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峰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大規模工業變革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更是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展開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從企業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入手,從企業社會責任的道德因素、利益因素、驅動因素等方面探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解決的思考。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組織行為
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提出與討論已有“數個世紀”之久,其思想起點是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 )的“看不見的手”。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深入,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逐步引入我國,其中包括SA8000和各大跨國公司自行制定的數百個生產守則對我國出口企業的認證與審核,使我國外向型經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引起了我國各界的廣泛關注,強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已經相當緊迫。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隨歷史發展而變化,不同歷史時代,人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期望不同,甚至處于同一時代,人們所站角度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對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解也不同。不同地域的學者因為所在地域文化的差異,定義重點也有所不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西方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Bowen在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商人的社會責任》中定義到:商人(或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是指商人(或企業家)有責任根據社會價值觀和目標的要求來擬訂政策、制定決策或遵守行動線。Gordon(1976)將CSR定義為:解決由企業活動引發的全部或部分社會問題的責任或義務。Thomas M.Jones (1980 )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除了股東外,企業對社會中的相關團體負有法律和工會合同描述以外的責任。這個定義的兩個方面含義很關鍵:一是責任必須是自愿承擔的;二是責任必須是廣泛的,范圍從傳統的對股東的責任延伸到對其他社會團體如消費者、員工、供應商和鄰近社區等的責任。
(二)國內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所謂企業社會責
任,乃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它具有以下顯著特點:(1)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關系責任或積極責任;(2)企業社會責任以企業的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為企業義務的相對方;(3)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或者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統一體;(4)企業社會責任是對傳統的股東利潤最大化原則的修正和補充。
(三)筆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界定。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
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期望企業作為一個營利性的社會經濟組織,對其利益相關者和社會整體的所應該承擔的法律、經濟、倫理道德和慈善責任,包括遵紀守法、保證員工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遵守商業道德、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
二、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完善的必要性
(一)企業與其他社會利益主體的矛盾日益凸顯。震驚全國的“紅心蛋”、“多寶魚”、“福壽螺”、“瘦肉精”、“三鹿奶粉”等事件讓消費者至今仍心有余悸;“齊二藥”、“欣弗”等案件更是讓患者雪上加霜。企業發展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2014年的上海喜福事件、康師傅地溝油事件等企業企業給人們身心健康、造成財產損失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其他還有大股東侵犯小股東利益、產品虛假廣告問題、生態破壞問題、不公平競爭問題、貨款拖欠問題等等。在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下,企業的負面外部性可以得到有效約束。但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完善,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還會引發道德風險,這兩方面的原因使企業的負面外部性很難得到有效約束,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二)企業與勞動者日益增長的權利意識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由于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短時間內不工作對生活并不會造成困境,這為他們找到自己比較滿意和維護自身的權益打下了基礎。其次,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當代的勞工素質越來越高,以前勞工很多是小學、初中畢業,甚至是文盲,但是現代的勞工大多數為初中文化以上,大專以上占了不少的比例。這就為他們對世界的發展有了更多的關注,也為自己有何權益和如何保護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再次,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勞工團結合作打下了基礎。信息發展,使全世界的勞工階級更能了解相互了解和幫助,當他們認識到他們的利益是一致時,就會聯合起來,西方國家消費者通過購買力的方式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勞工就是一種表現。最后一代民工在思想意識上比上代更為開放,他們大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和個人享受。這些都為勞工能而且敢于借助法律法規維護自己的權利打下了基礎。
(三)企業與國際化發展潮流的關系日益緊密。20世紀這場聲勢浩大的公司的社會責任運動從各國內部的發展逐步匯集成為了一種全球化的國際潮流,所關注的問題從小范圍的、局部性的發展為更具有廣泛性和全局性,除了傳統的勞動者和消費者權益保障、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問題之外,還更為關注一些宏大的目標的實現,例如維護人權、維護社會少數者或弱勢者的權益、消除貧困、消除種族歧視、遏止腐敗、創造社會公平、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勞工標準和工資待遇上的差異等等。這場波瀾壯闊的社會責任運動使因公司的巨型化所帶來的這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和。
三、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完善的基本思考
(一)道德因素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對企業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辯論是圍繞企業作為團體是否具有道德主體地位展開的。道德因素不僅僅是個人主義的追求,還是團體的價值導向。企業與社會相關聯,不單純是簡單的經濟利益追求者,而是社會利益的相關者。企業的生產經營要以社會利益為導向,生產者要關注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其行為要受到社會道德的約束。這些約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行動要具有目的性,即這種行為是出于特定的信念、需求及欲念而采取的行動,因而,企業的目的性是企業能否承擔道德責任的關鍵因素。(2)企業行動要有自愿性,如果將一個企業看做是“自愿”的代理人,它至少應該有一種行動的自由,即企業有做出決策的能力,這就意味著行為自由是自愿性和道德責任的一個充分條件,在這個意義上企業要么能夠自由行動,要么能夠有所選擇。(3)企業能夠認知自己行為帶來的后果,并且能為引起的后果負責。企業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結果,而且對行為的備選方案進行了反思和權衡。如果一個企業行為是在目的性、自愿性和故意性三者齊備的情況下進行的,企業就要承擔道德責任。作為企業,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除了遵守法律制度外,顯然要嚴格遵守道德的底線。
(二)利益關系因素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是利益因素。企業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同時要與不同的主體交往,產生各種利益的關聯。不同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的關系以及對企業的影響各有不同,它們的利益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企業必須清楚了解企業與他們的關系,根據不同的原則和采取不同的方式滿足各類利益相關者的合理要求。其利益關系主要有:(1)企業與員工的責任關系。企業與員工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經濟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一定的法律關系和道德關系。(2)企業與其股東的關系。 股東是企業的投資者和內部公眾,可以說企業最根本的社會職責就是對股東的社會責任,企業應為股東提供較高的利潤,確保股東在企業中的利益,企業資產的保值與增值。(3)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企業對消費者責任的衡量指標包括消費者對企業的滿意度、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等。企業要確保消費者擁有自主選擇所需商品和服務的一切權利,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會對消費者造成任何傷害或損失。
(三)驅動因素是企業責任的本質。驅動因素是企業責任的本質。主要體現在:(1)優化生存環境驅動。企業主動創造機會履行社會責任,把社會事業與企業競爭戰略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企業贏得政府支持、獲得稀缺資源和發展機會的有效途徑。(2)增強企業競爭力驅動。為了提高財務業績,為了企業的長遠利益,企業需要把社會責任標準納入企業利潤決策之前的戰略管理部分,而不是在利潤決策之后,將企業社會政策納入企業戰略管理層次,不僅要做“正確的”事情,而且應有利可圖。(3)贏得消費者信賴驅動。對于絕大多數現代企業來說,決定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消費者的選擇,而現在消費者的選擇是一種自由的、精明的多樣性選擇,消費者可以按照本人的意愿和偏好在市場上選購各種消費品,相當于他們對各種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投“貨幣選票”。“貨幣選票”的投向和數量,取決于消費者對廠家和商家的偏好程度。因此消費者擁有判斷企業競爭力強弱的最終裁決權。消費者行為不僅受經濟因素影響,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隨著人們的社會關注意識不斷增強,消費者不僅僅滿足于企業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還希望得到具有“社會責任”的產品,也就是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合理保護員工權益、保護環境,對利益相關者做到應盡的責任。
(四)文化因素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涵。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戰略資源是企業競爭時的源泉,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涵。彼得斯和沃特曼通過對100多家優秀企業的研究表明: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提出了優秀企業的組織文化特征,并建立了一個備受爭議的卓越理論。丹尼森對組織文化進行了基于調查時的側度,證明可感知的組織成員的參與和投入有利于組織當期和未來的財務表現。如果企業的價值觀只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承擔任何社會責任,那么相應地也會導致員工只追求薪資最大化,就不會主動地去開拓創新,其潛力也很難得到充分發揮,另外員工如果不認同企業目標,必然導致企業戰略錯位、組織和制度混亂、企業文化不良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樣的企業內耗大大增加,人才頻頻流失,競爭力大大削弱,企業最終也不可能持續地贏得成功。所以企業如能擺正、協調好企業員工之間的關系,能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激發員工內心深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這樣不僅可以獲得比較穩定的員工隊伍,而且還能增強員工產生強烈的使命感、成就感、主人翁責任感以及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李立清、李燕凌:企業社會責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陳宏輝: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 田虹:企業社會責任及其推進機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