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浩 陳貞 王欽強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逐步完善,采購部門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企業對于采購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但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采購人才培養方面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導致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因此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如何構建培養企業所需要的采購人才就顯得尤為迫切。文章就此闡述了目前我國采購人才培養的現狀,并提出了培養現代化采購人才的幾點建議。
采購是指通過商品交換和物流手段從資源市場取得資源的過程,現代采購管理的目標就是以正確的價格、在正確的時間、從正確的供應商處購買到正確數量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1]。目前,采購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一個核心環節,是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它在企業的產品研發、質量保證、供應鏈運營及經營管理中擔負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催生了企業對于采購人才的強烈需求。
所謂采購人才是指在采購相關方面具有一定專長的人員,但目前我國采購人才的供應量不容樂觀。據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張彤老師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采購從業人員缺口很大,目前緊缺的是前沿產業中從事采購項目、招標與投標、談判與簽約等工作的采購人員,未來 3——5 年,采購從業人員需要 100 萬
-150 萬,其中高級國際化采購人員的缺口在 30萬——50 萬左右[2]。
為了適應社會對采購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已經開始了采購管理方向人才的培養工作,其中部分高校設置了采購相關專業,另有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相關專業開設了采購管理方向的專業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對采購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們同時更加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在采購人才培養方面存在比較多的問題。
一、目前采購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采購專業培養方案不夠成熟。采購管理相關專業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屬于新興專業,專業培養方案的建設還處在摸索階段,相關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是借鑒國外高校采購專業課程體系。雖國外高校在采購管理相關專業建設方面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但是其課程體系不一定適合我國當前人才培養模式。
(二)采購專業教材編寫工作進展緩慢。采購專業作為新興專業,相關課程教材比較匱乏,目前相當數量的教材是國外教材翻譯過來的,且翻譯質量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采購人才的培養;同時,國內教材的編寫工作進展緩慢,部分急需課程的教材仍然沒有面世,比如《采購市場調查與預測》等。
(三)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離。采購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實踐知識。但是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僅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師資隊伍薄弱。目前從事采購專業教學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之前的學習工作經歷都是與采購相近專業相關,為了采購學科的發展,投身到采購教學的事業中去。這就導致了采購教學師資隊伍的薄弱。
二、改善采購人才培養的措施
(一)不斷完善采購專業培養方案。目前各個高校的采購專業培養方案都已經經歷了數輪修訂,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還是落后于社會需求,因此高校需要經常性地組織高校之間的交流、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共同完善采購專業培養方案,不斷的縮小高校培養的采購人才與社會需求的采購人才之間的差距,持續的向企業輸送高質量的采購人才。
(二)加強采購專業教材的編寫工作。充分發揮在采購相關專業具有一定優勢的相關院校和教師的作用,鼓勵他們參與相關教材的編寫工作。這個工作不是僅僅依靠高校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目前不少高校已經組織了相關教師開始了這個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首先,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除了教授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借助相關模擬實驗室,比如VBSE等,既可以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其次,可以邀請企業導師完成部分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的講授與指導;最后,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去各個單位、企業實習,將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采購人才。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目前采購專業師資隊伍力量比較薄弱,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第一,組織教師到國外進行進修,去學習國外相關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第二,組織教師到相關單位、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提高教師自身實踐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采購人才,不僅可以根本上緩解企業的用人需求,還能夠整體上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為此,高校需要在采購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采購教材的編寫工作、優化教學方式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發力,逐步提升在采購人才培養方面能力,培養出能夠更加適應功過崗位的現代采購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黃福華、鄧勝前. 現代企業物流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73.
[2] 張彤. 企業采購人才分析[J]. 中國流通經濟.2012(3):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