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細弟
【教學案例】
結束了《壓強》這章內容后,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橡膠管里面注入水后,當水靜止后發現橡膠管兩端開口處的液面會保持相平,這個是液體壓強中連通器的原理。現在對橡膠管的進一步改變下,把橡膠管中間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來,隨著中間高度逐漸高于橡膠管開口時,請問:橡膠管中間的水會不會流
下來?
如果水會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彎折的橡膠管中該如何分布,是四個液面都相平嗎?此時還是連通器嗎?
如果水不會流下來,請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撐起水柱的高度可以達到多高?
或者有其他不同的情況,請說明現象和原因。
當這個問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激烈的討論。
絕大多數學生憑感覺認為:水會下降,然后橡膠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據連通器原理。
對于學生這樣的猜想,我進一步引導發問:
第一:如果是連通器,那中間上端部分應該開口才合理!
第二:如果橡膠管中間的水柱會流下來,那空出來的部分豈不是成了真空?大氣壓能允許這段真空存在嗎?
在學生思考我提出的兩個疑問后,就開始猶豫起來,感覺水不會流下來,而是連在一起成駝峰形狀。
看到學生開始將信將疑,不知所措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建議:“當遇到不敢確定事實會是什么情況時,大家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學生都異口同聲回答:“做實驗!”
“非常好!請大家這周末回家找跟管子,然后注入水來完成這項課后小實驗,下周一把實驗報告交上來。”
以下是一個學生所做的課后實驗報告:
探究對象:液體。
實驗器材:一根醫用止血帶。
報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
實驗環節:
1.在止血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藍墨水。(使觀察更加方便)
2.水平放置止血帶(使其內部液面相平)。如圖1。
4.看到現象,做出報告。
現象:用手指漸漸將止血帶下端向上凸時(或從止血帶的中部向上拉),水不會因擠壓而迸濺出來甚至會隨著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漸漸逆流。
原因:因為大氣壓強大于墨水的壓強,所以墨水將不會因此而迸濺。
案例分析:經過課后實驗,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一直習慣性地認為水會從高處往低處流,可實驗現象直接否定了大家的一貫的認知,從而激發大家“追根究底”的動力,尋找真理。我們知道一個標準大氣壓能支撐起約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膠管中間的水不會流下來,而會被大氣壓支撐起來。其實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線”。也有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發現其他現象,如,中間有段空氣柱等。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會產生聯想,為什么“覆杯實驗”如果不用硬塑料片蓋住杯口,大氣壓就無法支持水柱呢?出現不同現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課堂所學知識的范疇,所以學生會把出現的疑問或通過上網找資料,或直接請教老師,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可以讓學生更加豐富知識,增強求知欲,起到拋磚引玉的教學目的。而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印象會更加深刻,感性認知會更強烈。
【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的課程理念中提到:物理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生活,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學生熟悉的現象揭示物理規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沒有生活的物理是沒有魅力的物理。因此,物理教學應努力用創新理念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習物理。
我們應當注重優化學生課堂實驗,充分發揮課堂實驗功能。比如課堂演示實驗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上臺展演,老師從中指導,這樣課堂就變成了學生的舞臺,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表現能力。當然有些小實驗,由于課堂的時間和各種實驗器材的局限性,可以讓學生回家去獨立完成,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增強求知欲,還會豐富知識體系。我們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踐行著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認為,學生的課后實驗對初中物理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endprint
【教學案例】
結束了《壓強》這章內容后,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橡膠管里面注入水后,當水靜止后發現橡膠管兩端開口處的液面會保持相平,這個是液體壓強中連通器的原理。現在對橡膠管的進一步改變下,把橡膠管中間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來,隨著中間高度逐漸高于橡膠管開口時,請問:橡膠管中間的水會不會流
下來?
如果水會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彎折的橡膠管中該如何分布,是四個液面都相平嗎?此時還是連通器嗎?
如果水不會流下來,請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撐起水柱的高度可以達到多高?
或者有其他不同的情況,請說明現象和原因。
當這個問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激烈的討論。
絕大多數學生憑感覺認為:水會下降,然后橡膠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據連通器原理。
對于學生這樣的猜想,我進一步引導發問:
第一:如果是連通器,那中間上端部分應該開口才合理!
第二:如果橡膠管中間的水柱會流下來,那空出來的部分豈不是成了真空?大氣壓能允許這段真空存在嗎?
在學生思考我提出的兩個疑問后,就開始猶豫起來,感覺水不會流下來,而是連在一起成駝峰形狀。
看到學生開始將信將疑,不知所措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建議:“當遇到不敢確定事實會是什么情況時,大家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學生都異口同聲回答:“做實驗!”
“非常好!請大家這周末回家找跟管子,然后注入水來完成這項課后小實驗,下周一把實驗報告交上來。”
以下是一個學生所做的課后實驗報告:
探究對象:液體。
實驗器材:一根醫用止血帶。
報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
實驗環節:
1.在止血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藍墨水。(使觀察更加方便)
2.水平放置止血帶(使其內部液面相平)。如圖1。
4.看到現象,做出報告。
現象:用手指漸漸將止血帶下端向上凸時(或從止血帶的中部向上拉),水不會因擠壓而迸濺出來甚至會隨著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漸漸逆流。
原因:因為大氣壓強大于墨水的壓強,所以墨水將不會因此而迸濺。
案例分析:經過課后實驗,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一直習慣性地認為水會從高處往低處流,可實驗現象直接否定了大家的一貫的認知,從而激發大家“追根究底”的動力,尋找真理。我們知道一個標準大氣壓能支撐起約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膠管中間的水不會流下來,而會被大氣壓支撐起來。其實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線”。也有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發現其他現象,如,中間有段空氣柱等。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會產生聯想,為什么“覆杯實驗”如果不用硬塑料片蓋住杯口,大氣壓就無法支持水柱呢?出現不同現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課堂所學知識的范疇,所以學生會把出現的疑問或通過上網找資料,或直接請教老師,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可以讓學生更加豐富知識,增強求知欲,起到拋磚引玉的教學目的。而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印象會更加深刻,感性認知會更強烈。
【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的課程理念中提到:物理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生活,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學生熟悉的現象揭示物理規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沒有生活的物理是沒有魅力的物理。因此,物理教學應努力用創新理念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習物理。
我們應當注重優化學生課堂實驗,充分發揮課堂實驗功能。比如課堂演示實驗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上臺展演,老師從中指導,這樣課堂就變成了學生的舞臺,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表現能力。當然有些小實驗,由于課堂的時間和各種實驗器材的局限性,可以讓學生回家去獨立完成,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增強求知欲,還會豐富知識體系。我們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踐行著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認為,學生的課后實驗對初中物理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endprint
【教學案例】
結束了《壓強》這章內容后,我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橡膠管里面注入水后,當水靜止后發現橡膠管兩端開口處的液面會保持相平,這個是液體壓強中連通器的原理。現在對橡膠管的進一步改變下,把橡膠管中間下垂的部分用手慢慢提起來,隨著中間高度逐漸高于橡膠管開口時,請問:橡膠管中間的水會不會流
下來?
如果水會下降,那水面在四段彎折的橡膠管中該如何分布,是四個液面都相平嗎?此時還是連通器嗎?
如果水不會流下來,請分析原因可能是什么?能支撐起水柱的高度可以達到多高?
或者有其他不同的情況,請說明現象和原因。
當這個問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激烈的討論。
絕大多數學生憑感覺認為:水會下降,然后橡膠管里四段液面相平,根據連通器原理。
對于學生這樣的猜想,我進一步引導發問:
第一:如果是連通器,那中間上端部分應該開口才合理!
第二:如果橡膠管中間的水柱會流下來,那空出來的部分豈不是成了真空?大氣壓能允許這段真空存在嗎?
在學生思考我提出的兩個疑問后,就開始猶豫起來,感覺水不會流下來,而是連在一起成駝峰形狀。
看到學生開始將信將疑,不知所措時,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建議:“當遇到不敢確定事實會是什么情況時,大家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學生都異口同聲回答:“做實驗!”
“非常好!請大家這周末回家找跟管子,然后注入水來完成這項課后小實驗,下周一把實驗報告交上來。”
以下是一個學生所做的課后實驗報告:
探究對象:液體。
實驗器材:一根醫用止血帶。
報告人:初二(8)班王冰云。
實驗環節:
1.在止血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滴入三至五滴的藍墨水。(使觀察更加方便)
2.水平放置止血帶(使其內部液面相平)。如圖1。
4.看到現象,做出報告。
現象:用手指漸漸將止血帶下端向上凸時(或從止血帶的中部向上拉),水不會因擠壓而迸濺出來甚至會隨著凸出的高度增加而漸漸逆流。
原因:因為大氣壓強大于墨水的壓強,所以墨水將不會因此而迸濺。
案例分析:經過課后實驗,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一直習慣性地認為水會從高處往低處流,可實驗現象直接否定了大家的一貫的認知,從而激發大家“追根究底”的動力,尋找真理。我們知道一個標準大氣壓能支撐起約10.3米的水柱,所以橡膠管中間的水不會流下來,而會被大氣壓支撐起來。其實這也是生活中建房子常用到的“水平線”。也有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還發現其他現象,如,中間有段空氣柱等。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會產生聯想,為什么“覆杯實驗”如果不用硬塑料片蓋住杯口,大氣壓就無法支持水柱呢?出現不同現象的原理是不同的,有的是超出課堂所學知識的范疇,所以學生會把出現的疑問或通過上網找資料,或直接請教老師,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可以讓學生更加豐富知識,增強求知欲,起到拋磚引玉的教學目的。而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印象會更加深刻,感性認知會更強烈。
【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的課程理念中提到:物理課程標準貼近學生生活,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學生熟悉的現象揭示物理規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沒有生活的物理是沒有魅力的物理。因此,物理教學應努力用創新理念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學習物理。
我們應當注重優化學生課堂實驗,充分發揮課堂實驗功能。比如課堂演示實驗要盡量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上臺展演,老師從中指導,這樣課堂就變成了學生的舞臺,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表現能力。當然有些小實驗,由于課堂的時間和各種實驗器材的局限性,可以讓學生回家去獨立完成,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知,增強求知欲,還會豐富知識體系。我們以書本為主、實驗為輔,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踐行著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認為,學生的課后實驗對初中物理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