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欽城
反思性教學理論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界形成、興起并引入我國,在學界和一線教師的共同推動下,發展迅速。通過反思可以拓寬學習領域、豐富生命體驗,從而促進個體內在德性的成長,也可更好地體會“知識”“學習”與“生活”的關聯,為轉識成智、學以致用奠定基礎。因此,在思想品德課中基于反思的教學大有作為,且有助于培養學生以反思性思維為特征的哲學素養。
一、什么是基于反思的教學
林林總總的反思性教學理論似乎始終關注的是教師的“教”而非學生的“學”,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活動的主體。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所言“一名優秀教師等于教育過程加上反思”,那么我們為什么不使反思性教學理論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的行為呢?本文中“基于反思的教學”就是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堂外審視、分析、內省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從而實現有效教學、落實育人本質,養成學生反思性思維方式的教學。
二、基于反思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策略
1.以課堂設問促反思
設問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手段,是推進教學進程、啟智于學生的有效方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巧設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反思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反思性哲學素養。一般而言,促進反思的教學設問大致符合“基于問題的教學”中所闡述的問題設計原則,善用追問引導學生積極反思。立足于課程基本內容和教學目標,我對“以課堂設問促反思”進行如下分類:
(1)對社會現象的反思。紛繁蕪雜的社會現象經常會以預設的案例、生成性的舉例,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等媒體形式呈現,案例教學或實例教學以其豐富性、具體性、生動性為思想品德課中歸納演繹的教學邏輯提供了素材,也為思想品德課注入了鮮活的生機。但是如果僅僅止于對社會現象的鋪陳似乎還不夠,教師可通過“你是否曾觀察到這種現象?”“你忽略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此類現象?”“它與哪些現象、社會問題相關聯?”“這類現象還有嗎?”“它帶給你什么啟示?”等問題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潛入核心,探幽洞微地對社會現象進行反思。
(2)對社會輿論、意見的反思。有時教師會就一些社會熱點給出各方意見,有來自專家、學者的意見,也有來自草根、民眾的意見;有中肯、理性的見地,也有褊狹、錯誤的觀點。但需注意的是,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意見,都可以通過教師設問用作反思教學。教師可以提問“你怎么看這種觀點?”“正確或錯誤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什么?”等等來深化認識,促進反思習慣的養成,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維視角、發散思維、求真意識和科學精神。
(3)對自身生活經驗的反思。思想品德課要求教學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世界,這為“對自身生活經驗的反思”既創造了條件也提出了要求,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不僅意味著教學資源來自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語言貼近生活世界、教學目標服務于生活世界,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對于生活世界的反思能力,并通過這種反思為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養分和能量。教師可以提問“你曾經遇到過此類事件嗎?”“你有過此類感受嗎?”“當時你是怎樣對待的(是怎樣想的)?”“現在你態度是什么?”“你覺得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給你什么啟示?”等。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學會利用過往經驗形成一種靜觀的人生態度。
2.以長作業促反思
長作業指的是教師預先布置并給定一段較長時間來完成的作業,這段時間可以是一周,可以是一個月,甚至是一個學期。長作業與通常作業的區別是明顯的:通常的作業從布置到完成給定的時間短,因此不妨稱之為短作業,長作業則時間較長。這種時間上的差異必然帶來這兩種作業更為本質和深層的差異:短作業往往關注的是即時的一般為單課時或單課的學習效果,而長作業因其是預先布置、學生又有較長時間在課外準備和完成,其可實現的綜合性、實踐性、趣味性等都是短作業望塵莫及的。反思性長作業要反思的內容可以很多,既有對生活經驗的反思也有對學習經驗的反思,實施的形式和設計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我曾經布置過如下的長作業:
制作教學素材檔案。要求:選擇與本學期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可以是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可以是新聞素材、人物檔案、美文等)。每一份教學素材檔案必須包括素材本身及推薦理由(與哪部分內容相關,素材的亮點)。
制作一份學習小報。要求:小報可以是電子小報或手繪小報;內容翔實,將社會時事熱點或課外閱讀與課堂所學有機結合,有自己鮮明的學習感悟與心得;形式美觀大方、富有創意。
寫一份“學習心得”。要求:回顧與反思本學期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學習內容方面的收獲;學習方法上的收獲;學科學習需努力的地方;給老師的建議。
這三份長作業雖形式不一,但或明或隱都是對學習的反思。第一份長作業讓學生制作教學素材檔案,并形成教學素材資源庫,不僅豐富了教師的教學資源,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性,當然,更為關鍵的是這是一種隱性的反思性質的長作業。學習不是課堂上聽聽、講講就完成了,而是要在運用反思中獲得升華。作業要求學生在制作教學素材檔案時,不僅給出素材本身,更要說明推薦理由,推薦理由包括“素材簡介”“關聯的教學內容”“素材亮點”,沒有固定的格式,是結合自身學習體會和生活經驗的一種素材述評。制作學習小報與制作教學素材檔案異曲同工。如果說這兩份長作業是對學習內容的反思,第三份長作業則提供了對學習過程本身的反思。這三份作業,前兩者是隱性的反思,第三種是顯性的反思,這些反思的成果當然也可以在課堂上交流,形成對反思的反思。
思想品德課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關注,在初中的八冊教材中這個主題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這些內容學生非常喜歡,因為探索和思考這些主題正是他們心智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教材對此的闡述一方面是比較抽象的,即使有例子,也只能是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事例,無法舉到運用每個學生都很親切和感興趣的例子;另一方面考慮到初中生的一般認知水平,對這些問題的解釋不會太深、太難。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其內省智能也不一,有的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能已經超出了教材的闡述。這些問題所蘊含的反思性和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促使我探索一種與之相符的教學方式。
鑒于研究性學習需要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相關知識背景,我對學生布置這項學習活動。在思考題中則涵蓋了初中所有教材中所涉及的相關主題,問題的設置往往由具體到抽象,且具有反思性、開放性等特點。學生當下對于有些問題的解答雖力不從心,但我的要求是并不一定要給出明確的答案,只要留下思考的足跡即可,但必須將這項研究延續下去,當積累了一定的生活歷練、實踐智慧和理論素養后,相信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會有新的突破。通過研究性學習,既可以幫助學生貫通學習內容,為九年級的相關學習做好鋪墊,更是促成了學生對學習的反思、對學習內容的反思、對人生的反思、對自我的反思、對反思的反思,培養了學生的反思習慣和智慧。
參考文獻:
[1]雍麗群.論批判性思維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培養[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孫建勇.論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D].蘇州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