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班主任與學生談話是班主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種手段,大家都認為尊重學生是最重要的原則,其實這個原則是一個不需要談的原則,這是對班主任最基礎的要求。我們找學生談話或者學生找老師談話都是為了解決學生心理上的困惑,有些學生談完話后確實打開了心結,思想重新振作,但是有些學生談了話后一點效果也沒有,甚至心理負擔更重。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巧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去和學生談話,從專業的角度真正為學生解決心理困惑。
一、做好規定動作的談話
絕大部分班主任必須談的情況應該是以下三類:
第一種是關系到學生成績的或者與之相關的內容。學生成績下降比較明顯的當然要談話,但是我覺得成績進步時更要談話,這里就涉及心理學的反饋效應。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輸入訊號的效應。老師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結果加以了解,幫學生總結成功的經驗,然后移植到所有的考試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叫作“反饋效應”。我經常讓學生書面記下來,并且平時也學會總結,反饋到自己的整個學習過程中。
對于成績下降的學生,不要急著上來就解決他的問題。我經常跟這些學生講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用了很多辦法也沒有測出王冠是否摻銀,后來他洗澡休息時才頓悟。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讓學生把現在的難題暫時放一邊,不然學生想盡辦法也解決不了這些難題,既學不好現在新學的知識,也影響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班主任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習慣。比如有些學生會說我粗心了呀,我看錯了呀,我算錯了呀等等,對于這些習慣雖然老師在談話時強調了很多遍,但是我發現效果不太好。后來我看到“手表效應”后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個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現在幾點了;如果有兩只手表,他往往不知道現在幾點了,因為他無法知道哪一只手表更加精確。學生碰到一道題時他首先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解答這道題目,同時也要兼顧計算,所以導致次要的計算常常被忽略而弄錯。后來,我讓學生會解一道題目后,從第一步開始再重新算一遍,就不會出現思維分兩處而弄錯的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出現問題的“苗頭”的防止性談話。俗話說“防患于未然”,最高明的老師就是事先能夠看透學生的心,讓錯誤不要發生,所以“預防針”式的談話非常必要。尤其那些長期接受表揚的學生,學生畢竟是孩子,也要防止他們長期不被批評而產生頭腦發熱的情況。這里就要用到心理學上的“淬火效應”。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后,浸入冷卻劑(油、水等)中,經過冷卻處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穩定。對于這些學生我們也要指出他們的缺點,進行一下“挫折教育”,這樣會使學生的心理更成熟,也會少犯錯誤。
在預防談話中要防止“禁果效應”。“禁果”一詞來源于《圣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貶到人間,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被稱之為“禁果效應”。不要把所有不好的事物當成禁果,青春期最充滿好奇心,越禁止越使學生產生向往之心。
二、與學生多一些非功利談話
如果一個學生成績非常好,也沒有犯任何錯誤,老師講的話他也很聽,更沒有早戀等事情……這時候我們班主任要不要與學生談話呢?這里要講一個“觸摸心理效應”: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產兒進行過每天45分鐘的撫摸實驗。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弗爾德說:“撫摸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我們給學生心理上多觸摸,這樣才能使其更好地成長。所以我們要與學生多進行非功利的談話。
非功利談話是指班主任與學生在談話前并沒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談話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廣泛性,談話氛圍友好、無拘無束的一種談話方式。班主任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若與學生經常地進行一些非功利談話,必能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
非功利談話會讓學生覺得教師與自己走得是如此之近,甚至讓學生有時忘了對方是一位老師。一次成功的非功利談話,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一次成功的非功利談話,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鋪墊,它使班主任的工作受益無窮。非功利談話是一種閑聊,師生是在友好的、無拘無束的氛圍中進行的,學生容易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這樣班主任也就容易了解到學生最真實的一面。師生非功利談話雖說談話內容可以無所不包,但師生之間談得最多的是學校、班級中的事情,這樣班主任可以通過談話,了解班級,了解班級中的其他學生。掌握了學生的心理鑰匙,很容易就解決了問題。這里也要用到“瓦拉赫效應”,充分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這當然只有在非功利談話中才能更全面了解學生。老師也會了解到自己許多不足,從而更好地改進自己的工作。
最后還能防止出現“馬太效應”,優秀的人得到的榮譽越來越多,不出色的人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的承認。“馬太效應”更多的是消極作用。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不注意這種“馬太效應”,那必然造成只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中后進學生。由于進行了非功利談話,我們充分發掘了每個學生的特長,讓我們熱愛每個學生,不讓許多所謂的后進學生陪太子讀書。
當然,無論何種談話,“皮格馬利翁效應”一定要貫徹始終。“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期望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我們要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學生傳遞自己對他的高期望值,學生就會產生出相應于期望的特性,與老師的感情越來越好,學習也會越來越成功。
實踐證明,一個班主任如果能多掌握一些心理學專業知識并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這會讓班級管理事半而功倍,而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更加有益而長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