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菲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選擇會計政策等手段,控制、調整對外財務報表,以滿足特定盈余目的的行為。美國會計學者斯科特(William·K·Scott)在其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給出定義,“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他認為,只要企業的管理人員有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自由,他們必定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化的會計政策。美國會計學者凱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在1989年指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包括董事會、總經理、高級管理人員等。他們通過會計政策變更,資產、負債重組,關聯方交易,地方政府支持等手段,可以實現盈余管理目標,最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當這種調整財務數據,實現盈余目的的行為超出會計準則的允許范圍時,就成為了非法的利潤操縱。本文所討論的主要是在會計準則允許范圍之內的盈余管理行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
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復雜多樣。例如管理者報酬與公司收益掛鉤機制,企業避稅目的,維持股票價格等。在中國現有資本市場條件之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在于規避證券監管機構對于虧損公司的處理。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規定,上市公司最近兩年連續虧損(以最近兩年年度報告披露的當年經審計凈利潤為依據),交易所有權對其股票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上市公司股票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后,首個會計年度審計結果表明公司繼續虧損,交易所有權決定暫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即連續三年虧損便會被暫停上市;上市公司股票被暫停上市后,在法定期限內披露的暫停上市后首個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出現虧損,交易所有權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即連續四年虧損便會被終止上市。
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為了保住其上市資格,繼續享受獲取投資資金、融資渠道、品牌美譽度等優勢,都會想方設法提高賬面盈余,扭轉連續虧損局面。而企業要想在短期內通過改善內部管理,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來實現盈余較為困難;利用會計政策變更、資產重組等方法實現賬面盈余卻相對輕松。所以,盈余管理現象在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中尤其普遍。
三、會計政策變更的含義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規定,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在每一會計期間和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是,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變更會計政策:(1)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要求變更。(2)會計政策變更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四、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變更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由于企業財務活動復雜性的客觀現實,會計準則和制度不可能對每一類交易事項都進行嚴格規范;另一方面,會計活動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會計的職業判斷從中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會計政策變更的空間不可能被完全消除,會計政策變更一直是企業盈余管理活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下面總結了企業利用會計政策變更進行盈余管理的具體手段。
折舊政策變更。由于固定資產自身具有使用年限長、單位價值高的特點,在企業的資產總額中通常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因此,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的確定與變更對于企業利潤有很大影響,正確計算固定資產折舊是正確核算企業利潤的基礎。由于不同固定資產本身的特性以及行業的特點,固定資產額的確定具有主觀性。例如,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使用年限、預計工作總量等考慮因素。此外,不同的折舊計算方法,包括直線法、加速折舊法等都會影響企業折舊額的確定,因而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很大。例如,利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使用后期的維修費支出將會高于前期維修費支出,從而影響固定資產使用成本。因此,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就成為一些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變更存貨計價方法。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發出存貨成本的計量方法有四種: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這四種存貨成本計量方法之間的選擇和變更也屬于會計政策變更。存貨計價方法的改變與折舊方法的變更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一樣,都是通過對一定的成本費用在會計期間上的不同安排來影響企業利潤。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當期利潤的影響如下:一是如果期末存貨計價過低,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減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貨計價過高,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貨計價過低,當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貨計價過高,當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應減少。上市公司利用改變存貨計價方法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變更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長期股權投資是指通過投出各種資產取得被投資企業股權且不準備隨時出售的投資,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長遠利益而影響、控制其他企業。根據投資企業與被投資企業的關系,長期股權投資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進行核算。根據權益法的規定,無論被投資企業是否分配利潤,投資企業都應根據被投資企業的盈虧情況和持股比例,確認收益或損失,計入當期利潤總額。而成本法只要求根據被投資企業的利潤分配情況,在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時,計入投資企業按當期的投資收益,不考慮被投資企業實際發生的盈虧。所以,企業出于盈余管理的考慮,傾向于對虧損的被投資企業采用成本法核算;對盈利被投資企業采用權益法進行核算。
壞賬損失核算方法的變更。企業因壞賬而發生的損失在會計上有兩種核算方式——直接轉銷法和備抵法。采用備抵法按期估計壞賬損失也有兩種方法——余額百分比法和賬齡分析法。企業應根據具體情況,自行確定計提壞賬準備的方法和計提比例等。為了達到盈余管理目的,企業往往隱瞞真實的應收賬款情況,盡可能少地確認壞賬損失。一般選擇直接轉銷法,或將備抵法改為直接轉銷法,從而達到增加利潤的目的。
變更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方法。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有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模式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由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的,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轉為成本模式。在我國房價不斷上漲的城市,企業將投資性房地產由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將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以及當期損益造成較大提高。
合并政策的變更。集團公司應編制合并會計報表,而納入合并會計報表編制范圍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會直接影響合并會計報表的結果。合并范圍最重要的標準是控制權,控制權的判斷存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標準。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改變合并范圍來調整公司的利潤額。而在實踐中,通過變更合并范圍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非常普遍。通常的做法是在原有合并范圍的基礎上減少一些虧損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以提升合并會計報表的利潤。
除以上六個常見的盈余管理手段之外,會計政策變更中涉及到企業盈余管理問題的還有很多。例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以公允價值還是賬面價值作為成本計量基礎;借款費用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研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是選擇資本化還是選擇費用化等。因為這些會計確認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它們也成為上市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五、案例引介
以下分別介紹兩個連續虧損上市公司扭虧為盈、成功“摘帽”的案例。其中,運用會計政策變更都對公司的盈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案例一: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鞍鋼股份已經連續在2011年、2012年度兩年虧損,如果ST鞍鋼2013年仍為虧損,公司將被暫停上市。2013年,在六成鋼鐵企業顯示虧損的情況下,鞍鋼股份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6.88億,其中所得稅費用為-5.6億。除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外,鞍鋼股份還主要通過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資產置換等手段增加了凈利潤。
鞍鋼股份屬于重資產型的工業,固定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超過48.94%。會計政策變更,尤其是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調整或者重分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賬面利潤。從2013年披露的公司財務報表來看,鞍鋼將房屋、建筑物折舊年限由30年調整為40年;傳導、機械等由之前的15年調整為19年;將動力設備由10年調整為12年。通過這樣的調整,公司2013年上半年度固定資產折舊額減少5.89億元,使得所有者權益及凈利潤在上半年增加了4.42億。 累計折舊的數額大幅減少,由累計折舊結轉到費用類科目的金額,例如營業成本、管理費用等的費用科目也相應大幅減少。
案例二:變更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模式
2010年、2011年度,深圳市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ST國商)連續兩年虧損,截至2011年末凈資產為負數。根據退市規定,若*ST國商不能在2012年12月31日前扭轉連續虧損局面,公司將面臨暫停上市甚至退市的風險。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等相關規定要求,公司從2012年1月1日起,將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由成本計量模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以更恰當反映深國商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ST國商的投資性房地產項目主要集中在廣州、海南及深圳等地區。由于該區域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可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可以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進行合理估計。
深國商會計政策變更的重心是深國商的核心項目——皇庭國商購物廣場。在假設市場價值波動不大的前提下,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后,皇庭廣場項目如在2012年底前完工并投入使用,預計將增加公司2012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負債11.05億元,增加所有者權益(留存收益)約33.15億元,增加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留存收益)約19.89億元;預計將增加公司2012年度凈利潤33.15億元,增加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9.89億元。由此導致公司所有者權益及凈利潤等指標發生變化,挽救處于退市懸崖邊緣的*ST國商。
按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公司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后,不對其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并以資產負債表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賬面價值,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本次會計政策變更對公司現金流量預計不會產生影響。
六、總結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現象在各國都很普遍。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也越來越引起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注意。管理部門也已經針對這種現象修改會計準則,盡量減少企業盈余管理的空間。但是,由于會計活動本身的一些特點,盈余管理現象無法從根本上消除。
首先,會計的基本前提——權責發生制是形成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權責發生制要求會計主體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各項業務,以是否取得經濟權利、是否承擔經濟責任為標準,決定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的確認。為了反映經濟實體在某一期間的業績,而不是僅僅記錄本期的收入和費用,會計采用了預提、待攤、遞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將各期間收人與費用、收益與損失配比。因此,就給了企業調整會計記錄時點的可能性。
其次,會計準則留給企業的靈活性是形成盈余管理的另一根源。由于會計是一項主觀性較強的活動,國際會計準則和我國會計準則都留給了企業會計人員一定的選擇和判斷空間,會計的職業判斷成為會計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企業管理當局可以利用會計準則的靈活性對經濟業務作出對自身有利的估計或判斷。
由于盈余管理會產生影響報表使用者對企業狀況的正確判斷,粉飾企業的盈利能力,減弱退市機制的保護作用,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等不良影響,應該對盈余管理現象進行管理和抑制。所以,對于盈余管理的具體手段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有目的進行的會計政策變更行為的研究,有助于準則制定機構改進和完善會計準則,在保證企業一定自主性的條件下,減少盈余管理的可能。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