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蘭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方式之一,只有選擇最好的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最好的教學方案,實現學生在自己的起點上的提高,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數學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為主,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動手與說話能力的培養,并且理論與實際嚴重脫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老師累、學生煩。所以,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課堂上引導學生多動口說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一種凝練,同時好的語言也在喚醒思維。數學語言更是一種特殊的語言,需要準確無誤,并且邏輯性強。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對數學學習起著重要的幫助作用。所以數學教師要根據教材有計劃地訓練學生說話,這樣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1.教師要善于鋪路大橋,引導學生動口說。小學數學新教材內容刪繁就簡,貼近生活,文字大幅減少,以情景為內容的圖片增多。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受舊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束縛,直接講給學生聽,而應在題設和結論之間架起橋梁,讓學生通過觀察情景圖,說出其要表達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層層推進,步步加深,這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時,學生說的能力便得到培養。如在教學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例2時,首先我先讓學生觀察情景圖片,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逐步說清題目要表達的題意。(1)情景圖講的是什么事?(2)告訴我們什么?(3)要我們干什么?學生找出了條件和問題。然后,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說出解題思路,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動口說。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就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說,變換說法可以訓練學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問題,說明問題的實質,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56除以8商是幾?可以讓學生說出以下幾種:A:8除56商是幾?B:已知兩個數的積是56,一個因數是8,另一個因數是幾?C:56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D:56里面有幾個8?這樣的訓練,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知識在學生的說與思考、體驗和發現中生成,既幫助了學生梳理知識的相互聯系,又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3.聯系課外知識,激勵學生動口。課堂教學以課本為主,范圍有限,但如果聯系到課外,學生動口的機會就會更多。如教學《圓的周長》時,提前讓學生查閱資料,當講到圓周率時,讓學生聯系自己課外知識,說一說我國古代哪一位數學家最先計算出圓周率的值?他的值精確到小數點后的哪一位?比國外早多少年?對說得好的給予表揚,這樣學生暢所欲言,每人說一點,既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開闊了眼界,又使學生在交談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二、引導學生多動手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大量的感性知識,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推理等發現對象的某些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區別與聯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1.學具操作。小學生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開展適當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在教學新人教版平均分教材18頁例2時,教師問學生:你們有辦法把18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嗎?怎么分?每份幾個?讓學生拿出圖片分一分,學生嘗試自己分,得到不同的分法:(1)學生1:我是1個1個得分,分了3次才分完。(2)學生2:我覺得蘋果有點多,第一次分的時候每份放了2個,第二次分的時候每份放了1個,這樣正好分完,每份3個。(3)學生3:我也覺得蘋果有點多,所以我分的時候3個3個地分,結果正好分了6份,每份3個。我肯定了同學們不同的分法,不管是1個1個地分,還是先2個2個地分,再1個1個地分,還是3個3個地分,結果都是6份,并且每份個數同樣多。這樣在分實物的過程中,通過操作活動,體驗平均分,經歷由實物分法的探究再過渡到例3畫圖表示分法的過程,不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教具操作。心理學中,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現—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這一規律,能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感知大量直觀形象的事物,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并誘發學生積極探索,自主學習,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拿出長方體模型,讓學生通過先看一看,再摸一摸,最后讓學生有順序數一數長方體面的個數,棱的條數及頂點數,讓學生看、摸模型指出相對的棱,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再讓學生閉著眼摸出哪些是長方體。這樣通過看,教,摸,比較,討論,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很容易概括抽象出長方體的特征及長、寬、高等概念。這樣的教學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而且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得到了有效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人人都有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說理、動腦思維的機會。只有學生自己觀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得出結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