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
摘 要:本文從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內涵與興起背景開始分析,探討其在現實中的發展現狀及限制性因素,從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建言獻策。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運動;官僚制;非政府組織;法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且持續至今的“新公共管理運動”,這場運動不僅使西方國家公共管理特別是政府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也為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提供了學習借鑒的模板。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內涵與興起背景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紀80年代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它深深扎根于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與方法,倡導在享有公權力的部門采用私人管理中較先進的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和競爭機制等方法,強調塑造政府科學文明的組織文化,主張實行更加靈活多變,開放有效的管理,其興起背景可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科層制模式的失效。隨著西方各國后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體制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韋伯官僚制中僵化的教條和固定的程序在數十年的社會實踐中已經被有力證明是過時的,無效的。政府若想取得科學高效的管理就必須調整原有的模式,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對原有的政府管理理論的創新成為其主要任務。
(二)新經濟革命的沖擊。70年代的石油危機給西方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原有的國家政府無力應對一系列新的政治與社會問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技、信息等因素在社會發展及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這也使得各國政府不得不高度重視新的智力因素在推動管理理論革新進程中的突出地位。
二、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受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大革命、國際政治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行政體制改革在20世紀70年代末才拉開序幕。自1978年以來,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與此同時,對行政管理改革的呼聲也日益強烈。幾十年過去了,政府的改革從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開始,逐漸與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程相協調,并努力轉變政府職能。通過諸如精簡機構、引進國外先進經驗等措施,促進管理方式的創新,努力完善公務員制度,打造服務型政府,提高專業化素質,整頓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管理體制。目前,新一輪的行政改革正在進行,但從所取得的成果來看,距離建立靈活、高效、透明、廉潔的現代政府還有很大差距。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中國的限制性因素:
(一)我國市場機制不夠成熟,現代化管理程度低下。新公共管理所強調的市場化和企業化這兩個目標一定要建立在成熟的市場機制和先進的私人管理的基礎之上,但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極不成熟,還處于形成期,在由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的軌道上,我們的轉型還不是很成功;政府仍然較多地干預市場和經濟,我國許多企業管理方式落后,還未建立起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由此可見,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我國的發展還面臨著許多現實性的問題。
(二)官僚制阻礙了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發展。“在當代,官僚主義病癥本身是不分國界的”。[1]在我國存在了千余年的官僚體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僵化,導致我國政治領域出現了許多丑陋且難以根除的問題: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等腐敗問題;重復決策,效率低下,甚至是無效率等缺點;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等弊??;踢皮球,等官僚主義現象在公共部門盛行,政治環境的混沌增大了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我國發展的難度。
(三)法治基礎薄弱,難以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爸袊且粋€長期中央集權的國家,行政制度非常發達,但整個公共管理既未有過管理主義大行其道,亦未受過法治主義的洗禮”。[2]在我國,集權統治貫穿封建社會始終,許多落后糟粕習俗并未完全摒棄,“奴性”根深蒂固,國民素質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迅猛提升,國人法治意識非常淡薄,“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公,違法不究”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司法制度極不完善,有效監督體系的缺失也使得新公共管理運動屢受挫折。
筆者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府管理模式除了要完善市場機制,找準政府在現代社會的定位,還應加快我國的法治進程,建立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良好環境。而最關鍵的是應從內在原因出發尋求解決路徑,改變舊的觀念,對新理念進行融會貫通,實事求是地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民主之路本就漫長艱辛,除了政府自身的改進與突破,作為公民,更應該團結起來,喚醒靈魂深處的法律意識、民主意識,以積極的姿態融入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一定要杜絕“政治與我無關,我要明哲保身”這種想法,歷史從來都是人民創造的,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歷史,政治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無所不在的。只有在政治上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才能更好地營造出一種經濟穩定,文化繁榮,政治開放,生態文明的局面,讓人民徹底擺脫長久以來奴性的驅使,并通過合理的途徑,理智地推動法治建設,真正做到以主人翁的姿態參政議政,積極為政府管理、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 徐海燕: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中國適應性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3:27
[2] 李瑞昌:新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與公共性危機[J].東南學術.200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