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平縣的王某和張某生有四兒一女,2006年2月,老兩口與四個兒子達成分家協議,其中對以后如何贍養老人作了規定,根據協議,每個兒子每月交現金50元,每年交取暖煤300斤。父母的地在沒有分開之前不湊糧食,地分開后每人每年交小麥300斤,玉米100斤。兄弟四人每人各走一年親戚(老親戚的一切花費平均分)。兩位老人看病醫藥費兄弟平均分。每月1日交清當月的養老金50元等。
協議的內容對四個兒子的要求并不高,協議達成以后,其他子女一直履行贍養義務,可唯獨老人的第三個兒子張某某沒有完全履行贍養義務。無奈之下,兩位老人在2014年6月將三兒子張某某告上東平縣人民法院,稱張某某平時對他們不管不問,他們現在無勞動能力,無任何經濟收入,沒有生活來源,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按贍養協議給付贍養費用。東平縣法院立案受理后,依法進行審理,被告張某某經法院合法傳喚后,在無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拒不到庭參加審理。
東平縣法院審理后認為,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有行為能力的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贍養老年人;無勞動能力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在本案中,因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其個人收入不足以滿足生活需要,且與子女簽有合理贍養協議,被告張某某作為二原告的子女,依法應按照協議履行贍養義務,故二原告要求被告依協議給付贍養費用的請求,法院予以支持。
近日,東平縣法院作出判決,被告張某某自2014年6月1日起每月支付原告王某、張某贍養費50元,每年取暖煤300斤,其他事項按協議的相關條款履行。 (摘自《齊魯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