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波
摘 要:如何簡政放權,優化營商環境是地方政府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任務。淄博市作為沿海城市具有較好的營商環境,但是面對新的形勢要求,在審批事項、辦事程序、融資渠道、服務水平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通過調研企業的實際困難,有針對性地減少審批程序,優化辦事流程,減少行政收費,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將有助于優化地區營商環境,提高地區經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關鍵詞:政府;營商環境;簡政放權
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經營環境。這不僅包括基礎設施、資金、人才等“硬環境”,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軟環境”,即高效透明的政府政策和服務。淄博市是一個老工業基地,要實現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就要用好的營商環境來吸引企業投資,激發個體創業活力,讓企業在良好的經商環境中公平競爭、健康發展。
一、淄博市營商環境現狀
(一)基本情況。2013年,全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各類市場主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各類市場主體實有戶數達196066戶,注冊資本(金)總額達1821.15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94%和12.54%,市場主體總量和注冊資本(金)總額均創歷史新高。另外,個體工商戶及從業人員數量也持續較快增長,在促進商品流通、解決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去年以來,為了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淄博市政府從自身出發,在政策和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優化企業開辦環境。取消個人企業申請登記的出資數額限制,試行注冊資本50萬元以下內資公司“零首付”登記,2014年底前一律免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費,大幅降低市場主體準入成本。二是優化投資環境。對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實行“一口受理、并聯審批、限時辦結”。推行建設項目“一費制”收費,規范建設項目收費標準。三是優化地區融資環境。建立金融機構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清理企業貸款流程中的違規行為,降低企業信貸融資的難度和成本。建立市、縣兩級“企業穩定資金池”,逐步提高企業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能力。四是優化企業經營環境。推進涉企收費管理、涉企中介服務改革規范,依托金稅工程改進優化納稅服務。五是優化政務服務環境。精簡行政審批事項39項,推行“聯審、代辦”一站式服務。
二、淄博市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為找準營商環境中的突出問題,今年2月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民營企業大走訪”活動(以下簡稱“大走訪”)。本次活動共走訪市場主體2339戶,完成調查問卷2339份,開展座談會達24次。通過深入企業進行走訪調研,摸清了營商環境中的問題。
(一)審批事項較多,工作流程有待優化。從調查情況看,四分之三的被訪者認為外在的發展環境還是不錯的,比原來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新的優惠政策急需落地。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以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開展,政府各部門在工作作風、簡政放權等方面有了較大改善。同時,新的政策在在持續性、穩定性方面還不能給企業很好的穩定感。例如工商登記改革以后,高效簡潔的工商注冊制度給創業創新者提供了便捷寬松的平臺,但“先照后證”的政策落實有些緩慢,精簡和規范前置程序正在過程中,現在仍在采用原來的登記前置審批事項,企業對類似政策的落實翹首以待。二是有些部門之間的審批程序存在沖突和不銜接的問題。如企業開工前,在環評、用地、立項等審批事項中存在互為審批要件問題。特別是建設項目開工手續較多,造成新上項目的審批難、進展慢。
(二)企業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這是當前影響企業發展的首要難題。從走訪的情況看,中小微企業對資金需求強烈,急需融資和需要融資的占被調查對象的90%以上。融資難一直是是困擾市場主體發展的現實問題。一是在當前形勢下,中央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和政策,但是大部分資金都集中到了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些項目主要涉及到了國有大型企業,對于中小微企業關聯不大,處于市場末端的它們受益幾乎微乎其微。二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抵抗風險能力較弱,商業銀行從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更愿意將客戶鎖定在大型企業,而不愿意將資金貸給中小微企業。這直接制約了企業在初始創業階段的發展,影響了小微企業的做大做強。三是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民間借貸等其他融資渠道狹窄,貸款利率和其他成本太高,難以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
(三)企業信用缺失,執法力度偏弱。一是缺少企業信用系統。市場的有序運轉離不開信息的公開透明,從目前情況看,個人及企業的信用還處于空白階段,僅能憑借朋友或中介提供的信息來衡量,很難對個人和企業信用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由于信用體系的缺失,對失信個人和企業缺少必要的監督和懲罰,不利于企業的公平競爭。二是項目建設環節執法力度偏弱。調查過程中發現,少數項目建設還存在強攬工程、強行供料、亂要拆遷補償等一些不良現象,沒有在執法過程中及時遏制,妨礙了企業正常經營和正當權益,對投資和經營環境帶來了較大負面影響。三是配套服務還不能同步。一些企業在新上項目時,配套的水電供應、燃氣開口等配套服務,在辦理時仍存在一定難度,辦事效率低,影響了工程的開工速度和進程。
三、優化營商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一)精簡審批事項,優化辦事流程。要釋放市場活力,關鍵是政府要簡政放權,減少阻礙市場主體積極性的審批事項,優化相關辦事流程,減輕企業創立和運行過程中的阻力。一是要精簡審批事項。加快建立健全行政審批項目動態清理機制,并對所有審批項目實行目錄管理并向社會公開。按照能放則放的原則,將行政審批權限下放,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管理層級,實現管理重心下移。二是規范行政審批程序。繼續推行“聯審、代辦”一站式服務,提高審批效能。對同一行政審批事項多部門審批的,按照一個部門承擔、其他部門配合的原則予以歸并辦理。對涉及一個部門內部多環節辦理的,一律實行“一章審批”制度。對市級審批權限內的事項,在法定辦結時限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縮減辦理時間。三是優化投資建設管理流程。對市級權限內實行備案制的基本建設項目,要實現全部下放到區縣管理。對市級權限范圍內實行審批制、核準制的項目,建立聯合審批制度,對全部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事項,按項目立項、土地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實行“一口受理、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大幅縮減投資建設審批時限。同時,要建立市重大項目審批全程代辦制度,由各相關行政審批職能部門明確專職代辦員,實行“一站受理、全程代辦、服務到底”的服務方式。
(二)清理融資障礙,減少行政收費。化解企業資金緊張的難題,可以從融資和減少收費兩條途徑加以解決。一是降低企業獲得信貸融資的難度。建立激勵與約束并重的考核評價機制,調動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全面清理企業貸款審批過程中的各類附加收費,對于強制返存貸款、搭售理財產品、設置企業開戶最低資本金、最低存款額等違規行為要全面治理。二是規范建設項目收費。一方面,可以實行建設項目收費“一費制”,由財政部門在行政服務中心設立收費審核窗口,向社會公布統一收費賬戶,實行“一次預收,辦結決算,及時分割”,符合減免緩規定的,由各行政審批職能部門提出意見,經財政部門匯總審核后報市政府批準執行。另一方面,凡市及以下自行設置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一律取消,對國家和省依法設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目錄管理,收費標準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執行,并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三)規范企業行為,優化經營環境。優化經營環境的關鍵在于塑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一是要營造良好投資建設環境。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及時排查化解項目建設中的矛盾糾紛,強化治安、消防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借征地、拆遷、補償向投資者索要錢物等妨礙企業正常經營、侵害企業正當權益、阻撓項目進地建設等違法犯罪行為,為項目建設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二是要規范涉企中介服務。各行政機關不得將行政職能轉交中介機構開展有償服務,不得借行政審批和前置審批事項強制或變相強制企業繳納會費、購買指定商品或接受壟斷服務、有償服務。對上述行為一律按亂收費查處。三是要建設全社會征信體系。構建公共聯合征信系統,整合社會成員信用信息,建立統一的企業、個人信用信息公共數據,實現對守信和失信行為的聯獎聯懲。
(四)規范行政執法,加強效能監察。強有力行政執法和效能監察是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規范行政執法。嚴格行政執法工作規范,完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制度,實行行政執法檢查登記制和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制,切實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交叉執法問題。要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細化和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同時,完善考核評議機制,強化行政問責,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二是要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充分發揮市經濟環境和機關效能監察投送中心、行政電子監察平臺作用,加大對行政審批和行政執法行為的監察力度,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以及嚴重損害企業和群眾利益等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可以建立“納稅200強”企業評議政府職能部門制度,促進個部門優質高效服務。
參考文獻:
[1] 韓靚.優化營商環境 增強城市競爭力[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2(05).
[2]倪鵬飛. 中國城市拿什么吸引投資者——《2008中國營商環境報告》摘要[J].資本市場.2008(05).
[3] 周瑞芳.改善營商環境促進企業發展——基于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危機的分析.中國集體經濟.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