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 孟姍姍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本文重點論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世界發生的變化。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變遷
一、經濟成分變遷——由單一到多樣
經濟成分從單一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并存。過去把公有制經濟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合資企業、合作經營企業以及各種跨所有制互相參股等企業的發展,公有制經濟的范圍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在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經濟運行方式變遷——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隨著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進一步發展,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運行機制總體上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從這些提法的變遷可以看出,改革的實踐越來越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同樣也出現了許多矛盾和困難。1在國際上發生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樣重大變化的背景下,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于1992年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這一精辟論述,從理論上破除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制度屬性的陳舊觀念,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紀末,中國己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經濟和資源流動政策變遷——由對外相對封閉轉變為全面開放
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沿海城市的開放,引進外資、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的迅速擴大,中國經濟和資源流動擺脫了原來的封閉半封閉狀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國已經逐步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貿易往來。由以前的主要與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交往,轉變為現在的全方位開放。在開放層次方面,中國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個有重點、有層次,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全面展開的過程。中國的這種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格局。在開放領域,中國立足于自己的國情,不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實行開放,而且把對外開放拓展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等領域。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引進來”的同時,中國企業也在加快“走出去”3。
四、分配方式的變遷
收入分配由過去的公有制經濟下按勞分配轉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井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收入分配領域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對生產要素的占有情況進行分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鐵飯碗”被打破,職工對單位的依賴性減弱,自主流動性增強。國有企業改組后,有的下海經商,有的分流下崗,有的進入勞動力市場。另外,除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也參與分配。主要包括資本所有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憑借資本所得的利潤;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將自有的貨幣或資本借給他人經營或存入金融機構所取得的利息;以實物形態資本租借給他人經營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鄧小平根據現代科技革命和和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后江澤民、胡錦濤先后提出“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論斷。因此,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如科技發明、創造、信息、專利等也參與分配。同時,在生產領域中絕大多數腦力勞動者也是無產階級的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王巖.整合·超越:市場經濟視域中的集體主義.[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