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
隨著現代電子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繁榮,電腦的應用可以說無處不在。因此,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不再重視漢字的書寫,他們認為:一切與書寫有關的工作都可以通過電腦完成。所以,在許多家長和學生看來,字寫得好壞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這種認識的出現,直接導致了一連串問題的發生:很多成年人的漢字寫得讓人汗顏,而有的語文老師也忽視了寫字教學,以至于學生的寫字水平急劇下降,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造成視力下降,身體發育受到影響……這些問題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反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從低年級開始,充分調動學生寫字的主動性,加強寫字教學,培養學生較強的書寫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寫字審美心理,這將對提高學生整體的寫字水平具有現實意義。
一、明確思想,加強管理
學校把推行規范漢字的工作納入學校的工作重點,將寫字教學的要求列入學校議程,及時組織教師培訓和理論學習,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規范教師自身的書寫習慣,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書寫技能及寫字教學的能力。
二、創設環境,搭建平臺
1.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定期召開教師規范漢字書寫工作會議,使全校教師爭做漢字規范化楷模。我們以教師帶動全體學生,對教師進行書寫培訓,要求教師板書、批改作業及書寫評語時用字規范,為了更好地強化落實此項規定,學校加大了監督檢查力度,通過不定期的檢查,引起全體教師的高度重視。
2.良好的寫字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教師要重視寫字教學環境的布置,可以在教室中開辟“小小書法家”“書香墨跡”等專欄,通過展示學生作品來激勵和鞭策所有學生刻苦練字,不僅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還為他們搭建起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寫字興趣和信心。
三、重視方法,培養習慣
1.教師教學藝術的調節
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書法是件快樂的事,因為有了快樂,才會產生更大的興趣。這里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課堂上教師的機智、幽默、生動、風趣,教學形式豐富多彩,可以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一改過去單一的教學方法或習字方法,使學生不感到枯燥。如,筆畫與偏旁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它最基礎、最重要也最枯燥,如何將這些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比如“犭”如果用“大風吹來豎鉤彎,兩個短撇掛上邊。一個攔腰掛得穩,一個只掛小半邊?!边@兩句總結生動又很好記。學生學習書法的熱情高漲,興趣會更濃。同時,還可在學生練習時放一些古典的輕音樂,既可減輕練字的疲勞,陶冶情操,又可增進學生感受音樂節奏與書法節奏美妙的聯系。
2.提高學生思想上的認識
明確寫字的目的,認識到寫好字不但能準確順利地傳播知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而且寫字也是一門藝術,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還可以通過講述古今書法家學習書法的故事,介紹他們的生平事例,培養學生勤奮練字的精神。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寫字活動
定期開展寫字、手抄報比賽,進行縱橫向比賽。既與同學比,又與自己過去的字比,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寫得好的張貼在班級內,讓大家都嘗試到成功的滋味。請寫得好的同學參與黑板報的書寫,或者可以當老師的小助手在黑板上寫字,學生的寫字興趣便會逐步提升,并且興致盎然。
4.運用多媒體
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而漢字的框架結構、筆畫特點又是較為抽象的,漢字的形體美對于初學寫字的學生來講更是難以感知。我們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代替老師枯燥乏味的講解,通過動態演示將漢字的美感生動詮釋,同時還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愿望。
四、培養方法,提高能力
要提高書寫能力,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正確的書寫姿勢應該是:身子要正而直,兩肩齊平,胸部挺起,頭部要端正,稍微向前,雙腳要自然放平,踏穩,兩臂要自然撐開,右手執筆,左手按紙,手離筆尖一寸遠。
培養學生正確的執筆、運筆方法。以示范法講解筆畫的提按、轉折、輕重、緩急等用筆方法及過程;以圖示說明基本筆畫的起、行、收筆的書寫過程;對偏旁部首的寫法分別執教,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練習;對整個字結構把握練習,做到“三到”“三多”。“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眼到”即臨帖時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寫到哪里視線則跟到哪里?!笆值健奔磮坦P運氣,提、按、轉、折、輕、重、緩、急,都認真臨寫,不可馬虎潦草?!靶牡健奔词菚鴮憰r要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成竹在胸。“三多”就是多看帖、多思考、多比較。臨帖之前多看字帖,弄清字的結構,每筆每畫的起始轉折,每個字都認真分析思考,思考如何用筆才能寫出原帖的風貌來,將自己臨寫的字與原帖進行反復比較、推敲,找出差距,再求進步。
書法一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它是我們古人創造的結晶,每個漢字都有它獨特的韻味。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繼承古人的創造成果,提高漢字的書寫能力,將書法這一獨特的民族藝術發揚光大。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