真正讓課堂評價語言發揮應有的魅力。
(三)運用多元評價,促進課堂高效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要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外,還應經常用無聲鼓勵,即用表示贊許、喜歡的體態語言進行評價。例如,學生積極思考時摸一摸他的頭,學生有獨特見解時教師傳遞給他一個贊賞的眼神等。當學生準確解題之后,我會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當學生沒思考周全,還不知如何回答時,我會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學生從老師這親切多樣的體態語言中感受到了關愛,感受到了贊賞;更感受到了那無聲的動力。
總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后的教學評價有別于傳統的評價方法。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下課堂行為表現評價的目標是使每一個人的各種能力都得到體現,評價必須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考慮每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知識的多樣化,把多角度、立體式的評價同步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自主的天空,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劉黃玲子,黃榮懷.協作學習評價方法[J].現代教育基礎,2002,(1).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J].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3]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范出版社,2001.
[4]喻曉紅.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評價”思考[J].北京教育.2007(5).
(作者單位: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