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
新課標的學習目標分為三個層次:(1)知識與技能;(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需要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科學施教與導學,使課堂教學成為發現、探索、辨析、歸納的創造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對話、交往、互動、合作、生動活潑、共同發展的過程。我的具體做法結合課題《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簡述如下:
一、從需要出發、從原認知出發,恰當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首先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一些實驗、模型、圖表,或擬編一些實際應用題,讓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學生急于探索與解決,而利用目前知識又難以解決,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本節課為了探索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我設計了如下問題:現在你是學校一名工人,在教學樓前立旗桿,如何判斷旗桿是否與地面垂直?——從實際出發,從情感、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學生自主探索,提出自己的見解
提出問題后,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學生根據問題,結合原認知以及生活實踐經驗,通過閱讀、實驗、觀察、類比、聯想、分析、概括,通過生生互動、對話,既要體現學生的個性表現,又要注意合作交流,最終探索出自己對該問題的答案。再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具體問題抽象化:如何判斷一條直線是否與一個平面垂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各種認知與見解,有時可適當點撥(如,上述問題可類比如何判斷日光燈管是否與地面平行的解決方法:轉化為線線平行),但不能告訴正確答案,也不能武斷地否定學生哪怕是錯誤的答案。
本節課問題學生有如下幾種見解與方案:
(1)旗桿與地面上一條直線垂直即可;
(2)旗桿與地面上兩條直線都垂直即可;
(3)旗桿與地面上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即可;
(4)旗桿與地面上任意一條直線垂直即可;
(5)旗桿與已知垂直于地面的樓前立柱平行即可。
三、學生討論交流
將學生不同的見解與方案交給全班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是錯誤的見解),不受約束,毫無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鼓勵學生爭論,對錯誤的提出反駁,對正確的提出根據,使學生參與到積極的思考與交流中,不斷矯正自己的見解與方案,正誤辨析清楚,最終統一到正確認識上。如,對上述四中見解進行討論、交流,對(1)(2)見解給出了反駁,(4)太復雜,對(3)(5)見解達成了共識。并將之抽象、概括、證明得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2。
四、教師點撥
這一環節幫助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解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使學生在教師的分析中懂得怎樣去變更問題,怎樣去引入輔助問題,怎樣進行類比聯想,師生互動,相互交流、對話,師生共同矯正不足,分享喜悅。
如,本節判定定理1的證明中提出如下問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方法:(1)為何作AB=A/B(用中垂線性質)。(2)為何先證L、g都過B,再證L、g至少一條不過B(先一般,再特殊,平移轉化,空間轉化為平面)。
五、變式訓練
為了讓學生靈活、準確運用知識及其發現、形成過程所體現出的思想方法、思維能力,教師必須精選例題、習題,循序漸進開展變式練習,以讓學生養成用觀察、聯想、類比、化歸等思想方法去解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簡意識、建模能力。
如,本節中我選了一題:已知:平面α∩β=CD,EA⊥α,EB⊥β,求證:CD⊥AB。本例不僅應用線面垂直的定義與判定,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本定理所滲透的線線與線面垂直的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使學生不僅重經過,更要重過程。
六、反思歸納
反思是深化認知結構、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一般可從下面幾方面反思:(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思想方法、技巧規律;(2)在探索、討論中的得與失;原因何在,教師的撥對你有何啟發;(3)思維過程、認知策略、處理方法的修正與升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