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燦++孫明劍
摘 要:憲政文化作為西方社會一種內生性的制度文化,它的歷史演進受到西方世界自古希臘羅馬經中世紀至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民族習俗、文化傳統與政治法律背景等各種綜合性因素的深刻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西方文化成為憲政主義的孕育體,憲政主義又對西方文化產生制度產生反作用力,內楔于西方文化中,形成西方社會獨具特色的憲政主義文化,成為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人權思想又稱為憲政文化中重要支撐,這一支撐顯然來自西方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
關鍵詞:自由主義;憲政文化;人權文化
一、憲政的定義及作用
憲政又稱立憲主義(constitutionalism),它是近代部分民主國家的核心政治形態,憲政主張國家權力來源并受制于一部經過國內全體人民同意的基本法即憲法,同時由憲法規定并保護公民權利,在憲政國家中,政府與社會呈現明顯的政治分野,政府的一切權力被納入憲法的軌道,并受到憲法的制約,任何政府性行政行為不能超出憲法和法律為其劃定的邊界,使一國政治生活進入一種法律至上理想化狀態。
一般而言,憲政的根本作用是防止政府權力的濫用,維護公民的普遍自由和權利。制度設計是“有限政府”,哈耶克在《自由憲章》中指出憲政的實質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限權,即限制政府及立法機構的專屬權力;限權的一個精巧的技術性手段是分權。二是保障,即保障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特別是洛克主張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通過憲法和法治的方式踐履這樣的政治制度,就是憲政。他的核心思想是,憲法是憲政的靈魂,無憲法的憲政則失去靈魂在國家政治生態中 。政府權力不能膨脹至無限大,而是通過憲法條文對政府權力與政治性行為進行規制和制約,使權力不能隨便跨越公私域的邊界,傳統上,憲政本身并不涉及政府是否由民主選舉產生,只是強調法律具有凌駕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的法治(The rule of law)性,但是現代憲政理念的外延大大擴展,建基于與法律至上性的憲法統治與民主的概念出現不可分的相互聯系的趨勢。
二、憲政的文化來源
憲政作為一種現實政治生活的制度安排,以三權分立、人權保障、民主程序和法治形態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構成憲政主義的基礎性理論體系,開創了西方社會的政治文化傳統。憲政制度在西方社會的落地生根發芽以致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對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的政治現代化進程產生強大的制度感召力和政治道德壓力,并非毫無歷史理由與法理根據,作為西方社會一種內生性(endophytism)的制度文化,憲政文化的歷史演進受到西方世界自古希臘羅馬經中世紀至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民族習俗、文化傳統與政治法律背景等各種綜合性因素的深刻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西方文化成為憲政主義的孕育體,憲政主義又對西方文化產生制度反作用力,內楔于西方文化中,形成西方社會獨具特色的憲政主義文化,成為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西方憲政文化源遠流長,其萌芽于古希臘羅馬時期,沉寂于中世紀時代,蘇醒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間接口,初步成長于第一次工業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興盛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瀕臨毀滅的邊緣,經過戰后西方社會集體反思,成熟于當今世界民主化進程之中,貫穿其發展進程并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孕育在西方文化之中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
三、人權文化的產生、發展與制度化
人的存在,產生人權問題。自由主義崇尚人的理性,追求人的自主性,在西方文明濫觴的古希臘時期,諸位先賢就闡發了萌芽似的樸素權利思想。當然受當時歷史時代之局限,其時的權利概念與近現代之權利概念存在巨大差距。但是其基本理念之中孕育著自由因子,即“本性自由觀”,本性自由相信人是自私的、是有尊嚴的、有理性的、可以抵抗一切侵略。
進入啟蒙運動時期,人權理論已經超越了自古希臘開始權利學說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并逐漸從其他政治理論中演化出來,由自然向自覺轉化。啟蒙思想家以自由平等的理念喚醒人性,資產階級以自由平等為旗幟發動民眾,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革命勝利之后,理念必然要轉化為制度設計,以保障人權為核心的憲政機制就成為國家制度的唯一選擇,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1789年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等一系列人權保障文件問世,為人權確定基本標準。但是其早期人權理論也存在缺陷之處,即所謂的“人人”實質上只包括“歐洲的有產的白人男子”,歐洲婦女被排除在外,非歐洲男子更是被排除在外。在其理論預設中,其他民族是為開化的民族,需要先進民族的啟蒙,此種理論缺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發揮到極致,二戰是對自由平等與人權的踐踏,人類在戰后對此種悲劇的反思催生出對普遍性人權與自由的迫切需要和真切追求,聯合國的成立即為人權享有者范圍在全世界普及的實踐表現。《聯合國憲章》開篇即宣布“為免后世再遭近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重申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與大小各國平等權利之信念“。在國際法層面規定人權不可剝奪性與受保護性將人權問題提升至世界范圍之內,實現人類自由與人權理念的變革與進步。
四、自由主義的定義及其對人權文化的催生過程
自由主義(Liberalism)作為一種普遍意義之上的意識形態、哲學,其主要關于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不同于政治領域的“性惡論”兩者不存在一個共同的理論假設)、主張個人理性與自治權,此外亦追求放寬專制對于個人的控制,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自由主義更注重個人思想與良心自由、以法律控制政府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支持市場經濟、政治制度透明等。在現代西方社會,自由主義推崇以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為基本政治架構的民主共和制,其基本政治實踐形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參政權、司法獨立、多黨制、新聞自由與軍隊國家化。
在人權語境中,自由始終處于源生性地位,無論平等權、財產權、選舉權還是追求幸福的權利,都是自由基因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邏輯擴展。自由主義自誕生以來一直在追求實現應然層面的自由狀態,但是在實然政治國家層面屢屢遭遇侵犯與挑戰,國家的成立往往偏離當初制度設計的價值依據,自然形成一個自動膨脹、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實體存在,其習慣于以侵害人權為手段來滿足自身利益,成為一種“必要的惡“。人類對于善、安全、秩序的追求的確繞不開國家這個命題,為了使國家處于人權制約之下,除去保障人權不再有任何其他目的,就必然需要對國家的制度精心設計,即以法治、民主程序控制國家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權利決定權力的合法性,權力以保障自由權利為目的,憲政制度成為唯一選擇,自由主義一旦轉化為制度設計,成為政治制度得以存在的終極價值,便會滲走進文化中,形成一種制度文化深入人心。endprint
五、人權文化的法律化
在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時期,《弗吉尼亞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等第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權文書誕生,這些文書都確立了以自然法為基礎的人權理論。《弗吉尼亞權利法案》指出:“一切人生而同等自由、獨立,并享有某些天賦的權利,這些權利在他們進入社會的狀態時,是不能用任何契約對他們的后代加以褫奪和剝奪的;這些權利就是享有生命和自由,取得財產和占有財產的手段,以及對幸福和安全的追求和獲得。”“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因之來自人民,執行法律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受托人和仆人,在任何時候均應服從人民。政府是,或說應該是為了人民、國家和社會的共同福利、保障和安全而建立的,在政府的一切不同的形式和組織中,凡能夠產生最高度的幸福和安全,并能最有效地防止惡政的,乃是最好的形式和組織;而當任何政府無力實現或違背這些目的時,國民的大多數有采取其所認為最能增進公共福利的方法,以改革、更換或廢止該政府之不容置疑的,不能讓與的和不可廢止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宣稱:“我們堅信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里被賦予了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確保這些權利,政府在人們中被建立起來,并從被其統治的人們的認可中獲得合乎正義的權力。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在任何時候損害了上述權利時,人們有權去改變或廢止它,并去組建新的政府,將其置于上述原則之上,這樣做,對人們來說,最有可能給他們帶來安全和幸福。”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明確地提出,“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每個政治結盟的目標都是去保護人們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自然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陳德順,謝倩. 西方憲政發展的主要趨勢[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7(06)
[2] 劉琳璘,萬文華. 憲政國家與憲政文化[J].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3(01)
[3] 姚中秋. 自由主義、憲政主義與立憲政治[J].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08(05)
[4] 郝程光. 淺論憲政在西方的發展演變——憲政的自由主義思想基礎[J]. 法制與社會. 2008(25)
[5] 溫輝,徐璐. 從共和、自由、法治看西方憲政的理論基石[J]. 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20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