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中山,一代偉人的故鄉;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山城市化進程的新亮點。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便誕生在這塊交織著傳統精神與現代氣息的熱土,也天然地繼承并發揚著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特質:她是當時54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的第一所公辦高職院校,她是“園區特色”高職學院的先行者,她所探索的“中山火炬模式”享譽全國。
火炬職院的歷史并不長,但是成績驕人。2004年春,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承載著中山高新區政府和人民的期盼掛牌成立;2009年9月,學院順利通過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評估;2010年,學院獲批成為廣東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同時也是國家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探索試點單位,成為廣東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試點任務的三所院校之一。
現在,走過十載春秋的火炬職院迎來了又一個重要的節點——迎接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驗收。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火炬職院如何乘勢而上,先行先試,讓火炬之光更加閃耀,是火炬師生,尤其是學校的領導集體,要一起面臨的課題。一年前,中山市目前唯一的法學教授、富有三十多年教育及管理工作經驗的王春旭,帶著“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出任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他承諾,將和同事們一起繼續開創“中山火炬模式”的新歷史,更好地實現火炬職院人的人生價值。如今,任滿一年的他,對自己的這個工作崗位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又有了更深的體驗與認識。
作為一個高校的領導,面臨的工作千頭萬緒,尤其是在中山火炬職院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走馬上任,如何抓住學校發展的主線,這是王春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說,這不僅需要較強的洞察、分析、歸納、判斷能力和深厚的專業背景,而且對所領導的學院,國家政策、法律層面上有什么規定以及學院性質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在上任伊始,王春旭就確立了三個觀察點:第一,在黨委領導下確定、把握學院的大政方針、辦學方向和整體規劃;第二,要能擔當,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學院的改革創新;第三,立足園區,服務園區,緊緊把握住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這兩個關鍵。
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困擾于本科克隆版或本科壓縮版的問題,為了從理念上厘清學院的發展路徑,火炬職院從園區實際和職業教育的規律出發,以“高、新、特、精”作為學院發展的航標。王春旭反復強調,火炬職院的發展,一定要堅持理念根植于園區,并進一步豐富發展。學院十年以來逐步確立的以“高、新、特、精”為核心的理念體系,包括人才培養理念、專業和課程建設理念、特色發展理念、社會服務理念等,在完整地堅持的同時,還要進一步豐富發展。對此,王春旭是這樣理解的:
一要堅持并發展以“高”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所謂“高”,主要指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即人才培養規格要對應產業鏈需求的高端,具體體現為畢業生的綜合素養高、就業的崗位層次高、專業對口率高和月薪收入高。
二要堅持以“新”為核心的制度機制構建理念,致力實現“三個創新”:創新培養機制,進一步豐富完善學院特有的人才培養組合機制;創新服務機制,緊密配合園區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創新合作機制,進一步強化實訓校區服務教學的功能,爭取整合整個工業園區的職業教育資源,建立職業教育聯盟,實現由局部產業化運作向集團化發展轉變。
三要堅持以“特”為核心的特色發展理念,致力做到“四特”:專業特設,立足園區建立專業和課程,并適時優化;模式特創,繼續完善獨創的“火炬模式”的自身體系;文化特有,致力形成蘊含中山本土元素和時代特征鮮明的“園區大學”特色文化;路徑特辟,根據學院所處的特殊環境和條件,努力開辟出一條創業型、效益型的發展道路。
四要堅持并發展以“精”為核心的專業和課程建設理念。具體要求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精準”,課程設置和安排要“精當”,教材和講義的編寫要“精審”,課堂講授要“精練”,實訓指導和管理要“精細”,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指導要“精心”。這“六精”要求學院必須以學生為本,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與普通高等教育比較,高等職業教育有著特殊的定位和特有的使命。十年來,火炬職院無論是人才培養,專業設置,還是技術研發等,都是以社會產業需要為落腳點。火炬職院成立就是為了服務開發區的行業和企業,因此,學院的每一個專業都緊密對接開發區的七大產業基地,專業發展所依托的正是有巨大發展空間和良好發展前景的地方支柱產業。王春旭說,建院十年來,前任領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確立了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推進校企深度合作為抓手,以努力提高就業質量為導向, 以改革辦學體制機制為動力, 以配合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為宗旨, 努力打造高等職業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實行政校企三方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密切合作機制,探索出一條內涵發展、面向市場、花小錢辦大事的高等職業教育之路。
“中山火炬模式”是學院在成立、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園區特色濃郁的獨特模式,也真正體現了高職教育的育人本質。這一點,王春旭體會頗深,他說,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管理級技術人才不僅技術高、能力好,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高尚的人格品質和優良的職業道德。上任之前,王春旭已經對“中山火炬模式”了然于心,他給記者精辟地分析了這一模式的一個立足點和三個重要支撐。一個立足點是堅定不移地立足園區;三個支撐是指以“335”人才培養組合機制(即“1+1+1”的人才培養機制、“三證書”畢業制度和“五段式”崗位實習)為支撐,實現了“多學期推進,分階段實施”的工學緊密結合、有序交替;以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優勢為支撐,形成專業群和課程動態調整和優化機制;以生產性實訓校區為支撐,校、企、協等多形式參股,建立共同利益鏈,實現深度校企融合,教產緊密對接,助推產業轉型升級。這三個支撐點,構建了學院發展的穩定平臺,使學院在很短的時間內順利通過人才培養工作的評估,成功躋身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單位行列,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單位,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和兄弟院校的廣泛認同。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產出有自己的特征和規律,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而探索出來的“中山火炬模式”,讓火炬職院的學生受益無窮,學校所賦予他們的高超技能,成為他們的謀職就業之本、安身立命之根、人生發展之基。
現在,“中山火炬模式”所催生出的“合作辦學”體制完善、“合作育人”機制健全、“合作發展”動態雙贏、“合作就業”口碑甚佳。火炬職院這所“園區型”高等職業學院真正體現了服務企業、反哺社會的價值。
高職院校由于其社會責任、培養模式等根本性差異,其大學精神也普遍包含職業情懷、經世濟用和開放協作等因子。不僅如此,火炬職院還繼承了偉人故里平等、博愛等文化傳統,融合了當今社會創新、和諧等時代特征。這些精神,對于指明學院的辦學方向、提高教職員工的凝聚力、凝練學院的辦學特色以及增強學院的社會滿意度都大有裨益,這是火炬職院內涵發展的內生力量,也是一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所必須體現的氣質、風尚。
王春旭非常注重大學精神等隱性文化的培育,并以此引凝聚人心。他說,隊伍建設,首先得樹立一種精神或者核心價值觀,一個單位、一個集體、一所大學沒有一種精神作支撐,人心是散的,隊伍建設是很難搞好的。只有學院里的每一位教職員工、每一位學生,都有一種樂觀、求精、敬業、博愛的精神,活力才會迸發出來,積極性才會調動起來,師生員工的人生價值才能實現。
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學術造詣,并善于治學育人的教師隊伍,是加強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性力量。打造何種精神氣質的師資隊伍,這是王春旭非常關注的一點,尤其是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非常顯著的開發區,以特色鮮明的隊伍,培養特色鮮明的學生,形成特色鮮明的學校品牌,是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
高職學院的大學精神,并非可有可無,也不是空中樓閣,而是隱含、滲透在師資隊伍建設的各個環節。在王春旭到來之前,學院積極推進的“深海探珠”工程,使得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與企業掛職訓練力度大大增強,同時,以“兼職教師政府津貼”為驅動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項目也成果豐厚。王春旭繼續發揮這些舉措的優勢,并提出了“四支隊伍”的建設,全方位加強學院人力資源的優化:建成一支技能高、結構優、創新能力強的專業教學團隊;一支專業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國內有影響的兼職教師隊伍;一支作風過硬、服務意識濃、管理水平高、規則意識重的干部隊伍;一支以輔導員隊伍建設為主體、以專(兼)職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為兩翼的“學生管理服務團隊”。
在人才隊伍建設的機制保障方面,王春旭談到,學院將兼顧“職業性”和“高等性”,并以其核心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完善中層干部考評機制,完善專業教師的引進和培育制度,落實兼職教師政府津貼和聘用制度,修訂學院的兼職教師聘任規定,并落實兼職教師政府津貼領取細則,建立人才隊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多措并舉激發廣大教師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動力。
在一年前的任職會議上,王春旭曾說他將帶著誠意、敬意、熱血,奉獻自己全部的精力、資源、能力,與全院上下共同奮進,續寫火炬職院的新篇章。他是這樣表態的,也是這樣實踐的。現在,他也正以這股精氣神,帶領全院上下,一起構建火炬職院人的快樂校園、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 魏家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