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安 張凱 余全智 許肖云 王潔 唐紅軍
摘要:指出了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日益受到各國旅游學界和生態學界的廣泛重視。在簡單介紹了生態旅游概念的基礎上,簡述了生態旅游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出了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探討了我國在開發生態旅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環境保護;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X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205—04
1引言
生態旅游是一種通過良好的生態環境,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并以經濟效益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形成共贏的發展模式,具有資源消耗低、帶動產業多、綜合效益好、提升地方美譽度快等諸多優點,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旅游者歡迎的第三產業。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環節,生態旅游已受到國內外旅游學界和生態學界的廣泛重視[1]。據世界旅游組織估計,當今生態旅游已占整個旅游業市場份額的30%。
目前生態旅游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旅游經營者急功近利、盲目開發,已造成旅游區生態系統失衡和環境質量下降,違背了生態旅游的初衷。由于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態旅游的載體,因此要實現我國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正確理解生態旅游的內涵,處理好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間的關系?;诖耍P者在調研大量文獻基礎上,分析了生態旅游的概念,發展狀況,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并結合遂寧市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和現狀,提出了快速、健康發展生態旅游的思路,以期為當地政府和決策部門發展生態旅游提供借鑒和參考。
2生態旅游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生態旅游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上正式確認。此后生態旅游日益受到各國廣泛的重視,其概念在國內外學術界爭論較多,目前已有200多個[2]。如美國生態旅游協會認為生態旅游是為保護環境和維護當地居民生活的有責任旅游;盧云亭把其定義為以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內容所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旅游活動。吳楚材[3]對國內外不同概念歸納整理出有6種學說。雖然關于其概念與內涵目前還處于百家爭鳴階段,但仍具有一些共同點,如受人類干擾破壞很小、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環境保護意識強、對環境負面影響小、當地居民參與程度高以及具有環境教育作用等。
我國最早開始關注生態旅游是在20世紀70年代,但直到1993年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并通過《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文件后,才標志著生態旅游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在我國得到確認。此后,有關生態旅游不僅有理論方面的研究,而且其實踐活動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我國發展生態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截止2007年底,我國已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共2349處,面積150萬m2,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5%。目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7處,自然保護區的年總旅游人數2500萬人次,年旅游總收入近52億元。據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會(WTTCO)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地,接待入境旅游者為1.3億人。
3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間的關系
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具有既矛盾又統一的復雜關系,這不僅因為生態旅游對環境有積極影響,而且也有消極影響。因此如何正確把握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使兩者協調、持續發展,實現共贏,在當今社會顯得愈加重要。
3.1環境質量決定著生態旅游價值
大自然是美麗的源泉,山川的自然風光,田園的秀麗景色,濱海的波濤浪花,湖泊的波瀾壯闊,這些都是美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欣賞優美風景,能使人們心情愉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如果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將成為人們不愿一顧的厭煩之地,極大破壞了人們游玩的心情,降低了生態旅游的價值。因此環境質量決定著生態旅游價值,只有環境美,旅游才具有價值。
3.2生態旅游對保護環境的意義
3.2.1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
為了增加當地旅游區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擴大旅游區的知名度,旅游開發部門加大力度改善旅游區環境,使得旅游區風光優美、空氣清晰、景觀協調、氣氛融洽。另外,通過建設垃圾填埋場、綠化街道、修建道路等措施,極大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為景區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升景區的形象。
3.2.2緩解當地居民與生態環境間的矛盾
我國西部的旅游景區大多位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發展生態旅游不僅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而且還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這是由于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就業門檻低,吸納勞動力數量大,勞動轉崗適應快等特點[4]。因此發展生態旅游,一方面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治安,緩解傳統產業與自然環境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可有效減輕自然保護區的壓力,緩解自然保護區和周邊居民的關系,從而保護了環境,促進了旅游資源和當地社會發展相結合,這是生態旅游業的核心目標[5]。
3.2.3提供環境保護資金
財政撥款是我國生態旅游區環境保護資金的主要渠道,但當地政府財政撥款金額往往不足。與國外相比,我國自然保護區投資額度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25,100hm2僅有0.5美元,平均每個自然保護區管理費用和建設費用的缺口分別占需求額的26%和60%[6]。正因環保資金投入不足,致使大多景區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然而,生態旅游的興起和發展,為景區開辟了長期穩定的融資渠道,為提高景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了保障,最終實現環境效益與旅游資源開發以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3.2.4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endprint
旅游區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需要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參與,而且他們還從中獲得益處。因此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可提高公眾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來增強公眾的社會責任感,并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杜絕破壞環境行為的發生。
因此,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對旅游環境實施有效的保護是為了更好、更持續地發展旅游業,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其關鍵在于找到開發生態旅游和保護環境間的平衡點,實現生態保護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雙盈。
4我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開發較晚,人們對生態旅游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無煙工業”的觀念依舊流行。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大多還“重開發,輕保護”。目前我國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已經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1旅游資源的盲目開發和濫用
在開發旅游資源時,許多部門急功近利,在缺乏深入調查研究和全面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開發,而且在開發過程中輕視甚至不進行環境保護,采取粗放式開發模式,對許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造成破壞。例如香格里拉縣的地下溫泉是近代溫泉形成的典型地質景觀,極具觀賞性和科考價值,景區內的噴氣孔尤為罕見。但開發過程中,在不了解噴氣孔的地質構造情況下,開發者企圖將噴氣孔變為“桑拿浴”,結果嚴重破壞了稀有的旅游地質景觀。
4.2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各種需求,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正變得如火如荼。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砍林,使得水土流失嚴重,經常出現山洪暴發或水源枯竭,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失調。有些景區為了追求利益,盲目擴大旅游區面積和修建旅游設施。以索道為例,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面積達300多km2,公園內并無一條索道。而我國泰山、華山以及峨眉山等名山,均修建了現代化的索道。索道的建設使游人易集中于山頂,導致自然風景區原貌的破壞,使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4.3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旅游業發展迅速,但缺乏相應規劃和管理,再加上國民環保意識較差,致使景區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馳名世界的黃山、廬山上的垃圾隨處可見,甚至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也有各種飲料袋、包裝袋等垃圾。據旅游區提供的資料顯示,景區的水、土、大氣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標準。據“人與生物圈”國際委員會統計,近年我國有1/5的保護區由于生態旅游而橫遭破壞、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的保護區出現水體污染、11%的保護區出現旅游資源退化、61%的保護區存在設施與景觀環境不協調[7]。
4.4景區環境容量嚴重不足
眾所周知,旅游區環境對污染物凈化能力和旅游人群承接能力,都有一定限度。一旦游客人數過于擁擠,人流疏散不開,不僅會損害景區,而且易發生安全事故,降低游客對景區滿意度,不利于景區持續和健康發展。如去年國慶期間,九寨溝景區就發生了大規模游客滯留事件,上下山通道陷入癱瘓,變成“上不去、下不來”的“死胡同”。此外,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0月2日故宮接待游客人數高達17.5萬人,超過游客量上限一倍還要多,景區游人如織,擁擠嚴重。
4.5當地居民參與程度低
造福當地居民,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和發展,是發展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之一,但目前這種情況并不樂觀。許多地方在發展生態旅游時,當地居民有效參與程度低,借旅游促發展的潛力遠沒有發揮。一方面是當地政府財政撥款不足,制約著旅游資源的開發規模和投資能力,基礎設施得不到完善,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經濟優勢,影響著當地居民創收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當地政府為了更好地吸引外資,在招商過程中經常讓利較多,難以保障當地居民的利益。
5我國發展生態旅游的建議
5.1完善法制法規,增強執法能力
在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一定要加強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和制度的建設,嚴格執行和遵守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及我國參加的相關國際公約和條約[8]。嚴厲懲罰違反法規的開發和破壞環境行為,使違規者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同時還要把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積極探尋旅游業與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進。
5.2加強環保教育
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一些旅游管理部門、當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政府部門,對于生態旅游內涵及如何開展生態旅游缺乏科學認識,因此必須加強生態旅游的環保教育工作。主要對象包括景區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導游和游客。通過環保教育,讓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時,把保護環境變成自覺行動,做到休閑娛樂、環保兩不誤。另外,在環境教育過程中,還要采取正規環境教育和非正規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且注意環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又要加強實踐,通過受教育者的親身體驗來強化教育成果[9]。
5.3科學研究,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在編制旅游景區總體規劃時,不僅要統籌兼顧景觀生態學基礎研究、景觀生態評價、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景觀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還要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以及環境質量進行實地考察,科學地論證和評估,把握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合理度,有計劃開發,盡量將旅游資源的破壞降到最低[10],同時要做好開展生態旅游所帶來危害環境的思想準備,并適時對環境質量進行監測,了解生態環境的狀況。此外,由于生態旅游是個“外來事物”,因此在進行生態旅游規劃時,還要結合我國國情,不能機械套用,實行教條主義。在尊重其本義前提下,針對我國的現實問題,在具體技術手段、操作方法、發展模式上尋求創新,我們也要廣泛借鑒別國經驗,特別是教訓,盡量少走彎路。
5.4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環境監測endprint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分析、預測和評估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并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在環境影響評價時,既要充分考慮生態旅游的資源開發、布局設施和生態平衡等因素,又要盡量減少實施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造成的不必要損失。通過環境影響評價,采取有效措施,如控制游客數量、規定旅游路線、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等,避免游客對景點破壞,減輕生態環境壓力,維護景區安全。環境監測不僅可反映旅游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而且為下一步旅游環保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有利于決策部門及時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防治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化學監測、物理監測和生態監測。
5.5科學合理確定環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數
各景區要科學、“理性”地論證自身接待能力,探索人性化管理方式,并對景區生態承載力進行評價[11]。各景區可借鑒國外預約的做法,在游客到達之前就做好準備,進行疏導,對景區游客人數、交通住宿條件等信息及時公布,一旦發現游客超出飽和量,就要進行調節,采取延長景區開放時間、科學組織游客買票進入、適時限流等措施。此外,管理部門要積極倡導游客配合景區管理,遵守景區游覽秩序,讓旅游真正“游”起來。科學合理確定環境容納量,控制游客人數,即控制旅游活動開發規模,這對于景觀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12]。
5.6吸納當地居民就業,支持他們創業
我國中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開發這些地方的生態旅游業,可吸納當地居民就業,進而促進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使農村面貌發生較大改變。在符合景區統一規劃管理下,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可配合景區管理部門,扶持當地居民開辦與旅游相關的項目,鼓勵他們自主創業。桂林漓江冠巖風景區在這方面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在景區管理部門幫助下,景區所在地草坪鄉居民依靠“農家樂”旅游,使其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2014年9月綠色科技第9期6結語
本文首先簡要地介紹了生態旅游概念;接著對其在我國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簡述;其次著重介紹了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出了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關系的結論,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找到生態旅游開發和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分析和探討了我國在開發生態旅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建議和應對措施。
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雖然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隨著我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人們對生態旅游認識不斷加深和環保意識逐步增強,以及正確處理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間的關系,再結合環境保護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革新,這種旅游形式在未來必將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且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尚天成,高俊卿,郭俊雄,等.生態旅游研究綜述[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6):505~510.
[2] 盧云亭,王建軍.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3.
[3] 王獻溥.生態旅游一新世紀旅游發展的方向[J].植物雜志,2000,(2):3~4.
[4] 粟海軍,馬建章.森林自然保護地生態旅游資源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2008,17(2):866~871.
[5] 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等.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22):67~71.
[6] 段華勇.旅游景區與周邊居民間和諧關系問題初探[J].旅游論壇,2010,3(2):188~193.
[7] 姚野,高吉喜,韓永偉.論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J].中國發展,2008,8(2):85~88.
[8] 藍楠.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J].中國環保產業,2002,(4):46~47.
[9] 劉洋,呂一河,陳利頂,等.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影響評價:進展與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5):771~779.
[10] 錢澄.對生態旅游開發的法律保障[J].中國環保產業,2002,(11):15~17.
[11] 劉青,王智,錢誼,等.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存在問題分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09,25(3):11~15.
[12] 蔡志林,張新明.平原湖區園林景觀設計原則與方法探討[J].綠色科技,2011(7):46~47.
[13] 顧康康.生態承載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態環境學報,2012,21(2):389~396.
[14] 張雅梅,朱玉芳,李若凝.生態旅游的景觀干擾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4):99~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