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錦
摘 要:正規金融偏好向國有大中型企業貸款,而不愿意向小微企業貸款,本文從博弈論的視角解釋出現該現象的原因。
關鍵詞:正規金融;信貸;數學博弈
正規金融是屬于正式金融體制范圍內的,即納入我國金融監管機關管理的金融活動,例如我國銀行保險系統、證券市場、農村信用社等都屬于正規金融機構。
我國當前正規金融的對象主要以國有經濟主體為主,對于民營企業—— GDP的主要貢獻者,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
由下圖動態博弈樹所示,金融機構(在這里是指正規金融機構)在是否給企業(或個人)貸款決策時所考慮的交易成本因素決定于客戶信息的掌握程度、信息披露范圍、客戶的規模、法制的健全程度(可決定追討的成本及結果)、信用體系的口徑等等。
C0為信貸機構貸款過程前后的調查、監督的成本總和, U為借款企業獲得的效用和收益,Ui代表未來各期的收益情況;C1為本金;R為銀行貸款收益,即利息;B1為借款企業不還款而在未來可能承受的經濟損失和道德壓力的折現值,其大小取決于違約的懲戒力度和信用體系的完善程度,因為信用不良的記錄而導致的損失越大,B1越大,但當前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對民營、中小企業來說,違約失信帶來的懲戒后果并不足夠大;B2則為受追討被迫還款時承受的輿論和處罰壓力;C2為信貸機構追討貸款時的成本。這是一個4階段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顯然,借貸市場上所希望達到的均衡是({貸款,追討},{還款,還款}),金融機構面對合格的借款申請時選擇貸款,企業在貸款到期后選擇還款。但是各個參數必須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使這個均衡成為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
使用逆向歸納法找出當前金融和法制環境下該博弈的均衡。
在第4階段,參與人(即企業)第二次行動,其最優選擇取決于U-B2和U- B1-B2+C1之間的大小比較,即C1- B1是否大于0。在目前的金融環境下,信用機制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法制并不健全、契約保障機制和違約懲戒機制殘缺,因此違約——拖欠貸款對民營企業的損失較小,而道德壓力不具有強制約束,其違約成本大小視個人而定,總的來說不是很高。而貸款的本金C1是消費者不還款可以得到的收益,因此不難看出C1> B1。因此,借款企業的最優選擇是不還款。
在博弈的第3階段,信貸機構(銀行)知道如果自己選擇追討,借款方的選擇是不還款,銀行的最優選擇是比較R-C2-C0和
R-C1-C0的大小,鑒于現階段追討的成本很高,因為抵押物的變現能力一般不足,求償權很難實現,所以銀行的最優選擇是不追討,即放任借款人的拖欠行為。因此,同樣地,信貸消費者在第2階段和第4階段的選擇應該是一樣的,即選擇不還款;而信貸機構(銀行)在第一階段比較R-C0和0,因為C0在這里表示發放貸款前后的成本,包括搜集、甄別借款人信息的成本以及簽訂合約的成本,在現行個人信用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以及信貸機構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的匾乏,準確甄別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信息的成本是很大的,繁瑣的貸款申請和審批的手續也帶來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遠遠高過發放貸款后帶來的收益R,所以銀行的選擇無疑是不貸款。
因此,在上述特定的參數情況下,該博弈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是:({不貸款,追討},{不還款,不還款})。這個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現實中國有金融機構在選擇交易對象時排斥非國有經濟主體,而一直以來偏向于國有大中型企業。
參考文獻:
[1]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4. 139~163
[2] 劉錦虹.現行農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J].統計與決策,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