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蘭
福建省寧化第六中學是一所二級達標中學,我校的高中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而且是被擇優錄取后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常常是課前不預習、課后少復習、作業馬虎、主要依賴老師的課堂講解。教師如果不改變單純講解模式的教學,那么就會導致學生被動學習,教學費時長,學生收獲少。另外,生物在高考中只有80分,相對于其他學科,學生課后較不重視。只有通過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才能解決這些教學矛盾。而改變課堂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的絕好抓手就是課堂互動。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構建起有效的互動,那么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構建起有效的師生互動呢?
一、改變觀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有效互動的前提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觀念,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型師生關系。如果教師能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科學學習的過程,就會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伙伴。這樣,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才能被激發,才會有所創造。
例如,關于基因、蛋白質和性狀的關系也比較復雜,如果按傳統教學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反之,改變方式,從學生身邊的遺傳現象入手,設置諸如“基因如何控制圓粒豌豆形成?”“基因如何控制人的正常皮膚?”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鼓勵學生多發現問題,多提出問題,自由闡述,互相補充完善,這樣就能輕松突破重難點。只有教師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才能使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課堂的有效互動順利進行。
二、多方創新,建立多種互動方式是有效互動的保障
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國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全體,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而教師與學生小組、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等多向主體互動嚴重缺乏。據有關調查發現,在87%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間的交往互動所占的時間僅為13.5%。而事實上,許多國外研究專家正把生生互動當作教學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認為生生互動是教學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進行必修一《細胞器》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看書上的圖,記憶動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的形態結構及其功能,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檢查;然后叫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到黑板上PK,分別寫出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在此過程中有不會的,下面的同學會“打電話”補充,下去后大家一起進行批改評價;接著再要求學習委員上臺,隨便抽同學說出每個細胞器的作用,不對的請同學幫忙;最后老師進行點評,并讓各小組總結得出本節課的收獲。同時,這樣多種互動方式的交叉進行,面向了全體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開拓思路,巧妙設置問題是有效互動的根本途徑
1.創設問題情境,為有效互動搭建良好平臺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由驚奇和問題開始。”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臺,能夠激發學生對真實世界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必修一《糖類,脂質》的教學中,我一開始就從現實生活出發設置問題情境:“今天你吃了什么?主食是什么?各有什么用?”拋出問題后,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并且互相補充,爭議。有的說主食有米飯,有面條,有蛋,有肉等。有的說它們可提供營養,有的說可提供能量等。這樣引入新課,不僅搭建了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平臺,而且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當然,問題的設置要切合學生實際,由淺入深,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此外還要注意有一定的開放性。
2.有層次提出問題是有效互動的良好推手
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地提出并解決問題,才能突破重難點,才能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必修二《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摩爾根的果蠅眼色遺傳的實驗,依次設置了以下五個問題:(1)根據哪一個雜交組合可判斷出果蠅的顯性性狀?為什么?(2)果蠅的白眼性狀遺傳有什么特點?是否與性別有關?(3)如果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并且位于X染色體上,你能用遺傳圖解表示果蠅的雜交實驗過程嗎?(4)如果你是摩爾根,如何解釋果蠅白眼性狀的遺傳?(5)需要設計一個測交實驗來驗證你的解釋嗎?為什么?如何設計?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完成,再派代表回答。于是,有的同學找書,有的同學說,有的同學歸納整理,有的同學問老師……在這里,既有師生互動,又有生生互動,既有個人的看法,又有集體的智慧。
3.敏銳觀察,發現契機是有效互動的催化劑
課堂中經常會出現很多教師預想不到的內容,有時是學生的突發奇想,有時是學生的“誤入歧途”,有時是學生的困惑等。這時,教師要抓住契機,讓這些“突發奇想,誤入歧途,困惑”成為我們有效互動的催化劑,催化出高效課堂。例如,在一次做“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有個學生發現自己做完實驗后試管顏色與別人不同,他就提出困惑,到底誰的正確?我抓住契機,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收集了三種不同顏色的試管展示:一種沒有磚紅色,一種是淺磚紅色,一種是磚紅色。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分析可能的原因,然后再請三種不同結果的實驗者來講述自己的實驗過程,最后分析得出三種不同結果的原因所在。經過大家的有效互動,大家都印象深刻地記住了:做實驗一定要先搞清原理,并嚴格遵循實驗步驟順序,遵守實驗所用時間。如果只動手,不動腦,不按規范操作,必將導致實驗失敗。以前,上實驗課前,老師也曾三番五次強調實驗規則,但學生就是記不住。通過這次有效互動得出的教訓,學生印象深刻,在之后的實驗中,成功率提高了。
綜上所述,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因互動而有效。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師生調動的不僅僅是學習的積極性,更是在優化學生的思維;在生生互動的時候,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就成為我們群體教學中寶貴的差異性資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遵循新課程理念,充分開發和利用一切有效的課堂資源,優化信息傳遞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都互動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