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張蘅++袁清華
英語學習型詞典是專為母語為非英語的學習者編纂的詞典,目前在英語學習型詞典市場稱雄的主要是從國外引進出版的牛津、朗文、柯林斯、麥克米倫等詞典品牌,這既給廣大英語學習者帶來了福音,也對國內原創英語學習型詞典的編纂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過于依賴國外引進品牌將削弱本土英語學習型詞典自主開發的原動力,導致原創英語學習型詞典市場的萎縮。因此,我們在維護并拓展已有優質詞典的同時,要加強英語學習型詞典的自主策劃與研發,加大出版創新力度。
本文筆者通過分析三個具體案例,得出英語學習型詞典編纂創新的幾點啟示,并結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簡稱“外研社”)詞典創新工作的舉措,就出版社的詞典創新工作機制提出建議。
具體案例分析及啟示
案例1 “自然拼讀詞典”選題
近年來,國內青少年英語培訓市場掀起了一股自然拼讀教學的熱潮,筆者也希望編寫一部自然拼讀詞典,將具有相同或類似讀音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編排在一起,并選用童謠、繞口令等韻文作為例句,讓讀者通過朗朗上口的語言素材,來關注拼寫與讀音之間的關聯,幫助讀者解決拼寫問題。
但筆者同時經歷著這樣的困惑:在傳統英語教學中,雖然學生在入門階段可能會將單詞拆成單個字母去記,但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單詞量后,教師就會適時引導他們關注字母與字母組合的發音,并在聽力、口語測試中對學生的語音進行測試。這種傳統教法同“自然拼讀”的概念有什么區別?
筆者就此問題請教了國內英語教學專家魯子問教授,得到的回復如下:
英語的自然拼讀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兒童使用的英語學習方法,這樣目的有二:在一定的語言積累之后,把說的能力遷移為寫的能力;從已有拼讀能力生發出拼讀新詞匯的能力。 基礎教育界其實一直在使用這種方法,但比較慎重,注意避免使學習者拼讀出無意義的單詞。
可見,自然拼讀并非全新的概念。英語字母和字母組合同一些音之間的對應規律,使得英語拼寫有章可循,學生掌握一些基本規則后,記單詞能夠事半功倍。但也有一些英語詞的讀音和拼寫并不對應,如果把自然拼讀當成萬能鑰匙,難免會掉入拼寫陷阱。同時,自然拼讀并非是教學生拼寫全新的單詞,而是幫助學生看懂或拼寫出他們已經能夠聽或說的單詞。因此,自然拼讀主要是培養孩子從聽故事和親子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的方法,而不是記憶單詞的方法。
與普通外語詞典相比,國外已出版的自然拼讀詞典有如下特點:①以讀音而非字母順序編排,或以字母組合/構詞模塊分組編排;②核心內容是呈現單詞的發音規律,而非單詞的釋義、例句和用法;③可作為拼寫工具,類似于中國人用拼音去檢索一個會說不會寫的漢字。
因此,自然拼讀詞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外語學習詞典,它的主要功用在于引導聽說領先的語言學習者去了解、關注英語的拼寫規則,再通過閱讀強化對這些規則的掌握。如果出版自然拼讀詞典,應實實在在地向讀者闡明自然拼讀教學法的理念、原則、局限性及操作方法,不可一味炒作概念。
啟示:英語學習型詞典的編纂創新離不開吸收國外先進的語言教學理念,但在將“洋概念”引入本土時,必須深挖概念的來龍去脈,考慮母語學習、二語學習、外語學習之間的區別,以及國內外讀者群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進行科學的論證,切不可生搬硬套,背離語言學習的規律和詞典的本質屬性。
案例2 “新概念教材配套詞典”選題
《新概念英語》作為一套深受讀者喜愛的經典英語教材,在詞匯量、水平參照以及對應的國際化考試三個層面形成了一套循序漸進、兼顧素質與應試的科學、立體化的體系。一大批與之配套的學習參考書也應運而生。鑒于此,筆者曾萌生過這樣的想法:能否依據教材選用的詞匯,編寫一本與《新概念英語》配套的詞典,從而有效整合現有的相關資源,推進《新概念英語》整套產品的深度開發?
通過與一線教師、書店店員和市場專員的討論,并閱讀網上讀者評論,筆者意識到這個選題思路存在以下問題:①教材存在地域性,且需定期改版,而詞典產品則需要相對穩定;②學生購買詞典時會重點考慮收詞量的大小,不僅要能查到課本上的單詞,也要能查到課文外的詞,更要足以對付考試;③與配套詞匯書存在潛在沖突;④詞匯類教輔以單詞在書本中出現的順序編排,比按字母順序編排的詞典使用更方便;⑤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詞典應當是通用的,詞典編寫的目的是要解決學習者在使用教材、讀物及音視頻等各類學習材料中,以及在寫作和口語表達中可能遇到的語言問題,而不是專為講解某一本教材所涉及的語言點。此外,筆者在整理出《新概念英語》所有分冊的詞表后發現,一些常用詞始終沒有在課文中出現。實際上任何一部教材都很難涵蓋所有常用詞匯,但詞典卻不可疏漏。顯然,這個選題只能半路而止。
啟示:編輯應樹立從讀者視角出發的意識,走進市場或教學一線參與全方位的調研,了解各類細分讀者群的語言水平、詞典使用現狀、選擇詞典的標準、購買力、購買習慣、使用偏好等,從而跳出傳統選題思路的束縛,為讀者提供新穎、實用的工具。當然,一本詞典難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它必須盡量兼顧水平參差、學習風格各異的讀者的需要,力求提供最全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解決讀者可能遇到的困難。詞典的編寫理念、特色定位、編寫框架、詞條的收錄范圍、板塊的設計都應與讀者的需求相匹配。
案例3 韋氏詞典
美國韋氏詞典推出的網絡在線版本Merriam-Webster在線詞典(http://www.merriam-webster.com/)在釋義、例句、詞源等常規詞典項之外,還特設Rhymes(同韻詞)項羅列出與所查詞相押韻的一組詞。例如,在搜索欄鍵入單詞knight,Rhymes with KNIGHT項中就會出現bight, bite, blight, bright, byte, cite等數十個與knight有相同韻腳的詞,讓人耳目一新。而Webster's New Explorer Rhyming Dictionary(《韋氏新探索者韻律詞典》)則專門凸顯了韻律詞典的特色。查找韻律詞的功能不僅對于詩歌創作具有重要價值,也能為寫歌詞、賀卡等助一臂之力,還有助于學生分組記憶單詞。
啟示:英語學習型詞典的編纂創新并不一定是要去顛覆傳統,推翻一切。它可以是在編寫原則、框架設計或體例層面的全局性革新,也可以是從微小的細節入手,在原有框架下附加一些小眾化的功能,只要這些功能實用、好用、管用,能滿足目標讀者的查閱需求,就能讓產品在同類詞典中脫穎而出。
對詞典創新工作機制的建議
英語學習型詞典的創新取決于編輯對教學理念、市場趨勢和讀者需求的捕捉與探究,同時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工作機制作為保障。下面介紹外研社在這方面的做法以資借鑒。
1.為編輯掌握讀者需求提供多種渠道
需求是市場的動力,研究和把握讀者的需求是出版工作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外研社為使編輯充分研究和準確把握讀者的需求提供了多種渠道,例如:每年派遣部分編輯到全國各地大型書店駐店,與一線店員和讀者近距離接觸;邀請語言教學專家和知名出版人與編輯交流經驗;舉辦編輯研討會;合作主辦博雅出版系列論壇;支持編輯參加學術會議和國內外書展、訪問國外出版社等。這些舉措有助于啟發編輯的思路,使編輯及時了解業界重大事件、市場熱點和政策動向。
2.搭建編輯原創工作環境
長久以來,國內英語詞典編輯的工作主要是來料加工,即作者完稿后交付出版社,編輯再進行編校。在這種模式中,編輯對文字校對的參與度較高,而對選題創新的參與度較低。近年來,外研社逐漸意識到自主原創品牌建設的重要性,開始倡導詞典編輯由文字校對轉變為編纂者,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自主編寫原創詞典。例如,2013年,外研社通過廣泛調研,結合自有內容資源,進行了實用類工具書的策劃開發,推出了緊扣課標、為中學生量身定制的《外研社學生實用英漢詞典》和《外研社學生實用英漢漢英詞典》。另外,還設立了專門的語言技術部,并從國外引進了IDM在線詞典編纂平臺,為詞典的編寫和相關數字化產品的開發提供了便利。
3.打破邊界,跨部門合作
近幾年,外研社大力倡導跨部門協作創新,數字編輯與傳統出版編輯之間、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之間、編輯與市場人員之間、編輯與印制專員之間都加強了合作與交流。這項舉措拓寬了編輯的職業視野,有利于編輯在選題策劃環節從成本核算、設計裝幀、宣傳推廣、發行策略等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例如,2013年外研社發起的“閱讀季”活動,就是一項通過產品體系的創新再造將出版產品體系化、模塊化、分級化,為讀者提供閱讀指導和產品推送的跨部門合作項目。編輯通過產品“族譜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產品線中的空白,并參照圖書數據進行選題規劃和調整。這有助于出版社控制產品數量,提升產品質量與競爭力。
4.詞典個性化定制
2013年,外研社與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首次嘗試詞典個性化定制,即先由市場專員與圖書經銷商接洽,明確定制的具體細則后,再由編輯人員負責產品開發。定制模式明確針對用戶需求,并實現零庫存,開辟了詞典選題開發的新思路,是對原創圖書出版的積極探索,為原創圖書出版工作積累了重要經驗。
總體而言,英語學習型詞典的編纂創新要求詞典編輯在瞄準學術性和實用性的前提下,打破有形或無形的條條框框,而不背離詞典的本質特征與宗旨;要求出版社建立完善的創新工作長效機制;同時也需要政府在出版政策上加大對原創英語學習型詞典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鼓勵原創英語學習型詞典的研發與出版。
(楊柳單位系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張蘅、袁清華單位系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