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芳
隨著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政策的實施,我國中小學硬件設施即技術設備和數字教學環境的安裝布置工作將全面完成,以上海和深圳為代表的“電子書包”試點正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在線教育”“翻轉課堂”等新概念也相繼出現。
然而,對于基礎教育的主體人群——中小學、幼兒園的師生而言,“數字教育”似乎還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只是在一些發達地區以試點的形式零星的出現,并未形成應用性的廣泛普及。數字化技術尚沒有在基礎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常態化應用,這與數字化教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在感嘆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也發出了“技術向左,教學向右”的呼聲。這種質疑形象地反應了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數字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即技術的發展與教學的應用出現了脫節。
技術創新主體(互聯網或信息技術企業)與教學主體(師生)由于溝通與聯系不足,導致了“技術向左,教學向右”的不協調、不同步問題。數字教育的創新發展,只有兼顧“技術”“內容”和“人”,才能引領技術與教學高效融合,實現技術對人的能力拓展,優化教學效果,促進基礎教育改革。
電子音像出版社的服務功能決定了其在數字教育領域可以有所作為
在當前高度社會化分工的形勢下,由于各自領域的專業限制,要加強技術、內容與人的互動和聯系,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通過一種與技術創新主體和教學主體都有著密切交流的“第三方”的介入,實現數字化技術、教學內容和教學需求等多方的資源整合和需求滿足。具有電子出版和網絡出版功能的電子音像出版社,就是最為合適的中介服務即“第三方”載體。
1. 電子音像出版社的中介服務功能
具有電子出版和網絡出版功能的電子音像出版社,能夠通過數字教育出版的“內容”來有效連接“技術”(信息技術)和“人”(師生用戶——市場),打通數字教育產業的上下游,促進技術與教學的高效融合。首先,電子音像出版社匹配教材、教參和教輔的光盤等數字化產品,都是為師生教與學提供服務的,且具有內容專業性和權威性的特點,師生對其認同感較強。其次,電子音像出版社在對原有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基礎上,建立動態的資源建設機制,充分利用自身的組稿優勢,組織一線優秀教師參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制作,最終形成符合教育實踐的內容產品。再次,電子音像出版社能夠緊跟技術發展步伐,結合各學科特色來探尋技術與教學的切合點,精心制作一些專業性的教學輔助工具。因此,電子音像出版社需把握數字教育出版的良好機遇,積極樹立現代出版理念,努力打造數字教育出版服務業,從產品提供商向知識服務商轉型,并借助自身發行渠道,快速廣泛推廣數字教育產品,最終達到技術和教學的高效融合。
2. 電子音像出版社數字出版功能
(1)與教學應用領域的常態化溝通
電子音像出版社的傳統教材、教參和教輔音像類產品的生產與制作,都離不開教研室等教育主管部門、一線優秀教師的參與。通過選題研討會、組稿會、調研交流會等多種形式,與教育主管部門、教研室、教育領域專家以及一線教師等實現了常態化溝通。基于此,出版社要不斷了解教學應用領域數字教育的實際需求,并對已有數字產品進行互動反饋,形成“用戶需求——產品策劃——產品生產——產品使用——用戶反饋——產品更新”的運作模式,有效促進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2)促進成熟技術的應用性轉化與推廣
針對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將成熟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特點相結合,打造有針對性的教學應用,增強教學效果。例如,結合英語學科中口語聽力能力培養的需求,江蘇鳳凰電子音像出版社與安徽科大訊飛合作推出了《鳳凰智能英語》系列軟件,配套譯林版英語教材和江蘇省中考英語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內容,采用智能語音識別技術,通過人機對話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和聽力口語考試成績。
電子音像出版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具體可為模式
教育的本質是服務,教育服務的品質由教師和學生的交互程度決定,交互性的提高除了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更重要的是調動人(師生)的能動性。電子音像出版社提供的“知識服務”(即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以多產業融合為依托,滿足用戶不同知識需求的服務過程),能夠讓技術和人的能動性都充分服務于教育。
在“知識服務”過程中,出版社必須建立資源庫,使知識高度碎片化、專業化、系統化,對知識資源進行深度加工與創新,使知識附加服務進行增值化處理;通過挖掘大數據,構建個性化、交互化和智能化的服務,最終形成融合信息新技術、延長出版產品鏈、覆蓋教學全流程、伴隨用戶成長、版權保護良好的服務型產品。
1. 建設以增值服務為主導的知識服務
在互聯網時代,免費開放教育資源的浪潮已悄然興起,自此,傳統出版社的“內容”優勢被極大削弱,內容的增值化服務將成為關鍵競爭力。
電子音像出版社需要對長期出版活動中積累的存量資源進行梳理和碎片化深度加工,并對知識元數據進行結構化標引標注,建立標準化數據庫;同時按照知識架構,組織優秀教師編寫、制作支持多系統兼容、多終端發布的數字化資源,以實現一次投入、多次產出的效用最大化,同時,動態更新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
此外,利用數據庫中的優質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或二次加工,添加各種服務形成增值化產品,實現產品的豐富性、精準性和多元性。例如,在紙質教科書的基礎上,添加多媒體立體資源和多元交互技術,制作互動電子教材;針對教師備授課對教學設計、教學資源的需求,設計以互動電子教材為基礎,以優質資源為主導的備授課系統;通過虛擬現實、智能語音、App應用開發等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形成促進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的教學工具,促進教學設計與學習方法的調整與優化等。
當然,積極打造基于各類學習素材的在線學習產品也不失為一種嘗試。但在我國教育環境下,對于中小學主干學科的“翻轉課堂”嘗試還不太現實,而信息技術、科學、音樂、美術等素質教育課程的在線學習將成為可能。這些課程基本不與升學直接掛鉤,網絡在線課程的方式,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門對課程開設情況進行管理,也能幫助學校有效節約、利用資源,因此在實際落實中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此外,版權保護工作也很重要。數字版權保護應使合法用戶安全、快捷地訪問其所需的資源和產品,有效阻止非法用戶訪問,防止資源的拷貝與流失。因此,要充分利用數字水印、數字簽名、行為控制、數字證書與認證等版權保護技術手段,輔助以用戶管理等方式,積極做好數字版權保護工作。
2. 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即時學習”和“個性化教育”
大數據時代的數據分析與推送技術,能夠實現即時為學習者提供的各種需要的信息資源和精準定制服務——學生的“即時學習”和“個性化教育”將成為可能。這兩項工作由電子音像出版社的“知識服務”來創設是最佳的選擇。
電子音像出版社應建立或整合各學科的題庫,供學生課堂互動測試和課后習題練習,同時方便教師智能組卷,并針對評測結果進行分析,形成針對個體學生和整體班級的個性化學習方案。培養學習者發現問題和探尋信息的技能十分重要,這一點單憑技術遠遠做不到,必須精心策劃組織內容來引導與實施——嘗試建立在線課程,在課程中鏈接已有應用,拓展其他應用,全方位滿足學生的需求;整合專題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內容;根據學生搜索的內容,主動推送相關拓展知識,激發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等。
組合各種技術,打造多元學習模式,真正實現“個性化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基于互動電子教材的基礎性學習,通過數字終端的常規性獨立學習,學生自主選擇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結合短小微課程等多媒體形式,碎片化教學,避免常規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感知的枯燥與乏味感。②基于教學工具的實踐互動性學習,結合各學科特點打造實用的工具平臺和操作平臺(仿真實驗室),提供全面的實驗工具,學生可虛擬操作仿真實驗過程;智能英語、人機對話,將學單詞、讀課文、練聽寫、答問題相融合,學生可獲得良好的語言環境,有效提升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通過提供創作空間的形式,讓學生組成動手創作小組,學生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動手創作相應的作品。③基于游戲闖關、虛擬現實的進階式學習,聯合課程專家和優秀作者共同組織教學內容和資源,并進行規范整理;設身處地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思考學習過程,研發個性化的進階式學習模式;結合學習者自身學習狀況,推送個性化學習方案和針對性應用;解鎖式闖關學習形式,實現虛擬跳級,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④基于互動合作的交流協作式學習,充分應用合作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建立虛擬社區,通過在線和離線兩種方式,即論壇和即時通訊工具等,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自主式的聯系,有效實現互動式資源更新。
3. 伴隨個體成長,打造時間軸全服務
目前,很多省份的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已構建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信息管理系統,電子檔案評價注重學生的多元智能,重視評價的情境性,記錄學生學習成長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對學生素質實施綜合評價。電子音像出版社可結合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的信息,配合建設學生電子檔案信息庫,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科學統計,提供涵蓋學業能力、行為規范、個性發展、體能素質、心理發展等層面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基于此,為用戶的進一步學習提出針對性學習方案建議,形成精細化的產品服務。
(作者單位系江蘇鳳凰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