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成為極其關注的問題。由于公路建設涉及了大量的資金投入,如何將有限的建設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以保證公路建成后
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
縣域公路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經濟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先行產業。在當前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的適應性的研究勢在必行。目前我國社會經濟己經向著現代化水平邁進,因而要讓縣域公路運輸能夠更好地發展、完善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就必須充分分析區域縣域公路運輸發展的現狀。也就是說,縣域公路運輸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吻合同步協調,必須及時對現狀公路網建設狀況做出準確評判,使公路網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起到保障和促進作用。
一,構建評價指標的原則
適應性評價目的是通過對比縣域公路運輸系統的供給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對縣域公路運輸的需求狀況、對比不同時期縣域公路運輸的發展水平以及影響產業發展水平的若干要素,以便正確認識縣域公路運輸的供求平衡狀況、綜合績效和資源配置效率狀況、縣域公路運輸能否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從而判定縣域公路運輸系統發展水平是否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和水平相適應,提出有效提升適應性的對策建議,提高縣域公路運輸發展水平。根據縣域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內涵,構建縣域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評價指標確定原則。指標是綜合反映區域經濟現象某一方面情況的物理量,可用代表性參數的絕對數、相對數或平均數來表示。評價指標的確定,是整個評價系統的共性問題,也是影響結果的關鍵所在,對于縣域公路運輸和區域經濟適應評價,主要應針對公路建設的規模、結構、布局、發展與經濟協調狀況。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立,應能夠確定地反映出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相關的各方面特征。
系統分析原則。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全面地反映縣域公路運輸和區域經濟的綜合水平和各個方面的指標,并且要使評價目標和評價指標有機地聯系起來組成一個層次分明的整體。所以,必須用系統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整體分析和評價。
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有理論根據,并能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及空間和時間上充分反映路網的技術特征和內在功能。
可操作原則。評價指標應能定量計算或具體地定性描述,以定量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的影響和效益要保證其可度量性。目前尚不能定量的或無法定量的影響和效益要進行定性分析。因此,定性分析內容要力求具體準確,具有可操作性。
實用性原則。為保證評價工作的方便與效率,指標設置不宜過于繁瑣。在堅持評價指標全面性、客觀性條件下,確定的指標力求簡練,含義清晰明確,便于應用操作,具有實用性。
穩定性原則。某個指標對其相關的變量呈現出高度敏感性,即當其相關的變量有微小擾動時,該指標值將會有較大波動。顯然,這樣的指標的目標值將難于確定,則認為其穩定性較差。
有效性原則。構建縣域公路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的指標體系時要以定量指標為主,并且其指標數據都可以從行業相關統計資料中獲得,以便于縱橫向比較,保證評價數據的可靠性和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性,得到值得信賴了政策和策略。
二,基于層次分析法篩選評價指標
縣域公路運輸系統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因素的復雜系統,因此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應是由多個指標構成的有機整體,它應該能夠反映各個方面的適應程度,對其運行狀態和運行效果進行恰當的評價。按照“木桶理論與破窗理論”的觀點在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分析中的應用,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主要問題最終可以轉化為公路規模、發展、運行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問題。問題可以轉化為將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在對公路網的結構、功能、規模、布局、發展速度、可持續性及發展潛力等方面建立與之對應的評價指標。
一般講,指標體系設計者要不片面追求指標體系的全面性,設計指標體系包含了所有影響因素;要不指標體系過少,以致無法反映問題的所有影響因素。前者固然能包括了所有影響因素,其技術得出的評價結果往往較接近實際,然而評價指標體系過多、指標的重復性,造成計算量太大和工作繁瑣;若只一味的片面講究選擇較少指標,自然無法包含所有影響因素,又會造成評價結果欠缺全面性、失真,甚至出現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得出謬論。因而在實際中,并非評價指標越多越好,評價指標越少也不盡然越好,關鍵在于是否以盡量少的評價指標在評價中能盡可能的全面、客觀地反映評價問題的本質。一般原則應是以盡量少的“主要”評價指標運用于實際評價,同時兼顧“次要”的評價指標,盡可能的全面、客觀地反映評價問題的實質。具體采用權數判斷法。
三,評價指標的評述
經濟系統指標體系。人口,反映區域人口總量指標;GDP,反映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指標之一;第三產業產值占 GDP 比重,反映區域經濟結構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優化程度;固定資產投資占 GDP 比重,即固定資產總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后勁;工業產值,在我國,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的發展帶動縣域公路運輸的發展。
公路系統指標體系有公路網供需匹配度、公路總里程、干線公路比重、公路網連通度、周轉量飽和度、公路里程對 GDP 的彈性系數、公路建設資金滿足度、公路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公路綠化里程率等。
四,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總體適應性評價
主成分分析方法及步驟。對于縣域公路運輸和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的綜合評價,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的,從而得出區域歷年公路建設和經濟綜合發展水平指數。
主成分分析方法把多個相關的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無關的綜合指標(原始指標的線性組合),且同時使這幾個綜合指標能夠盡可能全面的反映原問題的絕大部分的信息量,又克服了各類指標種類繁多的弊端和相互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的不足。主成分綜合評價法就是將多個相關的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無關主成分,而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將主成分得分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的總得分也就是綜合評價值。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步驟:原始數據是收集與整理——標準化處理——利用SPSS 軟件計算,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根、方差貢獻率和累積貢獻率——以累積貢獻率超過85%來提取主成分,將主成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加權平均得出綜合評價值。
在研究關于多變量問題時,變量太多常常會增大計算量和增加分析問題的復雜性,因此人們自然希望在進行定量分析的過程中盡量涉及的變量較少卻能得到較多的信息量。主成分分析方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理想工具。(主要分析眾多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主要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個相關指標轉化為少數幾無關的綜合指標,且這幾個少數指標能反映問題的實質。由于縣域公路運輸與區域經濟的適應性評價指標較多且各個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較高,用全部指標固然全面但增加了問題的難度,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較好的解決了問題,又達到了理想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蕪市交通運輸局)
地址:山東省萊蕪市嬴牟西大街19號任偉偉收
手機:1566628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