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周
摘 要:導學案是推行課堂改革的重要載體,問題導學是踐行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一個好的問題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知識,學會思考,體驗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提升能力,學會學習。
關鍵詞:地理課堂;問題導學;設計
實踐證明,問題導學是激發思維、活躍課堂、實現課堂高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問題是學習的起點和動力;另一方面,課堂學習本身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個有效的問題是一種催化劑,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切入教學,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激發學生斗志,讓學生體驗成功,催生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它可以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分析能力,并最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
“導學案”是教師立足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特為學生設計的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是根據課標要求,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及網絡資源等文本信息設計而成的。那么,如何巧妙的設計問題,形成高效的問題導學呢?
一、問題式導學案的設計應有四部分
1.課前檢測——上節核心內容問題化
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溫故知新,承上啟下,起過渡作用。形式上多采用填空,一來溫故、檢測,二來節省時間。
2.課前預習——本節基礎知識問題化
設計的目的是便于學生通過自學,整合知識點,初步構建知識網絡。這類問題,首先應忠于教材,以便學生能有的放矢;其次,應降低難度,明確要求,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這部分內容一般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課前完成。
3.課堂探究——重點、難點知識“典題”化
這部分是課堂的核心,是突破課時知識重點、難點的關鍵。在問題設計時要求:選題要有典型性,要能突顯課時知識的重點、難點,要有代表性,學生通過學習要能舉一反三;問題要有挑戰性,要讓學生經過努力思維才能解決問題,要為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排序要有生成性,設計必須設好臺階,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步步登高;內容要有傳承性,探究的問題最好是對自主學習知識的延續和深化;素材要有實踐性,相關問題要聯系實際,最好能把把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活水源”引入課堂,真正實現從現實中學,到現實中用。
4.課堂訓練——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問題化
這部分題量控制在15~20分鐘時間,是落實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應試能力的關鍵。挑選習題,要有目的性、層次性、遞進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綜合性,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達到在精練中提升學習效果。
二、問題設計時需把握的原則
1.問題不宜太多、太碎
在課前檢測環節,一般設計2道問題,對上節核心內容進行復習回顧即可。在課前預習環節,要在宏觀上從知識網絡構思把握問題個數,最好能出現知識脈絡,但不能過多,避免課前預習壓力太大。課堂的探究問題,一般以1~2題為宜,過多課堂壓力大,而且會混淆視聽,讓學生把握不住課堂重點。檢測環節,最好設計10題,前9題為選擇,一組1題,由學生探究、展示、點評、質疑完成,第10題為綜合題,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完成。
2.問題應引導學生閱讀并思考,特別是在課前預習環節
通過學習,要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僅僅靠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讓學生真正從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3.問題設計要層次化
一般,問題設計可分為四個等級。A級:識記類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前時間必須解決。由學生自主獨立完成,多現于課前預習環節。B級:理解級,要求學生能把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和生活掛鉤,形成融會貫通的銜接。由學生合作學習完成,多限于課堂探究環節。C級:應用級,學以致用,能解決例題和習題。由學生展示探討完成,多現于課堂檢測環節。D級:拓展級,要求學生能把知識、經驗和社會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掛鉤。由教師點撥學生完成,多現于課堂檢測環節。
4.設問表述要明確、要親和
問題的敘述語要通俗明了,要直觀,要貼近學生生活,要親和,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如,陰天時,晝夜溫差較小,你認同這個論斷嗎?你的理由是什么?
三、設計探究問題時的幾個技巧
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由此可以看出,“一切創造源于問題的發現”。尤其是一些探究性問題,它對課堂重點、難點知識的突破,學生能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設計出高水平的探究性問題呢?
1.關注問題的趣味性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作為問題的背景,可以增加問題的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如,在自主學習氣旋和反氣旋的知識后,引入探究問題——臺風。可如此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1)夏秋季節大陸上形成低氣壓,海洋上形成高氣壓,但為什么會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中心為低氣壓的臺風呢?(2)臺風形成后為什么總是向西北而不是向東南方向移動?(3)如何評價臺風對我國的影響?(4)怎樣才能減小臺風對我國的不利影響?(5)在大洋上是否也會形成這樣的氣旋?是否也叫臺風?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高低氣壓、太陽輻射、氣旋的形成、地轉偏向力、夏季風的風向、沿海防護林等相關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對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關注問題的發散性
教師設計問題要靈活新穎,要迎合學生求新求異的情感需求。練習中的一題多解或一圖多解,都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現代教學不追求學生思路跟教師一致,跟教材一致,甚至教師不去有意引導,從而創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光照圖中求地方時問題,學生就可從多個角度切入問題,再結合日界線,就可對地方時這個知識重點有更深層的突破、提升。
3.關注問題的開放性
眾所周知,地理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而成的,特別是人文地理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而事實上,在學習中,學生對這類問題更是喜聞樂見。如,西北地區荒漠化問題,無論是成因還是措施,都可以從多方面考慮,例如農業、工業、交通、能源、生態意識等等。這些問題給學生留出了展現才能的空間,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價值觀的教育。
4.關注問題的實用性
當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其生活相近時,學生對問題便有親切感,會使他們對問題的解決產生一種必要感,從中可以獲取知識和技巧,解決問題的目的便不難達到。例如,在講解熱力環流時,可以在課堂探究環節引入“城市風”,讓學生探究現實生活中的“熱島效應”“陽傘效應”“雨島效應”等現象,通過分析,讓學生學會知識,學會應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并以此激發學習
興趣。
5.關注問題的悖逆性
教師要勇于突破教學常規,利用悖逆法,設立新情境,啟發學生打破思維定式,挖掘出教學中的隱性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尋找思維新途徑的方法之一。如,200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選擇題第8~9題,雖然是用前面兩題的圖,但由于條件改變了,陰影部分由原來表示夜半球,現在用來表示一個日期的范圍,但對于一些學生來說,由于思維定式,仍按6、7兩題的條件來解決,因此就出現了錯誤。如果平時在練習中多設計一些打破思維定式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減少學生的經驗主義,恐怕這類問題就不會發生了。
問題導學,將學生推向了學習舞臺的中心,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地講課,而是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相機點撥,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得到了真正的張揚和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