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國厚 李凈 謝霄男
【摘 要】網絡輿情傳播途徑包括新聞網站輿情傳播、“意見領袖”輿情傳播、網民輿情傳播,具有交互式、跨時空、多媒體、虛擬性、廣泛性的特點,傳播規律包括信息相對價值規律、信息梯度轉移規律、信息循環規律,在監測時要把握網絡輿情的負面性、模糊性、突變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強對輿情信息級別的判斷和部門間輿情監測處置的協作。
【關鍵詞】網絡輿情 途徑 特點 規律 監測
信息傳播經歷語言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過渡到電子傳播時代,互聯網的出現將信息傳播推向了更高層次。隨著網絡媒體的日益發達和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互聯網已經成為民意表達的最主要空間。網民的言論不可預見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影響著現實社會穩定團結的局面。因此,對網絡輿情傳播途徑特點規律及監測作一梳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輿情監測已成為重要工作
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使其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而且具有其他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顯。“不斷建立和繼續完善輿情信息匯集和分析機制”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被寫入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表明網絡輿情研究作為輿情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更是備受重視。在政府的推動下,網絡輿情監測成為政府部門、學術界開展研究的熱點之一。尤其是大數據背景下,網絡輿情監測將顯得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2014年2月27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宣告成立。面對我國網絡管理體制“九龍治水”的管理格局,2013年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大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的力度。目前,網絡輿情信息監測工作已成為政府一項基本工作內容,各級政府都在開展。現實工作中存在機遇的同時,挑戰也不容忽視,需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這就給網絡輿情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方面的工作進行總結,加強此方面工作的研究,可推動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網絡輿情傳播的途徑、特點、規律
國內網絡重點輿區。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選取的數據來自天涯社區、凱迪社區、強國社區,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人人網和開心網。可見這三個社區(BBS)、兩個微博網站、兩個社交網站,極具代表性。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發布的《2011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指出,2011年網絡輿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新華社(網)、新京報、京華時報、新浪微博名列前四。另一個進入網絡輿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為天涯論壇。綜上,監測輿區主要包括國內知名的各大網站、論壇、貼吧、博客、所關注的境外網站以及轄區內的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站,還有互聯網各大搜索引擎。具體講包括:新華社(網)、人民網、中新網、中廣網、新京報網、京華網、百度新聞網(貼吧)、騰訊網(微博)、新浪網(微博)、鳳凰網、搜狐、網易、財經網、一財網、天涯論壇、凱迪論壇等。
網絡輿情主要傳播途徑,按傳播源不同分為三類。
一是新聞網站輿情傳播。基本是傳統媒體在網絡時代的新的發聲器。主要由新聞報道、新聞評論和新聞跟帖構成。如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新京報網、京華網等。二是“意見領袖”輿情傳播,主要有意見領袖的博客、微博、個人網站、學術網站。如《2013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指出,“意見領袖”在輿論場發揮重要作用,300名“意見領袖”影響互聯網議程設置,社會轉型期,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意的代言人,對政府陳情,施加輿論壓力。三是網民輿情傳播。社會精英分子和自覺分子可作為代言人,所有組織和個人均可參加。主要包括微博,社群網站(論壇)、QQ群、MSN群。①
國內輿區輿情信息傳播特點。學者王慧軍認為,網絡信息傳播具有交互式傳播、跨時空傳播、多媒體傳播、虛擬性傳播,以及傳播人員廣泛性的特點。②武漢大學學者邱均平認為,網絡信息傳播是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于一體的信息傳播模式,具有傳播模式復合性、傳播途徑多樣性、傳播內容豐富性、傳播速度即時性、傳播操作交互性、傳播人員廣泛性的特點。③尤其要指出的是,微博攪動傳統傳播格局,其“裂變式”傳播使網絡輿情信息強擴散。微博成為各級政府監測的重點。“意見領袖”左右著熱點的傳播方向和內容,“網絡推手”作用不可小視。《2013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指出,據統計,全國103家微博客網站的用戶賬號總數已達12億個,其中新浪微博用戶賬號5.36億個,騰訊微博用戶賬號5.4億個。隨著微博客用戶群體的迅速擴大,產生了一批粉絲數超過10萬人的“大V”賬號。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常常超過媒體和政府在微博中的傳播力。據統計研究顯示,平時有大約300名全國性的“意見領袖”影響著互聯網的議程設置,也影響著網絡輿情信息的傳播。
學者劉瑞華認為,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包括信息相對價值規律(信息對人有不同的價值)、信息梯度轉移規律(傳播中有信息勢差存在)、信息循環規律(信息守恒,信息保持不變)。④綜述學者觀點,網絡信息傳播路徑、形態、過程、結果分別具有如下規律。從傳播路徑看,首先是特定事件刺激個體形成個體議程,輿情信息產生;然后,個體議題成為網絡社群熱議的議題,進入社群層面,是輿情信息傳播的關鍵一環。之后,網絡輿情信息再次發酵將成為強大輿論。傳播形態趨于多元化、復雜化。傳播形態不僅是文字形式,還有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傳播過程中線上線下互動頻繁。網絡信息生于現實社會,并在網絡引起熱議,再次促使現實事件的發展,通過信息的不斷更新,實現線上線下交互影響。傳播結果遵循“合力論”。網上各方力量相互制約影響,最終合力決定網絡信息傳播的效果。我們發現,社群在輿情信息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者高憲春指出,社群是輿情事件生成、擴散的關鍵環節,對這個環節的積極干預,對釋放社會緊張情緒、降低輿情事件的負向效應有重要作用。
三、網絡輿情監測對策
從信息內容上把握要監測的網絡輿情的特征。
第一,負面性。我們承認黨和政府在積極占領網絡陣地,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不可否認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加上網絡的匿名性,網民可以將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怨恨都發泄在網絡上,把社會中的陰暗面展示到網絡上。此外,人們對正面信息的關注度不高,而負面信息的關注度較高,也使得負面信息在網絡上有巨大市場,導致網絡上負面輿情信息占據絕對優勢。
第二,模糊性。模糊性,即真假難辨。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及網絡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任何人可以注冊賬號,在論壇、博客等上發言。有些網民為了私利,就發布一些虛假信息,騙取錢財或其他目的。可見,網絡輿情信息真假難辨,有時可以假亂真,有時真的可能被認為是假的。
第三,突變性。目前,社會處于矛盾凸顯期,人民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尤其是弱勢群體對自己權益的要求和保護,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條件下,一個小的網絡事件,可能在短時間內急劇發酵,加上有組織、有計劃的推進,極有可能出現“蝴蝶效應”,導致個別問題擴大化、單一問題復雜化、一般問題政治化。
第四,集中性。網絡輿情雖具有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生和反腐兩個方面。當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時,輿論矛頭就指向了黨和政府,爆料和指出黨和政府的體制、貪污腐敗等問題。這四個特征,要求我們在網絡輿情監測時,要注意把握,提高發現重要輿情的準確率和分析判斷輿情信息的能力。
目前在實際工作中,針對輿情監測軟件有時難從海量信息中發現有價值信息,出現偏差的現象。對此,有必要對市場現有的輿情監測軟件進行對比分析。對于輿情信息級別的判斷還主要停留在定性的評判上,缺少定性的指標量化。要嘗試提出網絡輿情信息監測指標體系,嘗試從輿情發布者、輿情要素、輿情受眾、輿情傳播、地方區域和諧等方面構建輿情信息監測指標體系。使得輿情信息監測工作更有針對性,更精準化,更有成效。針對各相關單位在輿情監測處置上協作不密切、對接不及時,沒有形成常態化和長效化的問題,嘗試從技術層面、制度層面構建互助機制,打通網上之間,及網下實體單位間的壁壘。
【本文系重慶交通大學思想政治專題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黨的建設方法途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燕道成:《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情研究》[M].新華出版社,2013
②王慧軍,《網絡輿論傳播規律及其導向研究》[D].南昌大學,2012
③邱均平,《網絡信息傳播特點及其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8(5)
④劉瑞華 等,《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及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研究》,2010(1)
(作者:苗國厚,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講師;李凈、謝霄男,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