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具體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了學生的感知,從而達到豐富學生頭腦中感性材料的儲存以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物理;實驗;興趣;創新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活動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維活動的源泉和依據。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具體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強化了學生的感知并糾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錯覺,從而達到豐富學生頭腦中感性材料的儲存以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學應十分注重實驗教學、切實加強實驗教學。下面談談我的感想。
一、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影響學習積極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對生活有意義的知識和問題,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在觀察這些物理現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整個現象發生的過程、產生條件和特征等。如,在觀察“摩擦起電”現象時,要提示注意:(1)手帕摩擦過的塑料膜對碎紙屑有什么作用?(2)手帕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時,會發生什么現象?(3)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別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靠近些,它們之間會產生什么現象?通過觀察,學生自己得出了“摩擦過的物體帶電及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的結論。通過對上述物理現象的觀察,不僅成功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自主設計,鼓勵創新
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器材選擇的自主性。即由學生按自己的設想和設計理由自主選擇實驗器材,所選器材只要能正確進行試驗,符合自己的設想即可,不要要求學生必須使用某些器材。
2.實驗步驟、過程的多向性。即實驗步驟的安排上只要是科學、合理的,不論先后、不拘一格,只要能達到實驗目的即可。
3.實驗設計、操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即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讓學生放開手腳,展開思維,隨意去設計,教師不要對學生進行束縛。學生不一定按教材上的實驗模式來設計、完成實驗,可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獨立自主地完成操作和寫出實驗報告。實驗設計時,凡學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師絕不能越俎代庖。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不同方案,鼓勵學生創新。
4.適時點撥,啟發思維。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常常考慮不夠全面而出現設計缺陷,或是受教材影響,求異思維受到束縛。及時的誘導學生思維的正向遷移,啟迪學生的智慧火花,對提高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大有益處。如,在設計“測量物質密度”時,有的學生設計為先測鐵塊的體積,再用天平測出鐵塊的質量。我適時地提出:“這一設計思路是正確的但有一些不足,你能找出它的缺點嗎?”經過思考之后,學生很快找出了缺點,修正了實驗方案,并且豐富了實驗理論。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聰明才智來自他們的手指頭。”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動手的重要作用。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讓學生多動手。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手的實驗,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在動手中觀察思考、分析判斷,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得出結論,使做實驗的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的創新過程。比如,在學習“液化現象”時,課本上有壓縮體積的演示實驗,而沒有降溫液化的實驗,我讓學生每人手拿一塊玻璃并對玻璃呵氣,讓學生體會、研究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2.讓學生都動手。在上分組實驗課時,秩序井然,實驗結果(結論)正確,而在實驗考查時,發現不少學生動手能力差,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分組實驗的時候,教師只注意各小組是否動手、各組完成實驗的情況,而沒有注意到組內每個人的活動,因此,教師在分組實驗時應強調:實驗時,每次以一人為主,其他為輔,輪流做主,使大家的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重視課外實驗和小制作
各種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特殊的、直觀的實踐,學生在動手完成各種小實驗、小制作過程中,思維異常活躍,學習欲望高漲,參與意識增強,都迫切地希望進一步探索問題。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要求,引導學生把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和對小實驗、小制作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內容的學習和小實驗、小制作的學習達到某種程度的互補。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學習,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又促進了一系列附帶內容的學習。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能使學生對實驗問題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異;解決實際問題能夠不拘一格,多方設想。不斷地運用創造性思維方法解決問題,才能擺脫習慣思維的束縛,拓寬思維范圍,從而使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