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暢
摘 要: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單一化的學生管理工作方式已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
展,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的特殊性和管理工作的具體性,運用人本主義理論基礎對高校大學生各方面真實需求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提出以分年級管理為主的精細化、人性化和專業化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
關鍵詞:人本主義理論;高校學生;分年級管理
引言: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一直就是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個人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上世紀末以來,高等教育的大量擴招導致我國高校正在經歷著全方位的改革,從以前的精英式教育,轉型為大眾式教育。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模式的逐步深入和改革,使得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對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學生管理研究現狀
高校學生工作管理的研究在上世紀末以來,受到專家學者們的關注,目前眾多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方式和途徑較為單一和傳統化,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步伐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學者們紛紛提出分年級管理的理念,如劉懷玉結合學生工作年級化管理的實踐,分析了學生工作年級化管理的主要特點、理論依據和實踐意義,并對完善年級化管理提出相應對策。[1]黃建平認為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年級、圍繞某一個主題開展。 [2]楊亮等認為面對學生主體人群特點和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需要實行分年級管理才能適應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 [3] 雖然已經有不少的學者認識到高校分年級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關注點主要在于從整體性和宏觀上考慮,未從學生內心真實需要方面進行探討。
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需求是人動機產生的源泉,也是人行為的最直接的原因。作為身心發育逐漸成熟的個體,當代高校大學生個體需求和群體需求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時代特征,只有了解大學生的各方面真實需求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有效的管理。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大學生需求調查問卷(UNI)對貴州財經大學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617份,回收501份,回收率為81.2%,其中有效問卷403份,有效率為80.4%。在各年級總體需求狀況方面,大一新生總體需求均值最高,依次是大四畢業生、大二,大三學生均值最低。在各因子中大一新生在自我認識、學習指導、就業準備三方面需求最強烈,大四學生在技能指導、人際關系、情緒管理及經濟需求方面需求最強烈。而大二和大三學生在各因子方面需求相對較低。
三、對策與建議
(一)管理工作要緊抓,管理重點要突出。(1)大學一年級實施適應性管理模式。一年級是大學生活的起點, 也是大學四年的基礎階段。首先是校園生活適應性管理,這個階段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學教育管理,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熟悉學校的歷史、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及各項管理條例。其次是學習適應性管理,大學學習與高中學習的巨大差異性讓很多大一新生面臨困惑,這個適應性基礎打的好不好, 打的牢不牢關系到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活能否取得成功。第三是時間管理,大一新生不知道怎么樣安排和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通過時間管理培訓,幫助大學生更有效的運用時間完成學習與計劃,實現學習目標和人生理想。第四是職業規劃管理,通過職業指導課程重點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個性特征進行合理的自我設計, 讓廣大的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個長遠的規劃。(2)大學二、三年級實施拓展性管理模式。大學二、三年級學生的需求程度最弱,目前學生們所表現出來的“平靜”大部分是因為大學二、三年級既無大一的迷茫,也無大四的壓力這兩個原因。事實上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在整個大學階段反而是最關鍵的階段。這個階段應該著重培訓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拓展,首先,專業知識及技能拓展,二、三年級是大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關鍵期, 學生管理工作應著重引導學生將主要精力用到專業技能的拓展上來。其次, 培養學生組織、溝通與協調的能力,大二、大三階段是學校學生會和社團協會的中堅力量,社會對人才需求越來越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組織協調與溝通技能成為將來就業的必備素質,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外,多方面的技能拓展成為這個階段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三,在校園文化不斷豐富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學術型和技能型的不同發展以及學生的個體特征差異性,積極為學生創造學術性和技能性兩種不同的成長途徑和道路。(3)大學四年級實施針對性管理模式。大學四年級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同時也是一個抉擇的季節。眾多學生都將面臨著多重選擇,面臨就業與考研不知所措,所以這個階段對于學生的管理可以實施針對性管理。首先,開展就業指導系列工作,利用就業指導課、專題講座等形式, 不斷提高學生求職技巧和注意事項。其次,開展考研指導系列工作,提高學生考研成功的可能性。第三,情緒與壓力管理。本研究調查發現大四學生在人際關系、情緒管理方面需求最強烈,很多學生在求職受挫后郁悶、焦慮, 考研也不一定就是成功者,這些都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失敗的陰影,情緒會低落。這個階段對于學生的情緒與壓力管理,開展心理健康的疏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社會人際關系的復雜性,也讓大四畢業生感覺難以應對,幫助大學生掌握一定的交際技能和提高自身的人際吸引力對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管理工作精細化。在實際的工作中和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管理工作容易出現重復管與無人管的現象。在學校的學生工作中,輔導員與班主任的工作有很大部分是重復的,學生很多時候會重復的接受管理信息,根據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取消班主任這一管理環節。事實上國內不少名校就沒有設立班主任,而是由輔導員直接管理班委會完成管理工作。即“分院領導——輔導員——班委會——每個同學”的管理網絡。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把大小而瑣碎的工作分配到每個人,使每個人都是官,都是管理的主人,同時接受監督又是被管理者。其次,學生管理工作應具體化,具體工作范圍應落實到每個管理者,否則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無人管或多人管的現象,延誤或多重管理等局面產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實施。第三,學生工作管理的精細化還應該建立適當的監督體系,做好詳細記錄,及時表揚先進,鞭策落后。
(三)管理工作人性化。學生工作的管理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和要求,合理滿足其自然性和社會性的要求,并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即主體性。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需求、心理、情緒、價值觀、素質等等才可能成為管理工作關注的重要問題。學生管理工作才不會成為一種上傳下達的行政管理模式。學生管理工作的中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管理的層面,同時應該注重學生的發展層面。
(四)管理人員專業化與持續化。目前,很多高校認為學生管理工作只是學校教學工作的輔助,沒有真正的重視學生工作的管理。學生工作管理隊伍在高校中長期處于邊緣化狀態,身份介于專業教師和行政管理干部之間,沒有合適的角色定位,從事學生工作的人員相對復雜化,很多都是兼職,由于高校對輔導員的一種偏見,很多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教師慢慢都會想方設法的調離崗位,轉入其他工作,學生工作的管理也很難落到實處。對于輔導員頻繁更換問題很不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與可持續性發展。事實上,在高校中必須建立和培養一支相對穩定的從事學生工作管理的專業性人才。只有穩定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才能進行專業化和持續化的管理工作,否則學生工作很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懷玉.關于高校學生工作年級化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1,(2):70-72.
[2] 黃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分年級安排的模塊設計[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