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婭 馬紅梅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以及外部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同時根據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從而提出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黔南州;高新技術;發展路徑
一、引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東與黔東南州相連,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會貴陽市。全州轄都勻、福泉二市和甕安、貴定、龍里、惠水、長順、羅甸、平塘、獨山、荔波、三都十縣。有漢、布依、苗、水、壯、侗、毛南、仡佬等37個民族。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起步比較早,但由于自身歷史原因和發展環境的制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緩慢。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逐步重視,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迎來了良好歷史機遇,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尤其自國發二號文件、黨的十八大精神及貴州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有關文件的出臺以來,黔南州搶抓機遇,大力實施驅動創新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較大突破。
二、黔南州發展高新技術優勢分析
(一)交通區位優勢。黔南州面向南部沿海、背靠西南內陸腹地,地處貴州中南部,東與本省黔東南州相連,南與廣西自治區河池市毗鄰,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會貴陽,是西南地區入海最近通道的必經之地。以黔桂、湘黔鐵路和320、321國道線為主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絡。貴新(貴陽-新寨)高等級公路、株六(湖南抹州-貴州六盤水)鐵路復線已建成通車,黔桂鐵路也已完成了改造。隨著貴廣(貴陽—廣州)高速公路、貴百(貴陽—廣西百色)高速公路、馬武(馬場坪—重慶武隆)高速公路、貴廣(貴陽—廣州)快速鐵路、貴長(貴陽—長沙)快速鐵路等交通路線的陸續開通,黔南州交通區位優勢已日愈凸顯,為加快發展州內資源型與非資源型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促進市場融合和要素聚集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二)自然資源優勢。黔南州擁有豐富森林、水能、礦產等自然資源。已探明的有磷、煤、硅、銻、鋅、鐵、水晶石、貓眼石、大理石、輝綠巖等20余種;同時,州內江河交錯,水系發達。有中小河流200多余,河流分屬于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紅水河水系和柳江水系為主,這些水能資源都極具開發價值。如此豐富的資源稟賦為黔南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資源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例如依托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磷化工、煤化工及冶金工業等重點資源型高新技術產業,延伸磷煤化工產業鏈,提高廢棄物綜合利用。
(三)科研環境優勢。近年來,黔南州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科技環境逐步改善,創新能力已有較大幅提升,基本具備了良好的科研基礎,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隨著產業梯度轉移速度加快和規模擴大,黔南州作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機遇凸顯,近年來,黔南州已積極出臺了一系列承接產業轉移,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這些政策有效吸引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入駐,為黔南州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了學習和模范創新的機會和條件;同時,黔南州現有黔南師院、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等多所高校,為黔南州建立產學研各方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期、穩定合作機制,提供了優越條件。這些有利條件,都為黔南州聚集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力推動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環境。
(四)產業發展優勢。黔南州以機械、醫藥、煤炭、電子、電力、造紙、皮革、麻紡等為主的傳統產業,基礎條件較好,科技創新潛力大、產業實力較強。其中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中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為黔南州發揮“后發優勢”、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在全州各縣市中,惠水縣長田、龍里縣谷腳等工業園區較為發達。此外,州內還盛產桐油、生漆等土特產品;烤煙、茶葉等在國內市場均占有一定份額,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潛力巨大;企業科技創新與研發推廣日益成為各地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有力地助推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的向前發展。
三、黔南州發展高新技術劣勢分析
(一)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盡管黔南州過去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建立了相關制度,但效果仍不理想。例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水平較低、科研實力不強、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都普遍存在。外資企業對母公司技術依賴較強,難以成為科技創新主體;民營企業還沒有進入大規模科技創新階段。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投資主體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有待完善。黔南州現有產業集聚未能真正形成,產業布局和產業層次都不太合理。各傳統行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少,各塊狀經濟以低端產業集群形態為主,產業鏈比較短,附加值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于創新的產業集群尚未形成。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一些新興產業仍在起步階段,產業鏈和協作體系也尚未建立。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現有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還不夠科學,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加快發展,規劃先行,推進黔南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學的規劃是關鍵。
(三)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尚需加強。黔南州科學研究及技術開發模仿跟蹤多,原始創新少,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缺乏,科技資源整合集成不夠;科技領軍人物缺乏,科技人才團隊的數量、質量和結構不適應發展的需要。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成為黔南州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制約因素。
(四)研發資金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縱向看,黔南州的科技資金投入呈現快速上升趨勢;但橫向看,黔南州科技資金投入仍然不足。導致新產品開發緩慢,技術設施落后,科技人才流失嚴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呈負增長,可持續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研發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布局產業聚集區的基礎設施,推進周邊地區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生活服務設施和物流等產業配套設施的建設與升級。優先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改革和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和土地開發模式,探索建立州級機構針對重點園區直接提供專門服務的機制,為入駐企業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電力、燃氣、供水等保障;重點聚集區與中心城區、園區間的交通體系,形成產業要素集聚和流動的有力支撐。
(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黔南州的獎勵措施。對每引進1家企業入駐黔南州的單位,引進的企業在三年內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或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3萬元和2萬元;對入駐黔南州的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自建或租賃(租賃期限5年以上)廠房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和5萬元。
(三)加快建設高科技企業孵化園區。積極依托惠水、龍里等縣生態環境(山水集聚、惠風和暢,交通暢達、氣候優勢已經成為人口遷移集聚的重要影響因素)、緊鄰花溪大學城的區位優勢(具有高技術人才快速通道),以現代電子技術、新材料、信息技術等為發展方向,建設集聚高新技術人才的研發基地,重點打造一批集企業孵化、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品提升、人才培養、信息傳遞為一體的科技園區,推動黔南州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園區建設。
參考文獻:
[1] 吳淑華.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動力研究[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