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維倫
初中歷史教學,它是以我國的母語作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據其學科特點,我認為,在課堂上采取“四步教學法”:自主閱讀—互相質疑—合作探究—創新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還可以改變農村初中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思維僵化、知識單一、死記硬背、創新能力較差的現象。其具體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自主閱讀是前提
以讀為本,這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學習方法,對于歷史學科來說,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歷史教材編排體系告訴我們:每一篇文本都有課前提示,都有框架結構,并且圖文并茂、思路清晰,完全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學前,首先應該讓學生閱讀文本、熟悉文本,了解文本的大概內容。如何讓學生學會閱讀呢?
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我們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運用。快速閱讀,提取信息,可用默讀;而在課堂上的大多數場合,則采用朗讀的方式效果更明顯。朗讀,視之于眼,誦之于口,聞之于耳,形成于腦,整個過程,調動了諸多因素,對文本的體會、理解、記憶會更有利。作為歷史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一教學環節,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如何由閱讀去領會文本的內容。
二、互相質疑是關鍵
歷史課中,在學生自主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也就是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學習方法,它是課堂教學在閱讀基礎上的深入,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對此,古人有許多精到的論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理論和實踐都給我們以啟示,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善于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
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如何質疑,大膽地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至于質疑的方法我們可以用:求異質疑法,即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種種問題的方法;發散質疑法,即從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種問題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或經驗,運用以上質疑方法,擺出自己在鉆研課文中所發現的問題,以此為例子,指出善于質疑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這就是教師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來指導學生的學法。
總之,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教給學生在閱讀基礎上質疑,輔以教師的點撥,就能達到“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三、合作探究是根本
關于歷史,人們會有多個角度、不同層面的理解重心與闡釋思路。因此,較復雜、綜合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多視角性、多層次性的內容,采用合作的方式來學習才有無窮潛力可挖。對于合作學習中的辯論活動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分組要合理。
2.選題要恰當,所定題目必須是能激發學生辯論興趣,有討論余地的。
3.課前必須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讓他們占有一定的資料。
4.課堂討論中要注意調節、控制討論話題,不要讓學生隨意轉換話題或跑題。
5.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分析學生的討論狀況,如內容是否完善,理由是否充分,評價的標準是否正確等,但絕不要求給討論內容下唯一性的結論。
四、創新提高是目的
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我們的目的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具有創造力的學生,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互動為主線,將學生學習的效率與教學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具有自己的見解,不必拘泥于唯一的答案,善于自成一說,各抒己見,指導學生養成善于創新的學習習慣,有效地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