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東 陳宗敏 劉榮業
摘要:“望、聞、問、切”是辨證論治的基礎,結合獸醫臨床實踐,綜合闡述了望、聞、問、切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獸醫;診斷;“望、聞、問、切”
中圖分類號:S85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8-0046-01
“望、聞、問、切”是傳統的獸醫診斷方法,合稱“四診”。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和嗅氣味;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現對其分別介紹如下。
1 望診
是指對畜禽生活的地理、欄舍等外部生活環境、飼料的質量、飲水等衛生狀況進行現場勘查,并對患畜的神、色、形、態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進行觀察的診斷方法。
1.1 望地理
指對養殖場的地理環境、小氣候(包括坐向、風向、光照、水系、晝夜溫差等)進行觀察。
1.2 望設施
指對養殖場布局(特別要注意污物及病死畜禽處理地點的設置是否合理)、欄舍結構(防寒、防暑性能)進行觀察。
1.3 望料水
指對飼料外觀質量、飲水衛生狀況進行檢查。
1.4 望畜禽
指分別對畜禽群體、個體的精神狀況、行為狀態、外觀表現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性狀等進行仔細觀察,
(1)望群體。即群體檢查,包括靜態觀察、動態觀察、食態觀察。收集整群畜禽所表現的綜合癥狀,評價其健康狀況,剔除懷疑的患病畜禽并進行隔離觀察。
(2)望個體。即個體檢查,主要觀察個體的精神狀態、被毛皮膚、姿勢步樣、呼吸動作、眼結膜、鼻鏡(盤)和鼻腔、口色與舌苔、糞尿等。
2 聞診
是指通過聽覺和嗅覺了解畜禽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包括耳聞和鼻嗅兩方面。
2.1 聞聲音(即聽診)
聲音的變化可反映臟腑功能盛衰及病癥有關情況。主要有叫聲、呼吸聲、咳嗽聲、咀嚼聲、胃腸音及心、肺音等。
2.2 聞氣味
主要用鼻嗅聞病畜呼出的氣體、口腔氣味、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病理性產物的氣味。如呼出氣有特殊的腐敗臭味,提示呼吸道及肺臟有壞疽病變;呼出氣有苦杏仁味提示家畜可能氫氰酸中毒,發生豬瘟和副傷寒時糞便有難聞的腥臭味。
3 問診
就是在進行發病畜禽體檢前,有目的、有程序地向畜主、飼養員及有關人員調查了解有關發病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以提出診斷的線索。其內容有:
(1)既往患病情況。
(2)現在發病時間、地點、癥狀、病的經過及所采取的治療措施與效果。
(3)平時的飼養管理、衛生和使役情況。
(4)畜禽群體的變動、經營情況等。
4 切診
就是依靠手指的感覺,進行切、按、觸、扣,從而獲得病癥的有關情況的一種診察方法,包括脈診、觸診和叩診。
4.1 脈診
是醫者用手指摸壓在患畜一定部位的動脈管上感察脈象(脈搏的形象)的一種診法。通過觸按脈管,從其深淺、速度、強弱、節律、形象等變化中,可以測知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長等情況。
4.2 觸診
利用手觸摸動物體表各部位,通過感覺從而發現異常病狀。主要檢查皮膚溫度、皮膚濕度、皮膚彈性、體表淋巴結、病理變化等。
4.2.1 皮膚溫度 檢查皮溫方法,馬摸耳根,頸部及四肢;牛羊觸摸鼻鏡、角根與胸側;豬觸摸耳根鼻端;禽類摸肉髯。全身皮溫增高,可見于一切熱性病;局部增高是局部發炎的結果。皮溫降低,常為體溫過低的標志,多見于衰竭癥、產后癱瘓等。皮溫分布不均提示末稍循環障礙。
4.2.2 皮膚濕度 它與汗腺分泌的多少有關,皮膚多汗濕潤,可見于劇烈疼痛,發熱病,呼吸困難,以及有機磷中毒、破傷風等。皮膚干燥多由嚴重脫水引起,牛的鼻鏡與豬的鼻盤干燥常為患病的表現。
4.2.3 皮膚彈性 檢查時用手將皮膚捏成皺縮并輕輕拉起,然后放開,觀察恢復原狀的快慢及其痕跡有無,病理情況下皮膚彈力減退,見于脫水、營養不良和內外寄生蟲等。
4.2.4 病理變化 皮下浮腫:①壓之留下壓痕長時間才恢復,觸之無熱痛感;②無指壓痕,觸有熱痛感;皮下紅腫,則觸診呈捻發音,局部無熱痛反應;皮下氣腫、膿腫與血腫,呈局限性腫脹,觸之有波動感;皮膚疹塊,常見于丘疹、水皰及膿皰,多發生體表被毛稀疏部位;疝,常見于腹壁疝、臍疝、陰囊疝。
4.2.5 體表淋巴結 檢查時注意淋巴結大小、形狀、硬度、濕度、敏感性及活動性。通常馬檢下頜淋巴結,牛檢下頜、肩前、乳房上淋巴結,豬檢腹股溝淋巴結。
4.3 叩診
對畜體的某一部位進行叩擊,以引起振動并發出音響,根據音響特性,判斷被叩器官、組織物理狀態。叩診產生三種音響,一是清音(滿音),大而清晰的音響,叩正常肺部所產生的聲音為輕音。二是濁音(實音),叩畜體臀部及不含氣的實質器官及體壁直接接觸部位所產生的聲音。三是鼓音,叩診含氣較多的馬盲腸基部及反芻獸的瘤胃所發生的聲音。
四診技術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合理使用望聞問切,全面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進展階段、表現癥狀及群體狀況,將收集到的病癥信息在中獸醫理論指導下加以歸納、總結、分析、判斷,做到“四診合參”,不但可以為準確診斷和制訂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而且在畜牧生產實踐過程中,對及時發現并預防疫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