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
現在,農村中小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學生受到多方優待,他們享受營養餐,吃得飽飽的;身著防寒服,穿得暖暖的。教室里,窗明幾凈,卻有很多學生沒有投入到學習中去,有的玩手機,有的交頭接耳拉家常,還有的呼呼大睡,更有甚者常常不到學校,到處閑逛。學生厭學情緒很濃。
一、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
筆者粗略調查了一下,學生厭學情緒的滋長,原因很多。
1.家庭教育的缺失
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較多,且大多寄養在親戚家,課余時間、節假日無人管教,即使在校努力學習,經過折騰也大多遺忘,學習效果不明顯。父母常年在外謀生,孩子們沒有親情的溫暖,更談不上父母對學業的輔導,談不上什么家庭教育了。孩子們野慣了,習慣很差,學習不理想,父母往往只關心有錢無錢,身體狀況,其他的事則不聞不問。孩子們也難得如此自由放松,皆大歡喜。他們只管盡興玩樂,不管將來。長此以往,學生不愿在校接受約束,厭學情緒漸濃。
2.社會環境的影響
(1)現在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在外我行我素。他們深受手機、電腦危害,不是把它們作為工具,而是玩具,廢寢忘食,為之癡迷著魔。本是聯絡工具,現在負面影響居首。
(2)大家知道,社會上有很多暴發戶,他們大多只有初小文化,憑著雙手或“聰明才智”發家致富,給孩子們造成不良影響。學生認為,沒有多少知識照樣可以掙大錢。
(3)眾所周知,每年許多大學畢業生處于待業狀態,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很多大學生屈尊為別人打工,他們工資不高,條件不好,給中小學學生的印象是白白“浪費”了七八年光陰。這些孩子心想,如果初中畢業就去務工,七八年下來不也是十萬八萬的。
3.分配制度的弊端
目前,我國的分配制度還未體現出知識的價值。一個普通苦力每天的工資為200元左右,而一個大學本科生每天的工資為60元。這就讓學生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讀書無用。
4.學校管理的無奈
青少年目前有兩把“尚方寶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這兩部法律明文規定,不得打罵學生。教育就只依賴于苦口婆心,循循善誘了。久而久之,學生產生了免疫力,對老師的諄諄教導置之不理。老師無奈,只得放任自流。學生缺乏管教,貪玩懶惰,厭學情緒日濃。
5.精神家園的失落
我曾調查過,大多數孩子的理想都是將來能掙大錢,過上好日子。這當然無可厚非,但也略顯俗套。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們不知為何而學,整天行尸走肉,是十足的“無業游民”。精神家園的失落,也是他們厭學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針對以上現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矯治
1.進行理想教育
曾經有這樣兩位班主任,他們在教育學生時各舉了一個例子。甲說,如果你們不好好讀書,那就回去學你們家長種地,做苦力活。而乙卻在對學生講一些國際時事,讓學生明白,現在光靠力量是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的,還要靠知識,靠智慧。其結果可想而知,甲班學生成績一般,而乙班取得可喜成績,升學率達60%多。我們的學生需要正面引導,反感打擊、辱罵、諷刺等。
2.重塑精神支柱
在班級樹立榜樣作用,觀看“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看“榜樣盛典”,讓他們身邊有人可學。再就是每天布置任務,讓他們每天有事可做。先樹立小目標,一步一步扎實做好,不再好高騖遠。他們每天充實了,就會覺得生活和學習有意義。
3.規范學校環境
聯系社區,聯系當地派出所,聯系家長,徹底掃清學校周圍對教育教學的不利因素,規范周邊環境,學生再沒有不良干擾。凈化教育環境,在當地形成良好的尊師重教風氣,潛移默化。
4.出臺分配制度
呼吁國家出臺新的分配制度,讓知識和技術來決定收入。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就是財富,技術決定金錢。讓他們重拾書本,重視智慧。
以上愚見,希望能引起相關人士關注,共同肩負起下一代的教育使命。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