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玉
摘 要:文章針對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存在的籌劃空間進行系統籌劃并指出了相應的注意事項,希望能對稅收籌劃工作者有所裨益。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效益最大化
一、勞務報酬工資、薪金化
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對工資、薪金所得適用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而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由于相同數額所得,若分別屬于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務報酬所得,其所適用的稅率是不同的,所以利用不同稅種稅率的差別進行納稅籌劃是一個有效途徑。
例如李小姐從公司取得的工資收入總額是3000,另外從A公司取得兼職收入為5000元。假設其他支出費用等都不考慮。
①如果李小姐與A公司沒有達成穩定的雇傭關系,那么根據稅法的規定,她從A公司領取的5000元應確認為勞務報酬所得,必然應與工資、薪金收入3000元分開來計算個人所得稅。這時,工資、薪金所得沒有達到起征點3500,不用納稅。而勞務報酬所得應納稅額為:5000×(1-20%)×20%=800(元)。②如果李小姐與A公司建立了穩定的雇傭關系,并且與原雇傭單位解除雇傭關系,從原單位領取的3000元則應被視為勞務報酬,而由A公司支付的5000元則應作為工資、薪金收入。其工資收入應納稅額為(5000-3500)×3%=45(元);勞務報酬應納稅額為(3000-800)×20%=440(元)合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490元。可見,如果李小姐與A公司建立固定的雇傭關系,則每月可以節稅310元。
二、工資、薪金勞務報酬化
相比于勞務報酬工資薪金化的籌劃思路,在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較多,適用稅率較高的情況下,把工資薪金收入以勞務報酬收入的形式表現出來也能達到減少個稅的目的。
例如張經理2014年8月從B公司取得的薪金收入為60000元。假設其他支出費用等都不考慮。
①如果張經理與B公司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則應按工資、薪金所得繳稅。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60000-3500)×35%
-5505=14270(元)。②如果張經理與B公司不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則應按勞務報酬所得繳稅。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
60000×(1-20%)×40%-7000=12200(元)。可見,只要張經理與B公司解除雇傭關系,則可以少繳個稅2070元(14270-12200)。
三、工資薪金待遇福利化
我國目前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是從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員工工資越高,相應的個稅繳納越多,這樣新增的薪酬所帶給員工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可能反而會減少。
例如某裝飾公司趙經理每月工資收入10000元,除去房租、租車等,趙經理每月可用的收入為8000元。這時,趙經理應納個人所得稅額=(10000-3500)×20%-555=745(元)。如果公司改變發放工資的策略,為趙經理免費提供住宿,交通工具,而將趙經理每月工資下調為8000元,則趙經理每月應納個人所得稅為(8000-3500)×10%-105=345(元)。這樣公司不僅沒增加支出,反而增加了稅前列支費用2000元;對趙經理來說,可節稅400(745-345)元。
四、集中收入分月發
(一)分月發放獎金,且平均分散到每個月。例如小王工資不高,每月只有1900元,但是因其工作努力,業績突出,根據單位獎金發放規則,他年終可以領到10000元獎金。但他實際只領到9748元的獎金,即扣除個人所得稅為[10000-(3500-
1900)]×3%-=252(元)。這是由于獎金集中發放與分月發放使用稅率不一樣造成的。本例中小王每月工資1900元,全年獎金
10000元,若單位把獎金平均到每個月發放,則因為沒有達到個稅免征額而不用繳稅;若單位把獎金集中在一個月發,則其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252元。可見,單位應盡量把獎金平均發放以節省員工應納稅額,從而提高員工的實際可支配收入。
(二)分次領取勞務報酬,多次扣除費用。例如老張是華為公司的軟件開發員,在業余時間替豐潤公司開發所需軟件并為其提供一年的維護服務,按事先約定可得勞務報酬36000元,老張可以選擇求對方公司一次性付清款項,也可以要求其按軟件維護期12個月分月付款,每月支付3000元。雖然后一種收款方式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若將個人所得稅各種因素考慮進去后,兩種方案的利弊會有新的變化。若選擇對方一次支付,則張某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36000×(1-20%)×30%-2000=6640(元)。如果選擇對方分月付款,那么應納稅額為(3000-800)×
20%×12=5280(元)。比一次支付要節稅1360(6640-5280)元。
五、合理利用稅收臨界點
我國個稅的某些收入適用階梯式個人所得稅,既然存在階梯,必然就有臨界點,所以合理利用稅收臨界點就成為納稅籌劃的一大主要方法。
例如A:李女士在某公司擔任副經理,按照公司以往慣例,每年12月底發放年終獎用以獎勵員工一年的優異表現。2013年12月,李女士扣除三險一金后工資為3700元,同時發了年終獎18000元。在本例中,李小姐年終獎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1)18000÷12=1500(元),應適用3%稅率;(2)應繳個人所得稅為18000×3%=540(元)。例如B: 張先生與李小姐在同一家公司,作為該公司軟件開發員,2013年12月其扣除三險一金后工資為3500元,同時發了年終獎19000元。在本例中,張先生應繳年終獎個人所得稅計算為:(1)19000÷12=1583(元),其應適用10%的個稅稅率及105的速算扣除率;(2)應繳個人所得稅為:19000×10%-105=1795(元)。
比較上述兩例,雖然張先生比李小姐多發1000(19000-
18000)元年終獎,卻為此多繳了1255(1795-540)元個人所得稅,可見不管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公司角度來看都是不合算的。站在納稅籌劃的角度,我們可以將張先生的年終獎分成兩部分發放,最終達到與李小姐繳納同樣多的年終獎個人所得稅。節稅1255元。這種方法做到了在不違反稅法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減少個人的應納稅額。
六、合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
(一)合理選購保險。就我國現行個稅而言,住房公積金和醫療保險等是不用計入工資、薪金收入的,屬于法定免稅項目。我國稅法將保險賠款納入稅前扣除的范疇內,對其免征個人所得稅。因此,選擇合理的保險計劃,對于我們來說,既可以得到一份保障,又可以節省稅收支出。
(二)利用教育儲蓄免繳利息稅。我國教育儲蓄享有兩大優惠政策,一是對其產生的利息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二是教育儲蓄雖然是零存整取的模式,但是依然享受整存整取的利率。
(三)選擇國債投資。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取得的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的利息所得免稅。這樣,個人在進行投資理財時,投資國債是一項很重要保險的選擇。
(四)合理利用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我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沒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可以沖抵其應納稅所得額。這種方法是一種比較務實的方法,一方面抵免了居民的稅款;另一方面也鼓勵了人們捐贈,并使這種捐贈行為長期化。在不觸犯稅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調整捐贈限額是捐贈支出納稅籌劃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黃凰,田靖宇.個人所得稅的稅收籌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
[2] 宋長森.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籌劃淺探[J].經濟師,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