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 張賜東
客家游戲是客家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多數客家體育項目演化發展的原身。該文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對客家游戲在閩西地區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最后嘗試性地提出一些針對性的開展的對策,以期對弘揚客家體育文化,豐富閩西學校體育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基金項目:1、龍巖學院校立服務海西面上項目(百名青年教師攀登項目);2、福建省教育廳B類課題(JBS10204)
客家游戲不僅是客家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大多數客家體育項目演化發展的原身。客家游戲立足于學校,不僅對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再發掘具有深遠的意義,更能夠豐富客家文化內涵以及促進各地客家民間民俗體育交流,特別是閩臺客家體育文化交流。隨著閩西客家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于此同時,客家居民對各類休閑體育、娛樂、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為重視。
根據2003年《大、中、小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各層次學校開展教育教學的改革為客家民間民俗體育進課堂提供很好的契機。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賦予學校合理的課程自主權,形成有效的課程運行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賦予學校合理的課程自主權,鼓勵學校在遵循課程基本設計思想的前提下,結合實際,設計有特色的學校課程計劃;重視體育教師課程創新意識的培養,鼓勵教師成為課程建設的設計者、參與者,形成學校、教師和學生積極創新與實踐的課程管理和運行機制,提高學校的課程研究。這些都為客家民間民俗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客家游戲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推廣、普及的必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外文化碰撞加劇,許多原來在學校課堂上能經常看到的客家游戲項目在慢慢消失。客家游戲是客家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改變了傳統的學生學習的模式,增加了活動的樂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將客家游戲納入學校體育課程中,不但能夠豐富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使其富有地方特色,還能夠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朝著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在鍛煉學生身體的同時還完成了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因此,客家游戲在大、中、小學校中推廣、普及,對各層次學校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以及客家民間民俗體育的保護和傳承,客家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具有現實意義。
3客家游戲在閩西地區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開展現狀與分析
3.1閩西地區學校客家游戲項目開設現狀
閩西地區學校客家游戲開展項目紛繁多樣,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閩西地區學校開展的客家體育游戲項目主要有踢毽子、拔河、跳繩、跳橡皮筋、老鷹抓小雞、捉迷藏、放風箏、蕩秋千、扔沙包、毽球、登高、打陀螺、跳房子、滾鐵環、舞獅、舞龍、彈泥丸、打手背、騎竹馬等游戲。
隨著一部分的客家游戲項目的逐步開展,學生對于客家體育游戲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經調查了解閩西地區近九成半的學生都喜歡客家體育游戲項目,僅僅4%的學生不喜歡,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的積極性,更加有利于引入更多更好的客家體育游戲項目進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當然,在客家游戲開展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中師資、教材、器材的缺乏是最為首要的問題。
3.2閩西地區學校客家體育游戲開展的師資現狀
教師和學生是體育教學活動中的直接參與者,在任何一項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理解和參與是其開發利用的前提。當代體育教師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利用者,其本身更加低一種教學資源。通過調查,閩西地區學校體育教師對客家體育游戲的了解程度較好,近80%的體育教師對客家體育游戲基本了解,這對于在閩西地區學校開展客家體育游戲項目提供了一個保障的前提。
體育教師對客家體育游戲技能的掌握對其將之應用于體育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覺得作用,一個體育教師若對某些項目的技能存在缺失,將直接影響其教學的實施。根據走訪,我們了解到,在閩西地區學校體育教師中,高達85%的教師能掌握超過一項的客家體育游戲。但是,真正能將客家體育游戲應用于體育教學實踐中的主要教材的情況卻很少,大多數體育教師僅僅是將客家體育游戲應用于準備活動部分。
3.3閩西地區學校客家體育游戲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客家體育游戲的開展還存在著訓多問題,主要集中在師資、教材、器材的缺乏,社會與學校的重視不夠,學生課業任務重,缺乏固定資金,教師缺乏學習渠道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只是目前客家體育游戲的開展不容樂觀,像打碗花、采茶燈、高蹺撲蝶等能使青少年兒童終生受益的客家體育游戲都未能被引入學校體育教學當中。
4客家體育游戲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對策
閩西地區學校應利用專題講座、優秀課展等形式加強對體育教師進行客家體育游戲知識、技能的相關教學,完善客家體育游戲教材的建設,鼓勵教師進行客家體育游戲教學實驗與理論探索,提高對所需器材及場地設施缺失的重視,劃撥固定資金,因地制宜地將客家體育游戲應用于體育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內、校外文化氛圍,依托節假日開展豐富健康的客家體育游戲,將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對各層次學校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以及對客家民間民俗體育的保護和傳承,客家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學院體育系)
作者簡介:鐘莉,女,福建龍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張賜東,男,福建永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