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
摘 要:項目經費在高校預算總額中的比例不斷增多,加強項目經費績效管理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高校整體財務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理解項目績效管理的相關理論,剖析高校項目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加強高校項目經費管理的對策,促進高校財務管理走上規范化、精細化、績效化的道路。
關鍵詞:績效;項目經費;管理策略
項目管理是一種現代化的管理方法,項目經費績效管理是現代管理的必然。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資金的多元化,高校原有的財務管理方式已經落后。項目經費績效管理作為當前高校財務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高校事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理解項目績效管理的相關理論,剖析項目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項目經費管理辦法,提出加強高校項目經費績效管理的對策,對提高高校整體財務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項目經費績效管理解析
(一)績效管理的內涵。績效理論源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績效是指一個組織的成員完成某項任務,以及完成該項任務的效率與效能。績效管理是對績效實現過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組織戰略基礎之上的一種管理活動。績效視域下的項目經費管理就是以績效為目標,對項目經費預算安排以及項目經費使用進行監督與控制的管理活動。
(二)項目經費的界定。高校項目經費是指為完成高校事業發展目標,由財政專項資金或高校非稅資金安排,在基本支出以外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專用經費。項目經費按照支出性質分為專項公用類項目和發展建設類項目兩大類。專項公用類項目,是指為履行職能,完成工作任務,而用于商品和服務支出的特定項目。發展建設類項目,是指為完成事業發展目標,一次性或階段性發生的屬于基本支出外的建設項目。
(三)項目經費管理原則。全局性原則:立項要按高校整體規劃、布局展開。重要性原則:立項要圍繞當年的中心工作,確保重點項目的實施。完整性原則:立項申報要完整,既要考慮項目主要建設內容,也要考慮配套服務。績效性原則:立項的項目要有明確的預期績效目標,體現資金的使用效能。
二、項目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項目申報不充分,預算安排不科學。作為項目經費的申報主體,首先應明確申報項目經費的目的是提高學校教學、科研水平,促進高校事業發展。但是現實中,不做充分的市場調研,只重爭取資金,盲目上項目;忽略項目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論證,致使項目與學校事業的發展規劃符合度不高。
項目經費在申報時都需明確申請經費項目范圍、項目的起始時間和計劃完成的時間等一系列資料,并據此編制項目經費預算和政府采購預算,以保證日后的項目執行中有據可依。但大部分項目經費的預算數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預算申報是一套,預算執行又是一套,結果就是執行率偏底、支出范圍偏差。
(二)項目評審輕論證,經費分配不合理。項目申報預算經費時考慮到在項目評審時肯定會將部分經費核減,會在申報時人為地根據以往的核減比例進行上調。在這樣的背景下申報的項目經費,評審部門通常不會進行實際的項目調查研究而是根據經驗或其他方式評審并將預算數額控制在下達數額上。經費的分配評審存在很強的隨意性和領導主觀偏袒性。
項目申報單位為多獲取項目經費,會對同一項目從不同的職能部門申報經費,或相互關聯的項目從不同的單位重復上報預算,從而造成類似項目重復多次申報;而新的項目卻無法申報,使得有限的經費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各部門之間由此造成利益之爭。項目經費管理中“缺位”狀態致使在項目經費項目申報過程中不能進行全校統一的規劃和統籌協調。
(三)項目實施不及時,經費支出不真實。項目經費預算和批復的時間間隔較長,造成項目不能及時實施,項目經費執行率低下。同時,高校的基本支出存在著入不敷出的情況,高校自身無法在項目經費和基本支出之間進行調劑,“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因而,出于平衡經費的目的,有些高校會混淆各種項目經費,挪用或擠占項目經費。
項目經費的預算未詳細列示資金開支范圍,從而在實際執行中,一些部門會擴大項目經費的支出范圍,出現改變項目經費用途等鉆空子的現象,嚴重損害了項目經費使用的專用性原則。財務部門只能對票據的合理合法性進行監督,但往往無法對經費使用的真實性、合理性進行有效監控。.
(四)項目評價不完善,考核機制不健全。財政部門組織的績效考評所涉及的項目只占項目經費很少的一部分。高校完成績效評價目的是為完成財政任務。同時,從評價指標上來看,目前高校項目經費使用效果的評價指標非常有限,高校自身開展項目績效評價也就缺乏相應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考核監督機制的不健全是導致項目經費實施效果效率低下的關鍵因素。現階段對項目經費的績效進行全面的自我評價的高校幾乎不存在,而且面對財政部門組織的績效考評工作,也是抱著應付的態度,績效考評的結果很難真實全面地反映項目實施的實際情況。
三、加強項目經費績效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項目經費管理體制。完善的項目經費管理制度是高校加強項目經費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高校應加強項目經費管理制度建設工作,同時應將項目經費管理工作納入學校經濟責任制范圍之內,并根據職責履行情況制定獎懲措施,規范項目立項、預算申報、經費審批、經費支出和驗收評估等項目經費管理流程。
項目預算批準后,財務部門應建立完善的項目經費指標控制體系。首先,項目申報單位應對項目經費支出內容進行分解,明細各項費用支出計劃、支出科目和預計支出金額;其次,財務部門對項目經費按申報單位和職能部門進行歸口管理,并將項目分開設立專戶核算,以方便項目開展過程中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再次,按支出科目及預計支出金額錄入財務管理系統并設置警戒線,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對項目經費的支出進行控制。
(二)強化項目經費監督機制。在項目經費管理和使用中,高校應充分利用審計資源發揮內部審計的管理監督作用。審計部門應定期對項目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審計檢查,并將審計結果及時上報,保持內部審計獨立性。審計部門不僅應在項目結題審簽方面發揮作用,更應該在整個項目經費的執行過程中作更多的開展審計監督。
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財務管理效率、提升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將項目經費使用數據與校園網絡平臺對接,在會計電算化基礎上,開發和運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使部門負責人、財務人員、單位領導對項目共同開展監督,隨時了解和掌握項目經費的執行進度和列支范圍,對執行不合理、支出不規范的項目進行及時干預,同時學校相關人員也可以監督會計人員是否正確核算項目經費支出。
(三)規范項目經費績效管理。項目績效預期目標申報,是在項目立項時,要求項目實施部門對項目的可行性、完成期限、立項依據、實施方案、經費支出預算、效益目標等內容做出說明,是項目立項審查、預算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也是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的基礎。高校開展項目支出績效評價,首先要重視項目預期績效申報工作,對項目預算進行科學的論證,杜絕出現隨意編制預算,搶占資金的現象。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要嚴格按預期績效目標進行管理,注重項目績效資料、數據的收集和積累,定期或不定期對項目績效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
重視評價結果應用,以評價結果為向導,認真落實評價整改意見,增強項目支出績效理念和評價結果約束力。建立項目經費執行結果的追蹤問效制度。根據“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自上而下的循跡監管、督促問效,控制沒績效或低績效的項目,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約束力,增強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宋洪珍.對高校績效管理的探討.教育與職業 2012年第11期
[2] 溫麗霞.加強高校項目預算管理的探討.經濟師.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