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蘇閩
摘 要:本文分析了連云港“藍蓮花”地稅文化品牌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建議。
關鍵詞:稅務文化;品牌建設
一、連云港市稅務文化建設的特點
(一)與時俱進,深化內涵。2011年以來,連云港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干部高素質、工作高績效、管理高境界、文化高品位”為總體目標,不斷深化其內涵:一是打造“和、合、清、雅、樂”的核心之花。藍蓮花,寓意皎潔、信用、耐力等品質,代表著公共、綠色、和諧稅收。二是打造風清氣正的廉政之花。“廉”、“蓮”諧音,寓意深遠。2006年以來,以多種載體開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動,例如首屆稅收漫畫大賽、書畫筆會等。三是打造人才強稅的學習之花。在MPA教育人才強稅戰略推動下,多名干部參加高等學府的研究生教育,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四是打造強化內控的合規之花。將合規管理理念引入稅務工作,向納稅人發出“合規經營·誠信納稅”倡議,在全系統廣泛開展“強化內控·全面合規”實踐活動。
(二)創新載體,深度開發。一是成立藍蓮花讀書會。二是創辦《藍蓮花》雜志。三是成立“藍蓮花”藝術團。四是開展藍蓮花公益活動。通過開展“服務行政·伴您同行”大型宣傳活動、設立藍蓮花基金,開展 “地稅媽媽手牽手”等公益活動,增強了品牌影響力。
(三)注重實效,擴大輻射。一是促進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形成了“用心極致,追求卓越,崇德上進,止于至善”的地稅精神;二是形成清廉尚廉文化氛圍。三是繁榮了全國稅務文化。
二、連云港市稅務文化建設的進一步設想
(一)加強文化品牌與學習型機關深度融合。一是加強理論學習與探索。理論指導實踐,所以稅務文化品牌打造中應及時更新導入先進理念,比如學習型組織、能本管理、CI 戰略等,并將理論探索成果納入績效考核。同時建立健全各項學習制度。包括學習領導責任制、中心組學習制度、干部脫產培訓制度、學習考核制度等。二是明晰認識與定位。既不能夸大文化品牌的作用,視為萬能藥物,又不能忽視其意義,也不能將其當做千篇一律的“克隆文化”來學習。稅務文化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行業管理文化,應當結合實際,在探索學習中不斷完善。三是加強橫向溝通。連云港市目前各縣區的發展不平衡,各地稅部門相互溝通少,稅務文化溝通不夠。可以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橫向交流與溝通不僅促進頂層設計,也為連云港市稅務文化的全局性、系統性、規劃性打下基礎。四是借鑒成功經驗。一方面遵從文化建設的共性,充分學習其他行業、部門、單位文化建設的好做法,拓寬視野。另一方面學習國內外稅務文化的先進成果,例如信豐的“快樂地稅”,雨花區局的“心文化”等。
(二)加強文化品牌與服務型機關深度融合。一是進一步深化品牌內涵。目前,圍繞“和、合、清、雅、樂”,不斷擴大該文化的輻射效應,形成了“用心極致,追求卓越,崇德上進,止于至善”的地稅精神。可將納稅服務意識也導入“藍蓮花”文化理念,繼續拓展“藍蓮花”的外延與精神。二是健全服務激勵體系。對創新服務中取得的成績,及時表彰,同時著力發現、樹立各個層次的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激勵、輻射帶動作用。此外,完善用人機制,將納稅服務意識的考核納入干部選拔標準;全面實行了“廉政監督卡”制度,主動接受納稅人的監督。三是創新服務方式。以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契機,簡化辦稅程序,優化辦稅手段,從而提高服務效能。例如設置專門的服務機構,負責處理納稅人的申報和稅務信息資料,并開設多條錄音式服務電話線路,對簡單的稅務問題用錄音答復解決;招募自愿人員協助老弱病殘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辦理納稅申報;為初入商界的人士舉行小型企業稅務研討會,介紹有關稅收信息。
(三)加強文化品牌與創新型機關深度融合。分析新情況,探索新途徑,不斷增強新型稅務文化建設的生機與活力,全面提升新型稅務文化建設的水平。一是踐行群眾路線。文化品牌應堅持以人為本,因此全員參與是文化建設的基礎,要打破依賴辦公室搞文化建設的局面,可通過媒體,搭建信息平臺,加強稅務部門與民眾的交流,廣泛征集民間智慧。二是拓寬宣傳范圍。在某大型廣場前的隨機調查中,大部分市民朋友仍然不知道“藍蓮花”。因為連云港地稅在藍蓮花的宣傳載體上不斷創新,但是忽略了宣傳范圍的拓寬。例如,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稅收基礎教育,解釋征稅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填寫簡單的納稅申報表;聘請形象大使發揮名人效應;編寫盲文稅務宣傳小冊子;制作車載廣告等。三是創新評價標準。稅務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通常只能定性分析,應在充分考慮評價指標多元性的基礎上,創新稅務文化的評價模型,對其定量分析,例如采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方法,測試滿意度及相關指標的關聯度等。
稅務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立竿見影,只有遵循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把握正確的文化建設原則和方向,結合實際,持之以恒,文化對稅收事業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才會逐漸形成。
參考文獻:
[1] 沈飛. 地方稅務文化建設研究——以江蘇省為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