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兆邦 萬林 潘韓智 狄凌峰 潘盛
摘要:對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4個階段污染整治工作進行了全面回顧,系統梳理了各階段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各階段污染源及環境質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從而概括總結出了具有臺州特色的醫化行業整治經驗,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醫化行業以及其他重污染行業的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外沙巖頭;醫化行業;環境污染;整治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167—03
1引言
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東南沿海,北靠椒江,東臨臺州灣,南鄰椒江農場,西至臺州城區建成區的邊緣,具體位置詳見圖1。該區塊是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的兩個區塊之一,其產值約占全椒江區的1/5,化學原料藥出口量占全省1/3,是整個出口基地乃至浙江省原料藥出口的“龍頭”地區。該區最早由分散在椒江區各個區域的醫化企業搬遷集聚而成,后因為環境污染問題,歷經多次環境污染整治、關停、兼并,整治工作曾一度陷入“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怪圈之中。2011~2013年,通過采取“退、轉、升”的整治提升方案,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實現了“主城區告別惡臭”的目標[1]。
本文對基地南區各個時期的整治工作進行全面的回顧性探究,總結椒江區醫化行業整治工作的寶貴經驗,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總結出具有臺州特色的醫化行業整治經驗,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醫化行業以及其他重污染行業的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提供借鑒。
2整治歷史研究
2.1基本情況回顧
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的環境污染整治歷史可追溯至1999年,歷經“一控雙達標”、“811”環境污染整治三年行動計劃、“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計劃、“811”生態文明行動計劃等4個階段,各階段的基本情況概述如下。
(1)一控雙達標階段(1999~2003年)。主要側重于企業污染源的盤查及廢水治理、區域環保基礎設施(熱電廠、污水處理廠、工業固廢處置工程等)的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存在著企業政府環境意識不到位、環保設施資金投入少、管理機制體制不健全、廢水廢氣處理水平低等問題。
(2)“811”環境污染整治階段(2004~2006年)。主要側重于廢氣規范化整治、企業廢水并網處理(含在線監測系統的建立)及排污管道敷設、固廢焚燒站改造等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期間成立了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并建立了各級部門聯動機制,區域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存在著區域污水處理廠出水不達標、企業廢氣處理設施運行不穩定、長效環境管理體制不完善等問題。
(3)“811”環境保護新三年階段(2007~2010年)。主要側重于產品結構調整、廢氣深化整治及長效管理體制的建立健全;分三批完成了21家企業96個項目的產品結構調整,推進裝備水平的提升和新興廢氣處理技術的應用,實行區域有機溶媒控制,建立區域長效管理機制、限排停排應急體制、環境應急監測系統及VOC、惡臭自動監測系統等;基本解決區域結構性污染問題,助推區域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但存在著產品結構調整缺乏激勵政策、新興廢氣處理技術效果有限、整治步伐滯后區域減排要求等問題。
(4)“811”生態文明行動階段(2011~2013年)。主要側重于化工惡臭項目的退出、保留項目的整治提升、區域其他臭源(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的綜合治理;分3年退出142個高污染的合成、發酵中間體項目,并對保留“精烘包”項目的醫化企業進行進一步整治提升——技術裝備等實行“六化”改造(管道化、密閉化、自動化、信息化、系統化、循環化)、鼓勵發展制劑和成品藥,同時出臺配套政策來支持醫化產業轉型升級[2]。區域環境質量大幅改善,2013年底臺州主城區告別惡臭,區域企業實現優勝劣汰,保留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壯大,區域行業總產值不減反增[1]。
綜上,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環境污染整治的各個階段相互承接、相輔相成,前一階段的整治成果是后一階段整治工作深入的基礎,后一階段的整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一階段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又不可避免地遭遇新的環境問題。
2.2發展軌跡剖析
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的環境保護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新,從新到精的改變,對遏制基地南區周邊環境污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基地南區的監管體制經歷了從無到有到不斷完善的過程,從環保部門單打獨斗到各部門齊抓共管,監管體制不斷完善;生產裝備經歷了從粗放型、敞開式向密閉化、自動化、管道化、信息化轉變的過程;廢水的處理經歷了從簡單處理向分質分類預處理、集中處理達標排放轉變的過程;有機廢氣的處理更是經歷了從“簡單處理或無組織直排 收集后水、堿噴淋吸收處理 源頭控制+RCO、RTO等新興末端技術處理”的轉變過程;而作為排氣量較大的發酵廢氣治理也經歷了從“簡單的除塵處理 除塵+水噴淋除臭處理 除塵+噴淋氧化除臭處理、廢氣減量化”的轉變過程;處理設施不斷更新,處理工藝不斷改進,處理效率不斷提升。
3污染規律研究
2000~2013年,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企業數量、產值、污染物排放情況(污染物總量及億元產值污染物排放量)及周邊環境質量變化情況詳見圖2~5。
(1)整治并不影響行業總體發展,轉型升級是關鍵,有利于實現企業優勝劣汰、行業增產減污。經兼并重組、關停,基地南內企業數量不斷減少,但產值卻不斷增大(個別年份受金融危機影響,產值有所下滑),保留企業在整治、轉型中不斷壯大。區域單位產值的廢水、廢氣排放量總體一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增產減污。2010年的污染反彈及其之后污染勢頭的遏制表明,在當時的裝備水平及污染防治水平下,布局難以調整,僅通過環保深化整治難以根治區域大氣污染問題,只有通過轉型升級來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空間布局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endprint
(2)廢水、廢氣排放量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2004年之前,區域廢水治理成效顯著,但廢氣治理卻難見成效;廢水污染物外排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有機廢氣的排放量卻隨著基地南區產值的增加而大幅增加。2004年之后,區域整治“水氣”雙管齊下,有機廢氣和廢水主要污染物均得到了大幅度削減,但在個別年份有所波動甚至稍有反彈。2010~2013年隨著區域“退、轉、升”政策的實施,近百個惡臭項目退出、十余家落后企業退出或轉產,直接導致區域有機廢氣和廢水主要污染物的急劇削減。
(3)基地南區廢水對區域地表水污染貢獻值相對較小。2004年之后,盡管區域外排主要廢水污染物量一再削減,但地表水的污染仍居高不下,甚至有惡化的趨勢,這是由區域大環境所決定的。
(4)基地南區廢氣對區域的大氣污染貢獻值較大。廢氣污染物的削減可直接體現到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區域惡臭發生頻率的減少;但兩者之間的響應關系屬于非線性關系,因為除廢氣污染物總量外,廢氣的種類、性質也與環境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且存在著耦合協同作用;同時還受區域其他污染源的疊加影響。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4整治經驗總結
4.1源頭控制是前提
源頭控制以區域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項目篩選為著力點,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的環境污染整治的源頭控制則是主要通過“退、轉、升”(第四階段)、產品結構調整(第三階段)、有機溶媒控制(第三階段)、有機溶劑回收(第二階段)來實現;淘汰重污染產品、發展輕污染產品、改進生產工藝、優化工藝參數、縮短產品生產工序、減少惡臭物質(敏感物質)的使用等舉措可從源頭上大大地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從而減少有機廢氣的產生量;同時也引導區域醫化產業產品格局由以中間體為主逐步過渡到以原料藥、制劑為主。
4.2裝備提升是基礎
裝備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減少廢氣產生點位,保證廢氣收集效率,提高廢氣的治理的針對性。裝備水平的提升可從“物料貯運系統、物料投料系統、固液分離系統、真空系統、干燥系統、輔助系統、分質分類處理系統”這七大系統著手,做到生產控制自動化、工藝過程密閉化、物料輸送管道化,可有效地控制無組織廢氣的排放[3]。
4.3末端治理是關鍵
末端治理效果是控制廢氣污染成敗與否的決定性環節,選擇合適的治理工藝是其關鍵所在。由于醫化企業廢氣存在種類多、成分復雜、物化性質差異大等特點,故而前端的分質分類收集預處理系統的合理設置對末端處理設施的處理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避免多種廢氣直接導入至廢氣總管,使廢氣成分復雜化;高濃度有機廢氣或含鹵素有機廢氣需先經深冷、吸附回收后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無機廢氣單獨收集后需先經酸堿噴淋處理設施預處理后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基地南區企業目前推行的末端處理技術主要有催化燃燒(RCO)、熱力焚燒(RTO)、低溫等離子體、生物滴濾、炭纖維吸附、酸堿噴淋等,在做好前端收集預處理工作的前提下,催化燃燒(RCO)和熱力焚燒(RTO)技術處理有機廢氣比較徹底,生物滴濾法對污水站惡臭廢氣處理率相對較高,而炭纖維吸附、噴淋吸收等處理方法則只能作為輔助配套使用[3]。
4.4管理提升是保障
對于環境污染監測體系的完善,臺州市環保部門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監測體系,常規監督性監測和應急監測相結合,例行采樣監測和在線自動連續監測并舉,惡臭污染源在線監測和區域環境惡臭監測雙管齊下,儀器采樣分析為主、人工辨別為輔,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實現區域環境質量的監管。對于區域環境管理體制的完善,主要從環保主管部門和企業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一方面企業自身建立EHS體系;另一方面,環保主管部門在監管方面推行環境監理制度、定期監測制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限排減排制度、溶劑總量控制制度、環保信用等級制度和考核通報制度等一系列執法管理強化制度,促進污染整治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
臺州市委、市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和技術支撐單位花了10余年走出了一條具有臺州特色的醫化行業整治之路,取得的寶貴經驗值得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醫化行業,以及其他重污染行業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玲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中的地方政府效用分析——以浙江省臺州市椒江醫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7):10~14.
[2] 羅軍輝.讓民盡享清新空氣[J].浙江環境,2013(4):54~56.
[3] 萬林,王浩,胡慶年.醫化行業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排放特征及防治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11(4):64~69.endprint
(2)廢水、廢氣排放量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2004年之前,區域廢水治理成效顯著,但廢氣治理卻難見成效;廢水污染物外排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有機廢氣的排放量卻隨著基地南區產值的增加而大幅增加。2004年之后,區域整治“水氣”雙管齊下,有機廢氣和廢水主要污染物均得到了大幅度削減,但在個別年份有所波動甚至稍有反彈。2010~2013年隨著區域“退、轉、升”政策的實施,近百個惡臭項目退出、十余家落后企業退出或轉產,直接導致區域有機廢氣和廢水主要污染物的急劇削減。
(3)基地南區廢水對區域地表水污染貢獻值相對較小。2004年之后,盡管區域外排主要廢水污染物量一再削減,但地表水的污染仍居高不下,甚至有惡化的趨勢,這是由區域大環境所決定的。
(4)基地南區廢氣對區域的大氣污染貢獻值較大。廢氣污染物的削減可直接體現到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區域惡臭發生頻率的減少;但兩者之間的響應關系屬于非線性關系,因為除廢氣污染物總量外,廢氣的種類、性質也與環境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且存在著耦合協同作用;同時還受區域其他污染源的疊加影響。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4整治經驗總結
4.1源頭控制是前提
源頭控制以區域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項目篩選為著力點,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的環境污染整治的源頭控制則是主要通過“退、轉、升”(第四階段)、產品結構調整(第三階段)、有機溶媒控制(第三階段)、有機溶劑回收(第二階段)來實現;淘汰重污染產品、發展輕污染產品、改進生產工藝、優化工藝參數、縮短產品生產工序、減少惡臭物質(敏感物質)的使用等舉措可從源頭上大大地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從而減少有機廢氣的產生量;同時也引導區域醫化產業產品格局由以中間體為主逐步過渡到以原料藥、制劑為主。
4.2裝備提升是基礎
裝備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減少廢氣產生點位,保證廢氣收集效率,提高廢氣的治理的針對性。裝備水平的提升可從“物料貯運系統、物料投料系統、固液分離系統、真空系統、干燥系統、輔助系統、分質分類處理系統”這七大系統著手,做到生產控制自動化、工藝過程密閉化、物料輸送管道化,可有效地控制無組織廢氣的排放[3]。
4.3末端治理是關鍵
末端治理效果是控制廢氣污染成敗與否的決定性環節,選擇合適的治理工藝是其關鍵所在。由于醫化企業廢氣存在種類多、成分復雜、物化性質差異大等特點,故而前端的分質分類收集預處理系統的合理設置對末端處理設施的處理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避免多種廢氣直接導入至廢氣總管,使廢氣成分復雜化;高濃度有機廢氣或含鹵素有機廢氣需先經深冷、吸附回收后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無機廢氣單獨收集后需先經酸堿噴淋處理設施預處理后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基地南區企業目前推行的末端處理技術主要有催化燃燒(RCO)、熱力焚燒(RTO)、低溫等離子體、生物滴濾、炭纖維吸附、酸堿噴淋等,在做好前端收集預處理工作的前提下,催化燃燒(RCO)和熱力焚燒(RTO)技術處理有機廢氣比較徹底,生物滴濾法對污水站惡臭廢氣處理率相對較高,而炭纖維吸附、噴淋吸收等處理方法則只能作為輔助配套使用[3]。
4.4管理提升是保障
對于環境污染監測體系的完善,臺州市環保部門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監測體系,常規監督性監測和應急監測相結合,例行采樣監測和在線自動連續監測并舉,惡臭污染源在線監測和區域環境惡臭監測雙管齊下,儀器采樣分析為主、人工辨別為輔,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實現區域環境質量的監管。對于區域環境管理體制的完善,主要從環保主管部門和企業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一方面企業自身建立EHS體系;另一方面,環保主管部門在監管方面推行環境監理制度、定期監測制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限排減排制度、溶劑總量控制制度、環保信用等級制度和考核通報制度等一系列執法管理強化制度,促進污染整治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
臺州市委、市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和技術支撐單位花了10余年走出了一條具有臺州特色的醫化行業整治之路,取得的寶貴經驗值得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醫化行業,以及其他重污染行業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玲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中的地方政府效用分析——以浙江省臺州市椒江醫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7):10~14.
[2] 羅軍輝.讓民盡享清新空氣[J].浙江環境,2013(4):54~56.
[3] 萬林,王浩,胡慶年.醫化行業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排放特征及防治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11(4):64~69.endprint
(2)廢水、廢氣排放量呈現明顯的階段性變化。2004年之前,區域廢水治理成效顯著,但廢氣治理卻難見成效;廢水污染物外排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但有機廢氣的排放量卻隨著基地南區產值的增加而大幅增加。2004年之后,區域整治“水氣”雙管齊下,有機廢氣和廢水主要污染物均得到了大幅度削減,但在個別年份有所波動甚至稍有反彈。2010~2013年隨著區域“退、轉、升”政策的實施,近百個惡臭項目退出、十余家落后企業退出或轉產,直接導致區域有機廢氣和廢水主要污染物的急劇削減。
(3)基地南區廢水對區域地表水污染貢獻值相對較小。2004年之后,盡管區域外排主要廢水污染物量一再削減,但地表水的污染仍居高不下,甚至有惡化的趨勢,這是由區域大環境所決定的。
(4)基地南區廢氣對區域的大氣污染貢獻值較大。廢氣污染物的削減可直接體現到環境空氣質量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區域惡臭發生頻率的減少;但兩者之間的響應關系屬于非線性關系,因為除廢氣污染物總量外,廢氣的種類、性質也與環境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且存在著耦合協同作用;同時還受區域其他污染源的疊加影響。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4整治經驗總結
4.1源頭控制是前提
源頭控制以區域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項目篩選為著力點,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南區的環境污染整治的源頭控制則是主要通過“退、轉、升”(第四階段)、產品結構調整(第三階段)、有機溶媒控制(第三階段)、有機溶劑回收(第二階段)來實現;淘汰重污染產品、發展輕污染產品、改進生產工藝、優化工藝參數、縮短產品生產工序、減少惡臭物質(敏感物質)的使用等舉措可從源頭上大大地減少有機溶劑的使用量,從而減少有機廢氣的產生量;同時也引導區域醫化產業產品格局由以中間體為主逐步過渡到以原料藥、制劑為主。
4.2裝備提升是基礎
裝備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減少廢氣產生點位,保證廢氣收集效率,提高廢氣的治理的針對性。裝備水平的提升可從“物料貯運系統、物料投料系統、固液分離系統、真空系統、干燥系統、輔助系統、分質分類處理系統”這七大系統著手,做到生產控制自動化、工藝過程密閉化、物料輸送管道化,可有效地控制無組織廢氣的排放[3]。
4.3末端治理是關鍵
末端治理效果是控制廢氣污染成敗與否的決定性環節,選擇合適的治理工藝是其關鍵所在。由于醫化企業廢氣存在種類多、成分復雜、物化性質差異大等特點,故而前端的分質分類收集預處理系統的合理設置對末端處理設施的處理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避免多種廢氣直接導入至廢氣總管,使廢氣成分復雜化;高濃度有機廢氣或含鹵素有機廢氣需先經深冷、吸附回收后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無機廢氣單獨收集后需先經酸堿噴淋處理設施預處理后再進入末端處理設施。基地南區企業目前推行的末端處理技術主要有催化燃燒(RCO)、熱力焚燒(RTO)、低溫等離子體、生物滴濾、炭纖維吸附、酸堿噴淋等,在做好前端收集預處理工作的前提下,催化燃燒(RCO)和熱力焚燒(RTO)技術處理有機廢氣比較徹底,生物滴濾法對污水站惡臭廢氣處理率相對較高,而炭纖維吸附、噴淋吸收等處理方法則只能作為輔助配套使用[3]。
4.4管理提升是保障
對于環境污染監測體系的完善,臺州市環保部門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備的監測體系,常規監督性監測和應急監測相結合,例行采樣監測和在線自動連續監測并舉,惡臭污染源在線監測和區域環境惡臭監測雙管齊下,儀器采樣分析為主、人工辨別為輔,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實現區域環境質量的監管。對于區域環境管理體制的完善,主要從環保主管部門和企業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一方面企業自身建立EHS體系;另一方面,環保主管部門在監管方面推行環境監理制度、定期監測制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限排減排制度、溶劑總量控制制度、環保信用等級制度和考核通報制度等一系列執法管理強化制度,促進污染整治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
臺州市委、市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和技術支撐單位花了10余年走出了一條具有臺州特色的醫化行業整治之路,取得的寶貴經驗值得浙江省乃至全國的醫化行業,以及其他重污染行業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玲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中的地方政府效用分析——以浙江省臺州市椒江醫化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為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7):10~14.
[2] 羅軍輝.讓民盡享清新空氣[J].浙江環境,2013(4):54~56.
[3] 萬林,王浩,胡慶年.醫化行業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排放特征及防治對策[J].中國環境管理,2011(4):64~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