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霞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的階段,大學生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群體,心理和情緒波動十分顯著,伴隨著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他們對各種應激的承受能力也處于逐漸發展過程之中。對剛剛升入大學的新生,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特點、人際關系等因素的改變,是應激性生活事件的高發期,在面對各種緊張性生活事件時,很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應激反應,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經過科學調查、分析大學新生常見不良應激事件及由此對大學新生心理狀況的影響,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是提高大學新生心理素質,減少危機事件的有效手段。
以廣西某理工高校大學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參與人數為463人,其中文科專業班級7個,工科專業班級7個。但因各種原因,能夠配合完成所有項目的學生人數為420人,其中文科208人,工科212人,女生170人,男生250人,漢族313人,少數民族107人,城鎮129人,農村291人,獨生子女91人,非獨生子女329人。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調查大學生生活事件的應激強度,該量表為自評問卷,由27項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心理反應的負性生活事件構成,根據事件發生時的心理感受分5級評定,分6個因子進行分析,包括人際關系因子、學習壓力因子、受懲罰因子、喪失因子、健康適應因子和其他。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與家長、老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學習壓力主要是學習帶來的壓力感;受懲罰主要包括受到的懲罰以及批評;喪失指的是親友生病、去世,或個人丟失大宗財物;健康適應主要是指健康狀況及對周圍環境的適應程度;其他則是上述事件之外的其他常見事件。
(2)特質應對方式調查,本研究使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由20條反應應對特點的項目組成,包括2個方面:積極應對(PC)與消極應對(NC)(各含10個條目)用于反映被試者面對困難挫折時的積極與消極的態度和行為特征。
(3)心理癥狀量表SCL-90,采用癥狀自評量表,該量表包括90個題目,9個分量表,采用1-5級評分,各項目得分之和,即癥狀總分,因子分為項目總分除以項目數。
在新生入學一個月內,進行第一次測試,采用問卷測試的形式,有標準化統一調查指導語的量表,由被調查者自填為主。調查以班級為單位,采取集中、自填方式進行現場問卷調查,包括《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特質應對方式調查和心理癥狀量表SCL-90。第二次測試在一年后進行,內容包括特質應對方式調查和心理癥狀量表SCL-90。實驗干預進行為期一年的心理干預,干預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活動,以專業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干預內容如下:
大一第一學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2個主題(分別是適應和大學生人際關系)、本專業知識和學習方法介紹、高年級學長經驗交流會、班級團體心理活動和訓練有2個主題(分別是人際關系和增強自信);
大一第二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學期32課時)、班級團體心理活動和訓練有2個主題(分別是大學生活分享和學業與職業規劃)、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有2個主題(分別是戀愛情感和大學生危機干預)。
本干預研究由3名經過訓練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實施,由10名經過訓練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擔任助手。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以P<0.05和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生活事件的總體情況
對生活事件量表的各因子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對大學新生產生影響的生活事件各因子的平均數與標準差(M±SD)順序從強到弱依次是人際關系(4.85±3.65)、學習壓力(4.35±3.20)、受懲罰(3.61±4.56)、喪失(2.56±2.78)、健康適應(2.63±2.68)和其他(2.43±2.52)。
2.生活事件各因子與特質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
生活事件各因子與消極應對 (NC)分之間均呈正相關關系(*P<0.05,**P<0.01),生活事件各因子分與積極應對(PC)分之間均呈負相關關系(*P<0.05,**P<0.01)。(見附表1)
3.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生活事件中的各因子均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呈顯著正相關(*P<0.05,**P<0.01),見附表2。
1.特質應對方式前后測的比較
心理干預后,統計發現特質應對方式消極應對(NC)的分值在降低,積極應對(PC)的分值在升高。消極應對(NC)分,心理干預前(27.82±8.13),心理干預后(25.54±7.42),心理干預后差異性極顯著(t=4.37,P<0.01)。 積極應對(PC)分,心理干預前(37.35±5.49),心理干預后(38.14±4.95),心理干預后差異性顯著(t=-2.19,P<0.05)。
2.心理健康各因子前后測的比較
心理干預前和干預后,心理癥狀量表SCL-90測試中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分(**P<0.01)及總均分(*P<0.05)差異有顯著意義,見附表3。
3.特質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與消極應對 (NC)分之間均呈正相關關系(*P<0.05,**P<0.01),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與積極應對 (PC)分之間均呈負相關關系(*P<0.05,**P<0.01)。 (見附表 4)
本研究對大學新生開展生活事件的應激強度的調查發現,就生活事件的發生率來看,人際關系、學習壓力是大學新生遭遇的最主要生活事件,本研究結果與孫淑榮(2013)等人的研究較為一致。大學新生初入校園面對陌生的校園環境需要重新認識及建立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專業學習上的困惑和迷惘等,導致他們較普遍地存在人際關系上的敏感和困惑、學習上的壓力和學習方法上的不適等。
本研究發現,生活事件各因子與消極應對(NC)分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隨著因子分的升高,消極應對(NC)分也會升高,生活事件各因子分與積極應對(PC)分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即隨著因子分的升高,積極應對(PC)分會降低。本研究與莊穎(2013)等人的研究一致。生活事件是個體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它是一種重要的應激源,重要生活事件的影響是持續的、深遠的,短時間內難以排除其消極影響,往往這類事件所帶來的消極情感會持續影響著個體。
本研究發現,生活事件中的絕大部分因子均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呈顯著正相關,本研究結果與孫淑榮(2013)等人的研究一致。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極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壞了個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處事常規,人們被迫消耗相當大的心理能量來加以應付。此時,人的主觀體驗常常是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不斷發生的生活事件會改變著個體生活的外部世界,也改變著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個體需要消耗心理資源來應對這些改變。
人際關系、學習壓力是大學新生遭遇的最主要生活事件,對于大學新生的心理干預,應以發展性心理干預為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只是個別學生或某類特殊群體,而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干預大多側重于障礙性或治療性心理干預,目的在于化解和消除學生各種嚴重的心理異常,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提高心理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本研究的干預選取了廣西某理工科高校的420名大一新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進行集體性干預性研究,干預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活動和訓練,以專業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干預中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指導,將知識講座、課堂講授、團體訓練、班級活動、專業學習指導等多種方法手段相結合,從認知、情緒情感、行為等方面對大學生施予積極的干預,力求通過干預,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充分開發潛能,提高大學新生的應對應激事件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干預后,發現后測中的消極應對 (NC)的分值在降低,積極應對(PC)的分值在升高,而且前后測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心理干預有助于幫助大學新生提升積極應對能力,讓他們在面臨應激事件時能夠更理智、更積極主動地去應對。干預后,在心理癥狀量表SCL-90中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精神病性四個因子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后測得分低于前測,其余因子差異不顯著,表明心理干預有助于提高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與消極應對(NC)分之間均呈正相關,與積極應對(PC)分之間均呈負相關。應對方式在生活事件和身心健康之間發揮中介作用,應對方式是應激源和應激反應之間重要的中介變量,與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本研究與已有研究是相一致的。
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指導,將知識講座、課堂講授、團體訓練、班級活動、專業學習指導等多種方法手段相結合,對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應激事件進行干預,而非僅限于個別同學或某類特殊群體,本研究可以說是在這一領域的有益嘗試,為未來的其他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本次研究由于條件有限,僅以廣西某理工高校420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而研究本身也是自身前后對照的方式,缺乏對照組進行比較,因此在結果的代表性上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未來進一步的研究來完善。
附表1 生活事件各因子與特質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r值)
附表2 生活事件因子與心理健康因子的相關分析結果(r值)
附表3 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前后測T檢驗比較
附表4 干預后特質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因子的相關分析結果(r值)
[1]孫淑榮,張百軍,孫淑華,佟秀蓮,吳會東,靳福利.大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4):147-148.
[2]莊穎,張勤,高恒,馬 ,韓慧.蚌埠高校大學生特質應對方式影響因素的研究 [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10):1340-1342.
[3]宋緒林.大學生心理一致感、生活事件、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湖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