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繼德
摘要:介紹了瑪可河林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分析了瑪可河林區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幾點可行對策,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問題;對策;瑪可河林區
中圖分類號:S43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066—02
1引言
食用菌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進生長、改善胃腸功能、延緩衰老、增強記憶力、改善骨質疏松、美容減肥等功能,具有食藥兩用優點,食用菌產業又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于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瑪可河林區具有適宜的氣候條件、廣闊的林地資源和豐富的野生菌類品種,這為發展食用菌栽培和野生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目前在瑪可河林區已進行了羊肚菌種植的推廣和研究,現已取得成功,野生食用菌的收購和加工也已形成市場,因此如何將食用菌種植、開發引入正確的發展軌道上來是十二五期間推進林下產業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加強天然林保護的有效措施之一。
2瑪可河林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
2.1氣候條件適宜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林區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青南高原氣候區,高原溫帶氣候帶。由于靠近南支西風氣流造成的“紅潘低壓”區,受西南季風和南支西風環流的控制,并受北方寒冷氣候的影響,濕潤多雨。據班瑪縣氣象站測定的資料,多年來平均氣溫2.4℃,極端最高氣溫28.1℃,極端最低氣溫-29.7℃,≥0℃積溫1665.8℃,共211d,≥5℃積溫1397℃,共143d,晝夜溫差大,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降水量638.4mm,年均降雨天數142d,多集中在6~9月份,年相對濕度60%。這種氣候條件非常適于各種低溫型菌類的種植。
2.2豐富的原料為發展食用菌產業奠定了物質基礎
瑪可河林區總面積101602hm2,其中樺類資源以及以闊葉為主的雜灌木資源極為豐富,并且當地群眾又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兼有小面積的農業生產,所以大量的撫育采伐產生的枝椏和青稞秸稈為林區食用菌發展提供廉價原料,牲畜糞便為食用菌發展提供優良基質。
2.3廣闊的林地和豐富的野生菌資源為食用菌產業提供保障
瑪可河林區是青海省國有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區之一,總面積15243萬畝,經營林業用地面積10578萬畝,其中:有林地4039萬畝,疏林地528萬畝,灌木林地4957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04萬畝,宜林荒山406萬畝,灌叢532萬畝,苗圃地003萬畝,其他林業用地009萬畝,森林覆蓋率5902%。非林業用地467萬畝。
瑪可河林區具有開發前景的野生食用菌品種主要有:羊肚菌、黑木耳、虎掌菌、梭柄松苞菇、牛肝菌、橙蓋菇等,其中羊肚菌、虎掌菌、牛肝菌屬珍稀菌類,黑木耳、梭柄松苞菇、橙蓋菇也是營養價值非常豐富的食用菌品種,因此廣闊的林地和豐富的野生菌資源為食用菌產業提供保障。
2.4食用菌產業可以增加農牧民收入,減少盜伐林木現象
林區所處的班瑪縣是國家貧困縣之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滯后,林區內包括2個藏族鄉,9個行政村,農牧民戶910戶,總人口0.58萬人,其中勞動力 0.23萬人,全林區有宗教活動點8處,僧尼800多人,占林區總人口的15%。當地群眾主要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兼有小面積的農業生產,人均收入1336元,當地群眾普遍生活水平低,經濟來源少,盜伐林木便成為群眾增加收入有效途徑,而盜伐林木破壞了林區生態平衡,觸犯了法律,加劇了林業執法部門和當地群眾的干群關系,所以發展食用菌產業不僅能增加農牧民收入,而且會減少盜伐林木現象,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搞好干群關系,服務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為林區可持續發展開辟出一條保護與開發的新路子。
2.5羊肚菌實驗種植成功,帶動食用菌產業發展
瑪可河林業局與四川省綿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實驗種植的羊肚菌項目,溫棚種植已取得成功,實現羊肚菌畝產75kg,現已在當地進行后期的推廣,在此有利的基礎之上,積極倡導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共同富裕是大勢所趨。
3瑪可河林區發展食用菌產業存在的問題
3.1農牧民的觀點滯后
由于當地群眾以藏族為主,長期受傳統農牧業影響,思想比較落后,對食用菌產業了解少,只有少部分人有栽培食用菌的經驗,大多數人都不了解食用菌栽培技術,為大面積發展食用菌帶來阻礙。
3.2食用菌產業以野生菌采收為主
瑪可河林區地處青川兩省交界有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當地農牧民群眾在每年5月份采收羊肚菌,6月份采收野生黑木耳,到8月份采收牛肝菌、虎掌菌、橙蓋菇、梭柄松苞菇等野生菌類出售給收購商。食用菌產業以野生菌采收為主,沒有引種栽培的品種,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3.3技術力量薄弱
瑪可河林業局現與四川綿陽食用菌研究所進行合作開展了羊肚菌的林下仿生態學種植實驗,雖然現階段已經取得成功,但是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尤其是本地區技術人員匱乏、后勁不足,嚴重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后續發展。
3.4無龍頭企業,深加工率低
沒有龍頭企業,以小販收購野生菌為主,產品的加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由于野生菌的季節性限制,導致產品的供貨不足,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3.5行業組織化程度較低
由于食用菌產業以野生菌采收為主,沒有形成有效的行業組織性,導致當地采菇農牧民經濟利益得不到保證。
3.6地方經濟薄弱,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
由于班瑪縣地處青川兩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偏遠,屬于國家級貧困縣,政府對食用菌產業重視程度不高,宏觀調控力度不夠,食用菌產業形成不了規模,加之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技術跟不上,造成產量低、質量差、銷路不暢、賣不上價,挫傷了農牧民發展食用菌生產的積極性[1]。政府應從戰略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結合本地區優質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協調、指導食用菌生產與經營,建立有效的調控機制。endprint
4對策與建議
4.1廣泛宣傳,營造氛圍
由政府牽頭,通過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等方式,讓農牧民對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有個初步的了解,對成功典型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組織農牧民群眾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學習向群眾展示林下食用菌種植的綜合效益和優勢,激發群眾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的熱情。
4.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林地資源等實際情況,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在開發當地野生品種的同時進行其他有利于在當地發展品種的實驗推廣,實現品種多樣化、規模化、市場化。
4.3加強培訓,引進技術
在現有的與四川省綿陽市食用菌研究所合作開發羊肚菌實驗種植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技術合作,馴化栽培本地珍稀野生菌類,同時引進推廣適宜該林區的林間種植的新品種、新技術。成立菌種實驗室和加工車間,然后在試驗地進行實驗種植,完成實驗和種植的對接,對當地農牧民進行食用菌菌種的制作,林下種植、加工技術培訓,從而達到推廣、市場化的目的。
4.4積極爭取政策支持,以點帶面,達到全面發展
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應向食用菌產業傾斜,積極爭取資金,著重開發羊肚菌種植與推廣,以羊肚菌產業為基礎,帶動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4.5促進全林區共同發展,實行以林場為單位的開發模式
林業局因根據自身條件,結合下屬3個適宜開發種植食用菌的林場,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品種,形成自己的產業,完成菌種加工-種植-采收-產品加工-產品銷售完整的產業鏈。以公司加農戶的操作模式走相互協調,共同發展之路,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2]。
在王柔林場成立羊肚菌菌種培育和種植推廣基地,引導農牧民進行食用菌種植和野生菌的采收加工工作,將大量的閑散人員吸引到食用菌種植和加工上來,拓寬增收渠道,從而減少盜伐林木現象,減輕對生態的破壞。
班前林場位于在瑪可河林業局局址,轄區農牧民受到林場職工的影響,文化素質和修養比林區其他地區較高,這有利于進行食用菌種植和加工的推廣,因此在班前林場成立食用菌種植的實驗、教學、培訓基地,對提高農牧民的種植技術十分必要。班前林場還由于具有地域優勢,可成立食用菌貿易中心,從而使資源優勢最大程度轉化為經濟優勢。班前林場轄區野生羊肚菌、牛肝菌、虎掌菌、橙蓋菇、梭柄松苞菇的分布也較為廣泛,可建立種植和加工基地。
友誼橋林場轄區樺樹林分布較廣,這為適合闊葉樹林生長的食用菌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也是黑木耳、花菇、香菇、林芝等食用菌種植所需的原料之一。因此在友誼橋林場進行以羊肚菌種植為主,進行其他品種研發和推廣,完成產品的多元化。
4.6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開放促發展
應當進一步認識到招商引資的重要性,持之以恒的貫徹執行招商引資的戰略,多種招商方式并舉,廣泛的吸納有實力的企業參與開發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重點開發出本地區特有的虎掌菌、羊肚菌等名貴食用菌、形成健康可持續的食用菌產業鏈。
5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品的提高,人們對菌類的需求越來越多,食用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林區發展食用菌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在瑪可河林區進行食用菌開發勢在必行,也是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項目之一,更有利于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減少當地農牧民對天然林資源的過度依賴。
參考文獻:
[1] 劉作社.鳳陽縣食用菌產業現狀和發展思路[J].安徽農學通報,2002(8).
[2] 韓吉梅.互助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