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磊
從年中就傳出消息的“鐵塔公司”,終于揭開了神秘面紗。根據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公告,三家將共同出資組建“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塔公司”),“主營鐵塔的建設、維護和運營,兼營基站機房、電源、空調等配套設施和室內分布系統的建設、維護和運營以及基站設備的代維。”
鐵塔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00億元,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將分別出資40億元、30.1億元和29.9億元人民幣,各自持有40%、30.1%和29.9%的股權。
有人以“橫空出世”來形容鐵塔公司成立速度之快,而更出乎業界預料的是,鐵塔公司的人事任命及人員招聘工作也進展神速。
從籌備建立鐵塔公司到7月18日鐵塔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管理層也隨即到位:由中國移動副總裁劉愛力出任董事長,中國聯通副總裁佟吉祿出任總經理。據介紹,董事會共有8名成員組成,7名兼職董事,1名執行董事。其中,中國移動派出3位,包括劉愛力本人,中國聯通派出2位,中國電信派出2位,上述7位都是兼職。
隨后,鐵塔公司完成31個省分公司總經理的選聘工作,其中來自三大運營商的28人,另有3位來自省通信管理局。9月初啟動省公司副總選聘,最終產生了57位省級分公司副總經理,其中中國電信19人、中國移動20人、中國聯通18人。
鐵塔公司的組建之所以如此雷厲風行,因其承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在鐵塔公司的掛牌儀式上,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直言希望鐵塔公司成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試驗田”。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也曾表示,鐵塔公司是促進國內電信行業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可以看成電信業改革最新開辟的“試驗田”。
中國電信業已經過官商分離、分拆重組等數輪改革,三家運營商已經形成了充分競爭的局面,再從內部尋找競爭突破點已無路可走。因此在國家深化改革的大方向下,引入外部競爭、實現競爭主體多元化,是這一輪電信改革的主要特征,發放虛擬運營商牌照、成立鐵塔公司,便是改革政策落地的集中體現。
鐵塔公司掛牌當天,董事長劉愛力公布了新建鐵塔、存量注入、民資引入、上市的“四步走”發展戰略。按照規劃,這“四步走”戰略將分三年時間完成。
簡言之,到今年年底,鐵塔公司負責所有新建鐵塔以及無源系統,三大運營商均要向其租賃。明年開始,將收編三大運營商存量鐵塔,包括機房和機房內的有源設備,同時逐步收編存量基站站址和所有室內分布系統,三年內完成向“通信基礎服務公司”的轉變。
這其中曾被誤讀的是,運營商資產中最為核心的基站和傳輸資源并不被收編,僅僅是向鐵塔公司租賃站址、鐵塔及最后一公里,因此鐵塔公司的目標并不是實現網業分離,而是解決通信業一部分重復建設和投資的問題。根據測算,如果鐵塔公司完成了三年規劃目標,每年將為國家節約投資500億元左右。
我國的2G/3G存量基站規模已居世界首位,目前基礎電信運營商正在大力建設的4G基站,其密度也顯著高于3G基站,這為三家電信運營企業基站選址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再加上2G/3G/4G網絡制式復雜性也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在此背景下成立鐵塔公司,提升共建共享比例是當務之急。
按照規劃,鐵塔公司將成為通信業首個混合所有制企業,三年后鐵塔公司就不再隸屬于國資委管理。
當前,手握大量資金的民營企業已經盯緊了重資產、高門檻的通信業,頂層設計者以通信行業作為改革突破口,打開了民營資本進軍嚴防死守的國資領域的一道閘門。據說阿里巴巴有意洽購運營商股份,而其他符合要求的民營資本,也都有可能成為鐵塔公司董事會的新成員。
為“野蠻人”發放入場券,預示著鐵塔公司的團隊組建仍存變數,待三年后鐵塔公司脫離國資委的襁褓,也真正意味著市場檢驗的到來。
整體而言,通信業整體已經失去資源壟斷優勢,面對來勢洶洶的OTT和虛擬運營商,傳統運營商已徹底話語權旁落,淪為“管道工”。而依附于三大運營商的鐵塔公司,則是“唇亡齒寒”——它上要面對三個大股東的博弈與挑剔,下要解決難纏的物業關系、龐雜的外包隊伍管理,其實質是一個集中轉包的管理公司,其附加值在于各種關系和資源的整合,本身并無核心競爭力。
無論如何,鐵塔公司的組建將縮小乃至抹平三大運營商網絡資源的差距,并進一步把網絡打包成一種能力,對外向各市場主體輸出,三大運營商、虛擬運營商等競爭主體則充分聚焦服務與業務創新,為市場提供更優質的通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