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蓉
一、教學構思
《逍遙游》作為《莊子內(nèi)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然而莊子“逍遙游”的絕對境界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混沌,不知所云,莊子的寫作風格也讓學生有云里霧里的感覺,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都給教學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因此課前我反復閱讀文本,試著從學生角度去體會他們產(chǎn)生誤解的根源,并嘗試尋找解讀的途徑。為了強調(diào)“無所待”的觀點,文章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因此,學習本文時首先讓學生談談自己認為的“逍遙”,再尋找“文眼”把握文章主旨,這樣才不至于被文中各個肆意變化的故事所牽引,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合作、討論中把握文章內(nèi)容,理清文章思路,在反復的誦讀中去分析寫作手法,領悟莊子的思想,從而導出其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教學實施
(一)激趣導入
“鵬”這個字在人名中運用很多,李鵬,王鵬,咱們班有沒有名字帶“鵬”字的?(激發(fā)學生興趣,拉近莊子寓言故事與學生距離)
(二)初讀體驗,把握主旨
1.平時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遙”的?(學生談體會理解)
2.同學們的理解有約束就不自由,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幾千年前的莊子也是如此看的。注釋上說是“逍遙,悠游自得的樣子”,本文中如何表述的,請找出課文中的“文眼”是哪一句?(意讀,通文意,抓主旨,學生討論,把握全文整體思路)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3.這一結論與前兩段有何關系呢?(問題設置有一定難度,學生一時難以作答,引發(fā)學生思考,調(diào)動學生學習欲望)
(三)文本探究,師生合作
1.第一段主要寫了哪些事物?強調(diào)了一個什么觀點?(學生根據(jù)意象,分別總結歸納)
鵬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馬”、塵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兩種事物概括了宇宙間的萬物“皆有所待”。
2.道理似乎說完了,第二段又從什么角度論述呢?一、二兩段中有什么明顯的相同甚至可以說是重復的內(nèi)容?你能說出其中的用意嗎?(悟讀,析手法,明特色。學生深入文本閱讀,歸納總結莊子寓言的寫作特色)
第一段是從廣闊的宇宙即空間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則從時間的角度取材,強調(diào)了“大小之辯”“以重言為真”(引經(jīng)據(jù)典)“以卮言為曼衍”(夸張)“以寓言為廣”(象征)。
3.第三段由物及人,寫了幾類人?有何共同的特點?(學生抓住第三段中關鍵字,討論歸納,總結特點)
承接上文的“萬物皆有所待”而來,由物及人,點明“知”“行”“德”“耐”者“猶然可笑”;宋榮子“猶有未樹”;列子“猶有所待”。為最后點出觀點做了最后的鋪墊。
(四)能力提升
討論:莊子眼中什么是真正的“逍遙游”?你有什么感悟?(情讀,悟其情,談啟示。學生討論熱烈,有很多出人意料,非常深刻的見解,并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談。)
三、教學反思
從整堂課學生學習情況看,學生活動反響較好,學生有話可說,并有機會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個別同學的發(fā)言更是大膽質(zhì)疑,精彩獨到,讓我感受到新課標下學生能力的提高。從具體教學情況看,這堂課應該說有滿意之處,也有遺憾。滿意于自己能沉靜和從容地帶領學生扎扎實實走進文本,觸及莊子的文字及背后的思想。遺憾之處主要有兩個方面:(1)意識到自己閱歷有限,對“逍遙”的認識還不夠深刻;(2)課本容量較大,時間有限,而課堂是有時間限制的舞臺,學生的朗讀方面還需加強。這也提示我在“教什么”和“怎樣教”兩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完善。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