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摘 要:為適應初中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通過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經歷,來談談在教改中自己的一些方法和體會。主要分三個方面:課堂教學設疑,激發學生探究意識;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習慣;遵循理論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利用鄉土歷史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設疑;探究;創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創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培育創造型人才就成了國運興衰的關鍵。作為中學教師,我認為每門學科都應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歷史學科當然也不例外。本文擬分析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一、課堂教學設疑,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結合課堂教學情境設疑,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如,講唐朝歷史時,向學生介紹我們偃師境內的恭陵。讓學生去實地考察;講《改革開放》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偃師這些年經濟發展很快,特別是被評為全國百強縣,其原因是什么呢?”課后要求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去探究討論。
有時穿插一些鄉土歷史知識,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講中國古代史《遠古的居民》這一節中的“黃帝的傳說”時,我就結合偃師市區街頭的鑄鼎,簡單介紹一下偃師悠久的歷史,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黃帝相傳居住在中原地區,他有沒有到偃師來,并在此活動過呢?”沒想到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很想知道其中的緣由,在下課后,紛紛問我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并沒有正面回答他們,而是順水推舟,讓他們去找答案,建議他們去參觀商都博物館,找找資料,去考證一下,尋找黃帝的足跡,由此開展一次研究性學習。
二、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與表達,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習慣
課堂上或是作業中,對于同一道題,不同學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卻“殊途同歸”,自然包含著學生各自不同的獨創因素,即創新意識,對學生敢于另辟蹊徑的做法、想法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表揚。讓情感在這里交融,知識在這里增值,切忌抹殺學生的獨到思維。另外,課后練習適當增加拓展創新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勇于探索鉆研一題多解,以題簡意深的題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得新穎、獨到、變通的回答,從而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遵循理論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利用鄉土歷史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學生來說,離他們最近的、感覺最為親切的還是鄉土文化,因為這最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與心理需要。利用鄉土歷史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去發現歷史、感悟歷史,培養他們的關注人類、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現實的人文精神,讓他們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們學校坐落在二里頭文化遺址所在地二里頭村,我就犧牲節假日的時間,陪學生一起到二里頭村調查,并指導學生做詳細記錄,從中發現了不少問題。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詳細的分類、篩選、加工處理。我的做法通常是指導學生通過小組成員間的討論,來整理材料,最后通過總結,撰寫小論文。如,在《二里頭文化》的探究性學習中,在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整理材料,并最后寫了一篇質量較高的小論文。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但達到了歷史教學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了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