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海
黨的十八大把“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把“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開創的五個新局面之一,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作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要求之一。作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新聞出版業需要創新我們的話語體系,打造“中國文化,國際表達”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進一步加深對走出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新聞出版走出去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客觀需要
長期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可以用“不解”“曲解”“誤解”和“求解”來概括。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一直以俯視的身姿、獵奇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羸弱落后、四分五裂的中國并不值得他們認真研究,全面介紹。西方民眾對中國的了解遠遠不如中國民眾對西方的了解。新中國成立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成了西方社會眼中的“另類”。當“扼殺”成為共識時,曲解就成為主流。當中國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腳步越來越堅定時,西方的曲解變得更加急迫。民眾的長期不了解和精英們的故意曲解,常常形成令我們委屈不已的誤解。誤解不利于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利于中國夢的實現。
因此,加大新聞出版走出去力度,加快新聞出版走出去步伐,把一個客觀而真實的中國介紹給世界,逐漸打破“曲解者”們對話語權的壟斷,通過增加國外民眾對中國的客觀了解,進而減少誤解,增進理解,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客觀公正的國際輿論環境,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時,中國的快速發展也為新聞出版走出去奠定了基礎。當前,西方國家陷入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泥潭難以自拔,與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形成巨大反差。中國的優異表現和龐大消費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目光,在不斷尋求經濟機會的同時,國際社會也不斷增強對中國了解的愿望,希望能夠找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奇跡背后的深層次文化基因。這為我們加快走出去步伐,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帶來機遇。
新聞出版走出去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個夢想,在持續增強硬實力的同時,還必須不斷壯大文化軟實力。加快推動新聞出版業走出去既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年出版圖書品種世界第一、日報發行量世界第一、電子出版物總量世界第二、印刷業總產值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但與世界發達的新聞出版強國相比,無論發展規模、發展格局,還是發展方式、發展質量,都存在著較大差距。要實現強國目標,必須讓更多新聞出版企業成為國際一流企業,讓更多優質出版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影響主流人群,讓更多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傳播,提升國際影響力。
新聞出版走出去是行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方面,國際化需要新聞出版走出去。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新聞出版業國際化趨勢日漸明顯。特別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出版業兼并、收購、重組加速,國際出版傳媒業格局出現新變化,對國際出版市場份額的爭奪更加激烈。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立足于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是新聞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數字化要求新聞出版走出去。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在數字出版領域確立了優勢地位,在專業出版領域探尋出成功的商業模式,在教育和大眾領域的數字化收益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我國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之路仍步履維艱,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中國新聞出版業只有大踏步走出去,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數字化方面的成功經驗,迅速實現轉型升級,通過戰略合作,搶占行業未來制高點,才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與國際上日漸式微的傳統新聞出版業不同,這些年,中國傳統新聞出版業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增長。原因一是在填補計劃經濟時代遺留的市場空間;二是在享受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新的消費需求;三是得益于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形成的市場拉動;四是依靠行業準入等政策紅利。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日漸完善、改革開放的擴大和新增閱讀人群對數字產品的偏愛,上述紅利將不同程度地消失和瓦解,傳統出版業的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和挑戰。只有快速適應國際化和數字化的大趨勢,形成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中國傳統出版業才能實現鳳凰涅。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新聞出版業正大步走向世界,中華文化也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產業實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中國新聞出版業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府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推動新聞出版業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面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只有不斷加速推進新聞出版走出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才能早日實現中國夢。
(作者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