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王藝偉+王曉蒙
摘要:調查了伊川縣非公有制林業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取得的主要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策略和建議,包括做好觀念啟動、政策推動、引資驅動、項目帶動、加工拉動、服務助動等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非公有制林業;伊川縣;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42—03
1引言
伊川縣總面積1234km2,呈“一山二川七分嶺”的地貌格局。據2012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伊川縣林業用地16328hm2,包括有林地9500hm2,疏林地248hm2,灌木林地616hm2,未成林造林地907hm2,苗圃地91hm2,無立木林地111hm2,宜林地4856hm2,森林覆蓋率916%,林木綠化率1511%,發展林業有較大的潛力。近年來,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伊川縣把發展林業作為重點富民強縣工程,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投資林業,大辦林業,全縣林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尤其是民營林業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全縣林業經濟和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導力量。
2伊川縣非公有制林業分析
2.1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現狀
目前,伊川縣民營林業面積116萬hm2,占總面積的709%。特別是2011年以來,全縣新增造林面積0924萬hm2,其中民營成份為0844萬hm2,占全縣的95%。近4年間,全縣民營林業總投入7500余萬元,投入勞力357萬人次,民營林業年產值達到3203萬元,占林業總產值的75%。民營林業已經成為全縣林業發展的新的重要力量,并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2.2民營林業投資的主要形式
伊川縣民營林業投資形式主要有7種。
個體承包:即承包人直接向集體或農民轉包土地或農民直接利用承包的土地自行投資,發展林業生產。
公開拍賣:部分集體所有的林地及采伐路段等宜林地進行拍賣,使用權與所有權相分離。
聯合開發:廠礦企業利用自身資金和技術優勢,互相聯合發展林業生產。
租賃經營:由投資方一次性買斷土地經營權數年,并自行出資造林,自行管理并承擔風險或雇傭農民管理并支付報酬。
股份合作:由單位或社會人員出資或提供技術服務,農民以土地及日常管護入股,按股份多少,承擔風險,并獲得收獲。
返租倒包:將已經承包給群眾的土地,按自愿原則,由鄉村集體統一返租,核定地價后,向社會公開招標。經過競標,由中標者投資造林。
公有民營:將國有或集體所有綠化困難或無力綠化的土地無償或低價出讓,或由政府將土地承包過來,交由群眾或企業綠化管理,按照“社會得綠,個人得利”的原則發展林業生產。
3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取得的成效
3.1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辟了脫貧致富新途徑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調整農村種植結構,合理利用土地,進行高效開發,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全縣現有民營林業經營大戶200多戶,經營林地面積8萬余畝,每年為經營戶帶來100余萬元收益,成為農村新興致富的典范。如洛陽人劉先生在伊川縣白元鄉夏堡村承包河灘地營造楊樹速生豐產林500余畝,經過近8年的集約化管理,目前活立木蓄積量達到9000m3,價值450多萬元。彭婆鎮彭婆村多年進行葡萄種植,現已發展1000余畝,已成為當地農民主導種植產業,開辟出農村新的致富途徑。
3.2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
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帶動了育苗業、畜牧業、加工業和銷售運輸等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如鳴皋、酒后等鄉鎮,利用當地林木資源優勢,興辦林木板皮、膠板等深加工企業10余家,拉動了運輸、服務等行業的興起。利益驅動,促進了民營林業的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林業產業體系。由于速生楊樹的廣泛種植,帶動了全縣40余家木材加工廠的蓬勃發展,有500余戶農民靠木材深加工走上了富裕之路。
3.3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
在民營林業發展過程中,季節性雇傭大批的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利用。同時,以農戶為單位對自己承包的土地進行開發,實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和就業。截至目前,全縣從事民營林業的人口達26萬人。據統計,從2013年10月份到2014年3月份,全縣民營林業投資中,僅用工費用就支付1000余萬元,占總投資的40%。
3.4增加了森林資源,改善了生態環境
樹木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民營林業的興起,推動了全縣林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全縣森林資源,改善了縣域生態環境。2012年全縣完成造林316萬畝,其中民營林業發展面積23萬畝,占全縣造林面積的73%;2013年共完成面積造林36萬畝,民營林業發展面積32萬畝,已占全縣造林面積的89%以上。民營林業已成為全縣林業發展的主力軍。
3.5加強和鞏固了農業基礎地位
在林業開發治理中,開發戶都很注意配套設施建設,通過修水塘,挖水井,鋪管道,建提灌,修道路,建防護網,建護林房,改善了林業生產條件,提高了經營水平。江左、呂店、半坡等鄉鎮把每年植樹造林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時規劃,同時部署,同時施工,各項配套設施同時建設,共同發揮作用。村民在承包路段、渠塘井邊栽植林木,蓄水護堤,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提高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非公有制林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講,伊川縣的民營林業發展勢頭良好,取得的效益比較明顯。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思想不夠解放。認識上存在偏差,對民營林業不敢放心、放手、大膽發展;二是融資貸款難。民營林業起步階段往往投入很大,由于林業種植的生活周期較長,在短期內有很難有收益,而銀行貸款往往考慮貸款本息的回收,因此民營林業往往在短期內很難取得商業銀行貸款的支持;同時尚缺乏有效的措施吸引域外資金對民營林業的投入,因此民營林業往往資金后繼乏力,難以為繼,三是缺乏林業龍頭企業的帶動。特別是木材深加工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很少,使林木就地轉化量小,加工增值低。四是民營林業投資者缺乏信息。技術及市場中介等相關服務滯后,存在較大的盲目性,短期行為比較突出。五是林業政策落實不到位。林業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縣、鄉、村等環節較多,容易在個別環節上出現障礙,使優惠的政策不能完全落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群眾發展民營林業的積極性。endprint
針對上述問題,如不能適應形勢發展,因勢利導,認真加以解決,必然會制約民營林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5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對策及建議
面對當前農村發展的新形勢,要實現林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市場經濟的思路,積極引導、扶持和鼓勵民營林業的發展。
5.1觀念啟動
加大對民營林業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發展民營林業的意識,真正把發展民營林業作為加快林業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調動全社會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5.2政策推動
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活化“四荒”經營機制,實行“兩權”分離,解決投資主體與收益主體不明確的問題。要鼓勵各種所有制形式參與發展林業產業。改進林木采伐限額管理辦法,對民營林業經營的林木,除生態林在享受政府生態效益補償后應禁止采伐外,商品林應逐步放開限額限制,使經營者享有充分的林木處置權。要制定優惠的林業稅費減免政策,對生態林應免除一切稅費,對商品林實行低稅費甚至零稅費,放水養魚,使經營者有利可圖。同時,在國家退耕還林補助、林業貼息貸款以及稅費的征收標準及返還制度上,民營林要與公有林享受同等待遇。
5.3引資驅動
招商引資,廣泛吸納縣外資金驅動民營林業發展。按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則,鼓勵民間資金流向林業生產領域,特別是應高度重視吸引域外有經濟實力的公司和外來投資者投資造林。積極引導、鼓勵本地能人與外資林業公司合作,利用本地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入股開展規模造林。
5.4項目帶動
爭取項目,用林業項目帶動民營林業快速發展。抓住全國六大重點林業工程全部啟動的時機,根據本地的林業發展情況,積極上報爭取國家投放的林業項目。充分利用河南林業生態省達標升級和洛陽中心城區林業生態圈建設的機遇,用足、用好國家優惠政策和項目資金,加強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將各項林業項目工程建成林業示范園、示范點,本著“群眾造林得實惠、政府扶持添綠色”的思想,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林業項目建設。
5.5加工拉動
開展木材加工,以木材深、精加工拉動民營林業發展。要重點扶持、培植幾個木材加工龍頭企業,引進技術人才,改進設備工藝,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加工規模,創造經濟效益。要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創辦林業“龍頭”企業,引進新型機器設備,提高林木資源的利用率。要完善各項服務措施,盡快形成產、加、銷一條龍體系,真正使林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以此拉動民營林業快速發展。
5.6服務助動
提供服務,以有效地服務幫助民營林業發展。一是政策、法律服務。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真正為非公有制林業提供優質服務,把國家的優惠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實到林農手中,堅決杜絕一切打折扣現象;針對妨礙造林、毀壞林木等侵犯林業投資利益的違法案件,依法從嚴、從快查處,保護好林農的造林綠化成果,切實維護民營林業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二是信息服務。建立社會化信息服務網絡、民營林業協會等組織體系,吸引廣大林農參與到組織中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發揮林業主管部門的信息主導作用,加大對生產、流通領域信息的搜集、整理、反饋,通過不同的信息傳遞方式,提高民營林業對信息的獲取和利用能力。
三是技術服務。要建立健全林業技術服務體系,定期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咨詢服務及培訓,通過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為民營林業者提供相關技術服務。四是市場中介服務。要加快市場中介服務體系的建立,加強市場與造林戶的鏈接,鼓勵農村能人創辦流通協會、專業合作組織或公司等,為林農提供各種流通服務。引導林產品龍頭企業積極開拓外部市場,特別是沿海、沿邊及發達城市市場,促進林產品的加工與流通。盡快建立林產品交易市場和森林資源價值評估組織,為森林資源的交易流通建立平臺,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 伊川縣林業局.伊川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R].伊川:伊川縣林業局,2012.
[2] 孟正平.東臺市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調查[J].江蘇綠化,2000(4).
[3] 田琳,簡小鷹.林權制度改革與農民生計關系的研究綜述[J].林業經濟問題,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